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2-07 09:55:18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300余件馆藏精品,倾情惠民迎新春

         ——“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2月5日起在广东美术馆举办

雕塑家潘鹤在展览现场

2013年2月5日,广东美术馆举办“风•雅•颂——广东美术馆开馆十五周年馆藏精品展”,在蛇年春节期间为观众奉献一场丰盛的视觉文化大餐。这是一个超规模的大型藏品展,广东美术馆用全部展厅,展出从3万余件(套)馆藏品中精选的300余件艺术作品,其中既有以国画、油画、版画雕塑为主体的架上艺术,也有以装置、影像、摄影、当代陶艺为主体的当代艺术。这种超大规模的藏品展,在中国美术馆界也是第一次。

展品以《诗经》“风、雅、颂”分类方式把展品分为三大类,这种分类方式不仅是对作品内容的简单归类,更涵盖了关于艺术社会功能和社会身份标识(礼制)的思考与讨论,通过这种独特展示结构的分类,既向公众清晰地呈现了广东美术馆的学术定位,又以一种对艺术结构的宏观把握,来探讨当代中国视觉艺术在当下社会中所发挥的作用,从而便于观众以自己的知识结构、审美取向以及价值评判,与展品产生碰撞,进而认识、了解作品,获得审美愉悦。而展品也将在此过程中最大程度地发挥其审美价值,实现广东美术馆以优秀展品文化惠民的理念。

“风”——100余件当代艺术作品,既呈现出一种普遍的平民情怀和个人意识的表达,又以丰富的互动模式,让观众获得交叠多元趣味的体验。

在诗经中,“国风”是周王朝各诸侯国日常生活的再现,是平民情怀和个体意识的表达。与此相应,“风”这一部分主要展现的作品,尽管创作者来自于中外不同国家和地区,然而都是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而非艺术精英——的眼光来看待并且表现当代的生活与情感。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代个体在工业化社会中的机械化;可以看到大众文化中个人真实情感的缺失;可以看到都市生活中普通人的迷茫与无助,或者是荒谬和呆滞。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当代生活状况的反思以及对于未来生活的探讨。正如所表现的题材一样,这些作品的语言同样是多元而自由的,我们很难在它们之中找到一个一致的或者统一的标准和格式,但是却和国风一样,充满了各自鲜明的特点。

“风”的这部分当代艺术作品,在陈列中我们加强了展品与公众的互动性,目的在于让观众可以参与到作品当中,不仅在作品前感到好看,更要让他们感到“好玩”、“有趣”,在“好玩”、“有趣”的感受中认识当代艺术,了解当代艺术,从而喜欢上当代艺术。例如梁钜辉的装置作品《变、变、变》,许多道同样的门被置于一个房间,置身其中的你是惊喜、是焦虑、是困惑、还是迷茫?你会打开那一扇门?敞开的门背后又有什么?会不会有一扇像童话中的随意门那样可以穿越时空?答案正在等待观众自己走进作品去寻找,每个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又如王鲁炎的《自行车》,几辆与普通单车无异的自行车停放在展厅里,若你能亲自骑上去尝试,这几辆自行车又将带给您不一样的惊喜和发现:原来这些单车是可以倒着骑的!这些作品在让观众亲身体验的同时,使观众成为作品的重新演绎者,而作品也会因为观众的参与和演绎,焕发出新的独特的魅力。

面具 曾梵志 油画 144.5x159cm 1999 年

“雅”——百余件花鸟画、山水画、油画、版画作品,以普遍性和共通性的审美语言,给观众一种视觉感官和精神上的享受;以如书斋般平和娴静的展厅格调,让观众进入单纯、轻松的审美环境,于喧嚣的都市中获得一刻逸静。

诗经中的“雅”本身是一种正乐,是文人阶层审美趣味的再现。本次展览“雅”这一部分的艺术作品同样强调语言的感染力和审美元素。展品涵盖了山水画、花鸟画、油画、版画、瓷器等多种艺术形式,展现了风花雪月般的闲情雅物和美好场景,通过真挚的情感、纯粹的语言来表达美的情感,势必能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感官的享受。观众驻足于此,近距离地观赏着黄宾虹、于非誾、林风眠等名家大师的画作,嗅闻着淡淡的纸香、墨香,感受着满屋的才气、雅气,足以涤荡现代喧嚣都市的疲惫,净化原本清净愉悦的身心。

