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青年美展:展示平台还是艺术秀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25 14:33:07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艺术评论人、独立策展人 鲍栋:

  早卖10年画,也许失去的是10年后的市场

  就我所了解的情况,这些“青年艺展”大都是盈利性质的,说白了就是商业活动。

  从传统的成功学来看,这些展览给了青年艺术家受关注的机会,也使他们获得了物质的回报,是好事。但以市场为导向的展览的出发点,一定是商业上的诉求——就是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从青年艺术家身上挣到钱。而一个艺术家的成长曲线通常是一个抛物线,达到最高点的时间越晚,就越高,走的也就越远,如果达到高点的时间过早,反而容易陨落。在成熟的艺术品市场当中,画家和市场中间,有一个以画廊为主的一级市场作为沟通的桥梁。作为青年艺术家,从被代理到真正地“画出来”,这个过程起码要五年左右的时间。但现在很多年轻人等不及,无论是荣誉还是物质回报,他们都希望来得越早越好。一窝蜂的“青年艺展”可以满足他们这个愿望。比如CYAP,直接和拍卖行合作。这种模式即便做得很成功——比如5年之后真的获得了很高的回报,也是对目前中国亟需好好完善的一级市场的破坏,因为它在强化拍卖行的权力。在拍卖行的眼里,艺术不是艺术,只是一种商品。

  某种程度上,我觉得现在的“青年艺展”有点像淘宝的“双11”,把长期的销量集中在一天实现。看上去热热闹闹,但艺术市场本身并没有变大,只是通过大型活动一下子消费掉了。年轻艺术家,你早卖了10年画,可能就意味着你失去了10年以后的市场。

  我不赞成年轻艺术家去参与这样的“选秀”活动,还因为从根本上我认为这种“选秀”方式无法选出真正好的艺术。一个年轻艺术家的价值,是要看他是否创造出了一种新的、有价值的艺术语言。现在各类“青年艺展”,恰恰把推进青年艺术家的艺术实践这件事情放在了非常次要的位置上。比如“未来展”,从它的名字“亚现象”不难看出,它对青年艺术家采取了一种俯视的姿态。这种居高临下的优越感的背后,是对年轻艺术家真实而多元状态的无视。未来展的艺术家推荐表上有6个名额,可以推荐6个艺术家,每个艺术家在一行里面说清楚,但一个艺术家怎么可能用一句话就说清楚?如果你连参展艺术家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即便你笼络了几十上百的艺术家来参展,也只不过是表面热闹,没有任何学术上的价值。

  事实上,年轻的艺术家并不需要什么发现、推介与扶持,他们真正需要的只是平等的目光。我建议年轻艺术家,还是少参加这种一窝蜂的“选秀”活动,也不要将太多的精力放在迎合市场上。虽然从长远来看,市场价值和艺术价值是合一的。但是,艺术价值是前提,是市场价值的保证。而从艺术价值来说,独特性比什么都重要。

  青年油画家 郑剑:

  艺术家和资本,要学会彼此尊重

  民间资本进入到“青年艺展”领域,对于繁荣青年艺术市场,肯定是正面的意义大过负面,我持赞同态度。

  首先,对于年轻艺术家而言,展示的平台多了,机会多了,总归是好事,年轻人特别需要来自社会的肯定——不管这个肯定是善意的、学术的,还是掺杂着利益考虑在其中。有了这种肯定,对于他今后肯定有帮助。

  其次,年轻艺术家有了更多获得物质回报的可能,经济上又可以减轻一些负担,这也是好事。这些很现实的问题,艺术家无从回避。画画需要经济上的支持,画家也必须要接触、认识市场,学会和市场互动。

  商业会不会侵蚀艺术性、艺术家的独立性?这些风险确实也存在。但这个跟艺术家自身能不能坚持住有很大关系。不能改变的人,终究是不能改变的。当然,最好的境界是,既能保持创作的独立性,又和商业取得联系。但不要让商业成为决定你艺术创作的最重要因素,不能让它干预你的创作。比如,拍卖行命令你,现在玩世现实主义好卖,你就画这个,政治波普好卖,你卖这个。不要进入到这个局面。大家要有个互相尊重的前提在里面。商业要能尊重你的创作,你也要尊重商业的操作。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时候没有商业,但那个时候有政治的渗透,所以每个年代的艺术家都有自己的挑战。面对属于你的大环境,你能做什么选择,要看艺术家自己的把持和考量。但艺术和商业结合,并不见得就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事实上,现在很多大牌的艺术家跟商业结合得很紧密,比如日本的村上隆、中国的赵半狄等。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