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庄的生态艺术的内容和特征
所谓“生态艺术”,应该包涵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文化生态三组相关的内容和探讨话语。在此三组逻辑关系中,社会生态受文化生态的意识制约,进而影响并改变自然生态。倘使人类不去改变文化生态观和相关的社会生态观,仅仅依赖科技的外在进步和法制的完善,对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就不可能有所改变。
我们谈宋庄的生态建构,多数人认为与艺术无关,其实不然。在宋庄的艺术本体的发展中,近几年的艺术形态被外界关注的很少,这也与北京的艺术群落生态变化密不可分。从北京艺术生态的历史发现,宋庄在1994~2003年的发展中靠的是艺术家自发性、边缘生存和乌托邦的感觉,这个阶段的艺术形态以玩世、艳俗、政治波普及自由的艺术形态为主体,是由于圆明园及宋庄艺术群落是这几个艺术形态的源起地,也曾经影响全国的艺术样式,很多传统写实绘画的艺术家为了迎合市场,也选择了这种风格;也有从圆明园过来的艺术家依然保持了这种样式。这个阶段没有政府团体介入,宋庄那时艺术的草根性更多地被国外、国内各界关注。2004年至2008年,798艺术区崛起,从艺术上和生态上也影响了宋庄艺术的发展。798艺术的展示权和商业话语权吸引了很多精英艺术家流出宋庄。新鲜的798血液和思想吸引了很多艺术家追随。加上地理位置和时尚氛围的优势,798的艺术显得很有朝气;然而,宋庄不少的艺术家更多地表现出沉寂的一面。2009~2012年金融危机对798的冲击及其周边艺术区城市化进程拆迁、画廊倒闭,很多艺术家为了寻求生存的稳定性;再加上宋庄艺术园区在栗宪庭先生的努力争取下,生存环境的好转,使很多精英艺术家回流宋庄。到目前宋庄约有6000位艺术家入住,加上从事艺术的工作人员及家属达到15000人之多,艺术家以小堡村为中心辐射居住在十几个自然村,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这时的宋庄必然庞杂,把很多好“鸟”也给遮蔽了。
宋庄目前的艺术处在多元的发展期。从形态上说宋庄的艺术类型和媒介也更加多元化、沉稳化。当然,精英艺术依然潜隐在其中,这些年宋庄的艺术更多地关注生存、生态特征:重视情感、良知、心性、公益、朴素纪实和社群的现象。这些特征都与宋庄相对完整的生态及艺术家对于宋庄的情感分不开,也和其他地区的艺术现象有不同之处:关注作为人本身的永恒价值转换。在宋庄让我记忆深刻的生态艺术现象大致有这么几个方向,这些现象打破当代艺术中点子化、概念空洞的观念表达:
1.栗宪庭老师近年主持和邀请的艺术生态现象田野调查展,这些展览更多是对现实直接有效的介入,关注情感、良知和公益性;
2006年 宋庄美术馆开馆展、“天与地——现实主义的记忆”纪实摄影展
2007年 4月30日至今五届“中国纪录片交流周”在宋庄举办、“吕楠摄影作品展”、“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
2009年 “群落!群落!”展
2010年 “垃圾围城——王久良之观察”、“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
2011年 “经书”毛同强个展、“红色考古”包泡个展、“八零后艺术档案”
……
2.是我策划的展览,关注人和自然、人造自然的关系,信息化社会生态对人造情感和东方自然思想的当代化转换;
2007年 首届主题文献展 ——权充IV?暧昧Ⅲ?潜默
2008年 当代嗅觉艺术展——嗅觉?感觉 、08年“生活在宋庄(四)——宋庄及周边艺术群落田野调查展”、
2009年 第五届宋庄艺术节?青年策展人邀请展——“未来索引:自然?不自然”
2010年 第一届798多媒体艺术节——人造“风景”新媒体艺术主题展 、2010年 自然?——龙德轩当代艺术展
2010年 自动!全自动!——卓凡人工装置展 、2010年 微/生/物——陈友桐个展、2010年不确定的可能性——798及周边艺术群落青年作品展 、2010年“烈日西藏——西藏当代艺术展”
2011年 参与策划“虚实同源——2011北京新媒体艺术年展”(包括“人造情感”新媒体艺术主题展)、“八零后艺术档案”
2012年 文化?沙漠——库布其当代艺术展
……
3.廖文老师通过东方类手工方式对艺术家心性和修为的表现,也反映艺术家的积极生活状态;
2008年 3月15日 第二届“生活在宋庄——艺术家田野调查作品展”女性版、2008“心斋”展
2010年 “心纠手结——类手工方式营造心境”展
2012年 “女红绣事”展
4.王林在宋庄艺术节策划的“底层人文”展,对社会生态中的弱势阶层的关注;
2007年11月8日第三届“中国宋庄第三届艺术节”开幕,主题为“艺术链接”,王林策划“底层人文”开展
5.邱志杰在第二届宋庄艺术节期间策划的新民间运动展是对文化生态中民间艺术的群体性当代化转换和借鉴。
2006年10月6日邱志杰策划的“新民间运动”展开幕。
回首西方大国崛起的几个因素中,除了经济市场化、体制制度、素质教育之外与殖民侵略、科技人工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关系,这样的革命带来了很多积极的文化,然而也带来了利润垄断、利益民主、伦理关系、世界格局的不平衡,生态环境、文化沙漠化的危机也越来越严重,不是国家经济强大了世界就会良性发展,重复利润和机器的冰冷使人类不会长久,人的文化出了问题,人类所在的生存环境都会发生变化,精神空了人也就没了。栗宪庭老师和我近几年一起做的展览,更多是从人类学、社会学和生态学视角关注群体生态并且积极植入社会发展。展览里群体生态现象的意义重于每个艺术家的作品意义,把艺术作品个体纳入大的艺术群体生态之中,让整个群体生态“活”起来,给这个群体中的个体建立一个实际生存的平台。这样的展览重要的不是艺术,也不是精英小众的生态圈,而是把群体艺术的时空差异作为背景。栗老师常说:“让艺术圈的这潭死水流动起来,大浪淘沙需要在这潭活水中才能淘出金子。”我们做的事先是把艺术的浪花掀起来。当然这个群体中艺术家的作品选择需和这个生态有紧密的联系,每个个体也体现群体的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