为了让观众可以在清新高雅的审美氛围中怡养心性,位于三楼展厅的“雅”的部分,在展厅布置上采用具有传统符号的木隔板,营造出具有“家”的气息的展示空间,以一种如书斋般平和娴静的格调,让观众很快就走进一种单纯的、轻松的欣赏环境,沉浸到恬静清雅、如梦似幻的艺术氛围中,体味艺术之美带来的无限愉悦。这种布展结构,使走过一、二楼的热闹场景的观众,到了三楼的展厅,可以体味到另一种宁静,从而对美的认知也获得一些别样的领悟。

春江放筏 关山月 中国画 126x91cm 1972 年

“颂”——汇集建国六十年来广东最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呈现出他们对国家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正能量”的表达。这些作品是以广东视角和立场为主线钩沉的一部社会发展史和艺术的发展史。

诗经中的“颂”是宗庙祭祀之乐,突显了国家主体和意识形态的正统性与严肃性,具有“文以载道”的宣教功能。本次展览中“颂”的部分,选取的是最能展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汇集了建国六十年来广东最优秀艺术家的代表作。在这些作品中,不同时代的艺术家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思想解放等方面进行“正能量”的表达,张扬民族正气,呈现出时代主流的文化气息。作品鲜活地呈现了一部浓墨重彩的中国发展史,这是建国六十年以来社会的发展史,也是艺术的发展史。与平常的发展史不同,这部用艺术作品勾成的社会史、艺术史,是以广东为主线来书写的,因此更加具有广东的视角和立场。

展品中杨之光《雪夜送饭》、王玉珏《农场新兵》、潘嘉俊《我是海燕》、林风俗《公社假日》、邵增虎《螺号响了》、汤小铭《让智慧发光》、林墉《宋庆龄》等都是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的作品。如《雪夜送饭》一作于1958年“社会主义国家造型艺术展览会”中引起轰动,后来更在维也纳举行的“第七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得金质奖章。这些收获无数掌声的作品是广东人心中当之无愧的美术经典,至今仍然不断唤起人们的艺术激情。对于这些著名作品,观众们终于可以弥补往日在书上观摩印刷版“隔靴搔痒”的遗憾,到现场一饱眼福。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这些作品创作于不同的历史阶段,当不同年龄段的观众走到展厅里来,都将被唤起不同的时代记忆,产生强烈的艺术共鸣。

雪夜送饭 杨之光 中国画 292x120cm 1959 年

国际化的视野,构建中外交流平台

此次展览中有不少外国名家的作品。例如人们耳熟能详的西班牙艺术家毕加索,此次展览就展出了他的系列版画《赛莱斯蒂娜》。同样,西班牙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达利的版画《丽达的肖像》,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的版画《南瓜》《柠檬茶》等作品也将出现在本次展览当中。

英国雕塑家安东尼-葛姆雷的作品《土地》采用的是“身体与土地对话”的创作方式。用安东尼的话说:“反复地用泥丸做一个形体,手就像一个子宫一样,像一个模具一样,很多感受从里边产生出来”。展品中的一尊尊小泥人,都是广州街坊用双手捏出来的,它们虽然只有手掌大小,粗糙、简单,但形状各异,每一个个体都有独特的韵味,把他们组合起来,就形成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让人展开想象的翅膀,体会土地的博大、宽广和厚重的底蕴。

当然,还有反映国外艺术家眼光中的中国,法国当红摄影师克劳迪•斯鲁本《中国》和索瓦•丰丹的《迷失在中国》摄影作品,等等。

这些国外作品的展出不仅体现了广东美术馆的国际化视野,也让中外文化得到碰撞交融。

中国 克劳迪•斯鲁本 Klavdij Sluban 法国 摄影 25.2x38cm 2003-2005 年

本土符号,纪录岭南民众生活

此次展览力求贴近民众心灵,有不少具有岭南特色、还原广东民众生活场景的作品展出。

广州西关一直是广州极具代表性的地标性建筑,这一场景在杨荫芳《广州西关》(1935)一作中得到重现,画作仿佛把观众带往1935年的西关小巷,在河涌上泛着小舟寻找往事,欣赏和回味那些已经被历史淡忘的西关风情。

