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青年美展:展示平台还是艺术秀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25 14:33:07 | 文章来源: 广州日报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学术部副主任 王春辰:

  “无人喝彩”比商业模式化更可怕

  其实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直至八十年代,青年艺术都是备受关注的焦点。但在当今,这种关注遭到了较多质疑,比如担心过早的模式化,会让青年艺术家的天分夭折等。这些质疑有一定道理,但夭折的“风险”和完全没有人去关注的“冷清”,到底哪个更可怕一些呢?显然,对于青年艺术家,最需要的还是关注。

  我们做“亚现象”展,初衷即来源于此。这是一个非盈利的展览,邀请业内一些非常有口碑的批评家、策展人、美术馆馆长等进行推介。每位推介人可以推介6个艺术家,一共提名了290位艺术家。我们策展委员会在其中再挑选出93位的近200件作品。展览的社会反响很好,很多艺术家借助这个平台得到了肯定和鼓励,获得了自信,也获得了积极的社会反映。很多商业机构看了我们的展览及画册,就跟这些艺术家联系,给他们做展览,或者直接就做了代理。

  和“未来展”不同,还有不少“青年艺展”是完全商业性的。毕竟中国现在是个商业社会。而且,国际上,从商业的角度来支持青年艺术家发展也是正常现象。高质量的商业追求,也是推动、鼓励青年艺术家前行的重要动力。“商业”可以有很多落脚点,有负面的,也有正面的。否则我们都不要做艺术了,让青年艺术家自生自灭,也不是这个社会应有的态度。

  当然,商业的介入必须得有个前提,就是你可以支持青年艺术家,但你不可以干预创作,一定要让艺术家有一个宽松的创作自由;其次,作为青年艺术家,自己也得有个明确的判断,不能什么好卖,你就不停地复制它,最后丧失了创造力。

  广东省美协副主席、广州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 李劲堃:

  建既展示才华又能获益的平台

  在2012年广东美术大展上,许多初出茅庐的年轻艺术家的表现大大超乎了我们的期待,而他们之前完全没有出现在官方的视野,如果不是因为有了这个展现的平台,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脱颖而出。现在涌现出那么多“青年艺展”,本身是件好事情,但它们可能还有些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比如广东青年美术大展,我认为比较遗憾的地方就是,那么多青年艺术家,花费了很多心智和时间来参与,水平也非常高,但得奖之后却没有一些后续的、配套的扶持计划。而前段时间在广州举办的另一场以青年艺术为主题的“大艺博”,则和市场结合得非常紧密,但又因为评委会的把控和专业度有所欠缺而被人诟病。这可能是此类活动在将来需要完善的地方。

  总体而言,我认为作为社会或者官方的艺术团体,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消极的。不能说现存的“青年艺展”有一些问题,就把它们一棍子打死。我们应该进行一些更有价值的讨论,比如有没有办法以一种更好的方式,既能搭建一个学术价值很高的展示平台,让追求自己艺术梦想的有才华的年轻人可以脱颖而出,同时能切切实实地给予他们经济上的扶持,让他们很好地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并且从自己的才华中获益?

  而市场本身并不是可怕的东西,我们无须妖魔化市场。无论在任何时代,象牙塔里都培养不出艺术家。和市场、社会大环境的角力,在任何年代都有。年轻的艺术家不可能生活在真空中,他们从来都是在不断选择、不断抵抗诱惑的过程中,完善自己的人格和学术品格的。我不认为多搞几个展览、商业化的促销,就会影响到一个有智慧的、有学术定力的艺术家的坚持。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