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宋庄的生态艺术与艺术生态的焦虑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1-16 17:14:05 | 文章来源: 美术文献

前几天晓东约我主持策划一期《美术文献》杂志的“宋庄”主题。她问我什么特征能代表宋庄艺术。我想了又想,认为任何艺术样式与形态的局部特征都代表不了宋庄特点,而宋庄目前在中国相对完整的群落生态现象和宋庄生态艺术的关系,却可以成为宋庄可以探讨的话题 。我们游走于国内其他几个重要的艺术城市,如广州、成都、上海、杭州,发现在这些城市的艺术机构都叹息自己的城市缺少有活力的艺术生态。宋庄的艺术生态建构让我这个老住户有种参与的动力和责任,因为文化群落是平衡城市物质与文明的一个亮点。近几年在宋庄美术馆的工作中才发现宋庄的生态艺术和生态构想其实也让我们存有很多的焦虑,如:宋庄未来创意文化产业建设中现代化进程对宋庄自然文化可能带来冲击;艺术家、美术机构生存保障问题及艺术家创作形态的独立性等等。

国内外艺术思潮与艺术生态的关系

生态(Eco-)一词源于古希腊字,意思是指家(House)或者我们的环境。生态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也指生物的生理特性和生活习性,以及它们之间和它与环境之间环环相扣的关系。如今,生态学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生态”一词涉及的范畴也越来越广,人们常常用“生态”来定义许多美好的事物。自然界的“生态”所追求的是物种多样性,以此来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发展。生态在当代艺术中出现是近两年的事,它也指艺术家之间和他与所生存的艺术群落环境的良性生态链,这个良性的生态的多元性也滋生和促进了艺术本体现象的发展。

艺术史上很多艺术思潮的形成都与群落生态密切相关。如:早期法国巴黎郊区蒙马特高地便聚集了如梵高、毕加索、莫蒂里安尼等大师,这时艺术家聚居的村落艺术与巴黎的左岸齐名成为了法国乃至世界的艺术发源中心。在这样的氛围中形成了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艺术思潮;另一个波希米亚式的艺术村落是美国纽约市西区格林威治村,住在这里的多半是作家、艺术家,如亨利?詹姆斯、艾伦?波、尤金?奥尼尔……都在这里写下他们的名著。格林威治村代表着美国社会的另外一种生活方式,是美国反文化的各种激进思想和文艺潮流的发生地。在社会思想上,格林威治村也无时不反映着美国社会的发展变革。从19世纪的妇女争取选举权,到20世纪60年代的反战,70年代的性解放运动,妇女解放运动,同性恋争取权益运动,格林威治村都是波涛汹涌,掀起不断的文艺浪潮。还有美国另一个艺术村落东村在20世纪40和50年代,开始崛起为一个具有波希米亚风格的地区,渐渐成了一个发展完善的艺术家街区。自那时起,这一地区相继成为50年代“垮掉的一代”、60年代的嬉皮士、70年代晚期到80年代的朋克一族的聚集地。东村曾到处充斥着通俗艺术、反战示威、地下电影、性解放运动、另类报刊以及摇滚乐。

西方早期的著名艺术村落和中国北京的圆明园画家村、东村、树村、霍营、宋庄早期及798周边等艺术群落一样具有波希米亚特征,这里的艺术村也出现了多个艺术现象。如政治波普、玩世现实主义、艳俗艺术等独立的文化思潮;而中国的“东村”则开启了行为艺术的身体感受新倾向。

以上文化现象也会带给我们些思考:什么时期和环境才会出现这样的村落,为什么在这些村落会有新的艺术现象发生?而这些村落在城市化、信息化时代又会向哪些形态转变?为什么有些村落会消失?这里我们将提到村落的艺术聚集边缘化,不受主流意识形态、商业化的干扰及新的信息暗流才会使新的思潮发生;而也正是这一特点又会使其消失。一个新生事物和土壤的出现必然刺激并会备受关注,而这样也会遭受保守势力的干预;另外现代化、商业化最终进入村落也加速了艺术村落的消失,因此在未来野生的波希米亚式村落逐步会减少而转化成废旧厂房改造的时尚艺术街区,而顺应时代的发展,生态艺术和艺术生态也逐渐资本化、团队化、运营化、时尚化,如798艺术区、美国现代城等艺术区。波希米亚式的文化村落应大力保护。例如日、韩的城市化严重,很多艺术区在城市街区里由民间机构发起,这个机构根据作品质量选择艺术家入住,有的政府提供场地和部分资金,另外部分资金由民间机构自己解决。这些艺术区和国际联系多,活力时尚,我们也可以很好地借鉴。

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也与各个历史时期的地缘特征有关,这些具有不同文化针对性的艺术环境,形成了早期萌动的艺术生态和艺术潮流,个体发展与群体的传帮带有关。1979年的《星星美展》标志了改革开放的起步阶段,人们内心压抑的团体释放,充满着感性和自发式的萌动;85新潮是地方艺术家群体式的反叛行动,伴随着地方和外来讯息的相互传递,各个地方的各种文艺团组,在有限信息的冲击下,自然形成激情的艺术运动。其特点是以地方为基点的各自发挥,而后形成全国性的星火燎原之势;89大展则将地方各种民间艺术团队和个人进行了一次集结,使大家了解了北京的文化积淀;90年代初个体经营有了发展,人们开始摆脱体制束缚,北京圆明园艺术群落成为各地艺术群体和个人留宿的会所,自我放逐和乌托邦式的生活方式愈演愈烈,抉择于理想和现实、体制内外之间。1994年由于社会的原因,聚集在圆明园的外地艺术家又一次流落到宋庄。由当时一位艺术家张惠平的学生介绍而偶然入住,艺术家方力钧、刘炜、岳敏君、杨少斌、王音和批评家栗宪庭陆续迁移宋庄。宋庄早期与圆明园画家村的感觉一样,只是部分艺术家可以购买低价院落而为此欣慰。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