《广州,上班人流》是安哥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拍下的广州老场景:1986年,熙熙攘攘上班人流推着单车拥挤在海珠桥上,此情此境应该会唤起了不少80后的童年记忆:遥想当年,我们就是坐在爸妈的单车后架上,晃荡着双腿,懵懂而好奇地开始观察这个世界。安哥在1999年《惠福西路谭氏健身所》一作中同样关注了广州民众的寻常生活,通过瞬间的捕捉,用镜头下记忆了青春的健美,留住了那些不舍的过往。1982年的《外地干部蹲在广州街头琢磨城市的变化》虽然只得几个安静的背影,背景是虚化的车水马龙,动静对比间将广州那种日新月异、让人措手不及的变化无声地凝固在镜头下。

时光荏苒,这座城市的几多沧桑随着不停地拆与建早已散入历史的尘埃,只有老作品依然在讲述光阴的故事,就像“广钢高炉”这一极具时代印记的构筑物早已成为永恒的曾经,留在画作王肇民1959年的《广钢高炉》一作中。

专注于广州城市影像系列作品的拍摄工作,《人民日报》摄影记者许培武用《宽幅城市•昨天广州》、《广东广州——大面积拆除城市的临时建筑》等摄影作品纪录了广州这座城市的建设与变迁,镜头下昔日的“村庄”变成“豪宅”,城市的新中轴线延伸到珠江边。而今,这些记录珠江新城变迁的图片陈列在广东美术馆的展厅里,讲述着繁华背后那些不为常人所知道的故事。

陈邵雄的《集体记忆之广东美术馆》(2006)则是采用了一种当代比较先锋的创作方式,邀请了上百名观众,用手指蘸墨在纸上一点一点地按出广东美术馆的形象,画作也因此留下了观众们的体温和故事。

另外,作为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荟萃的潮汕风情也在展览中得到展示,如《潮汕柑市》(王兰若、1956年)、《潮汕蜈蚣舞》(卢中见、1998年)等。肖映川的《潮汕农家》(1989),描绘了潮汕地区古典屋宅的场景:大门微启,天井的大瓦缸养着荷花,屋檐下晾着暖色的衣服,整幅画面用色单纯,不同明度的蓝色构成了画面的主色调,传达出异常宁静的感觉,引起观者怀古之思。

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这些带有时代痕迹和观众体温的作品不但是象征性的图像符号,也成为岁月不可磨灭的记忆。

广东广州 新建筑一天天挤走女孩们嬉戏的空地 许培武 34x51cm 摄影 1999 年

福到广州,“热吻”迎新年

为了给观众献上一场风雅的精神年夜饭,广东美术馆展览现场亦营造出欢松愉快的过年气氛,美术馆外墙以民间传统剪纸为设计元素,装点出节日的红火气氛。展厅内法国艺术家路易帝朗的装置《烈焰红唇》,似乎想要给观众带来一个火辣的热吻,愿能吻出兴旺、吻出红火、吻出幸福的新生活。而《福到广州》这幅作品无论是标题还是内容,都满足了街坊对“好意头”的追求。倘若街坊们过年想去看长城,这回也不用再到首都去,广东美术馆就有《南国长城》,让您足不出户在南国看一回长城当一回好汉,仔细端详,会发现“长城”上的陶瓷便是大家熟悉的广州骑楼。另外,还有明星林志玲“莅临”广东美术馆陪街坊过年,刘小东《美女林志玲》的布面油画像维妙维俏,笑容清新甜美,犹如其亲身在向观众表达新年祝福。

美女林志玲 刘小东 油画 200x200cm 2007 年

精品藏书、互动活动以飨观众

为配合本次展览,广东美术馆举办了一系列互动活动,于人文图书馆举办“风•雅•颂——广东美术馆丛书藏书精品展”,人文图书馆还有“临摹名画工作坊”,将为艺术爱好者提供纸笔颜料进行名画临摹。此外,广东美术馆还将举办“与策展人一起看展览”“作品天天看微博在线互动”“拼图识画”等公共教育活动,具体信息请留意广东美术馆人文图书馆、广东美术馆公共教育部的微博、网站。

这场由广东美术馆于新春之际倾情为广大观众呈现的艺术饕餮盛宴,将于2013年2月5日开幕,展览将持续展至3月13日,春节期间照常开放,观众可前往免费观展。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