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推手,资本的新角色
在当代艺术发展的早期,策展人曾经是非常重要的一直力量,他们联络各地艺术家、策划主题、组织展览,“九十年代以后,是否参加国际、国内重大展览成为衡量艺术家的重要指标,因为国内的美术馆只要花钱就可以进去,包括中国美术馆到现在还可以这样,所以他不足以成为一个标杆。而国际的学术性的美术馆花钱也进不去的地方,受到国际重要策展人邀请参加展览,成为一种时尚和潮流。”顾振清介绍说。
随着中国市场化大潮的兴起,艺术也在不断开拓期商业化之路,像新星星艺术节这种采取市场运作艺术的方式,从艺术市场化伊始就存在,“92年的时候有人想通过油画市场的运作达到一些目的,但是那个时候整个市场没有发育成型,所以所有的运作都是一些纸上谈兵。”
艺术市场在经历二十年的积累和发展后,“从2005年开始,资本开始大规模进入艺术圈,尤其是国际资本所引发的,当时在华尔街有很多犹太人的投机资本进入中国,包括一些大藏家也进入进来,所以中国当代艺术变成一个投资的标的,进而被关注,到2009年的确是有四年的一个爆发期。
这时期资金主要是从拍卖行和画廊进入,资本的强大效应迅速将本来单打独斗的艺术各环节连接成一条艺术产业链,从艺术家、媒体、批评家、策展人到画廊、拍卖行等。与此同时,资本的进入也形成了一种在学术标准之外的市场标准,艺术家、媒体、批评家被迅速地资本化,贴上了价格标签,这也是艺术圈热烈讨论的批评家“润笔费”,从千字数百元到每字十元价格不等,这也成为衡量一个批评家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
“资本最终的目的是要获取利润,这就要求必须尽快拉高艺术家的价格,这就需要加大对艺术家的推广力度、增加展览和展示机会等。资本成为了早期策展人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的推手,它抢占艺术资源,组织画展、批评家参评、媒体曝光、印制画册或衍生品,如此重复几次,待艺术家知名度上升到一定程度后,组织作品上拍,最终获取巨额利润。当然其中的操作手法还有很多,每个人都有所不同。”长期从事艺术推广的刘宁说。
如果说,在此之前更多的是国际资本的进入,那到2009年底,国际资本开始退出,取而代之的是国内机构、资本的迅速进入。“这时期由于国内房地产和股票市场的低迷,大量资本进入艺术品市场,主要是通过拍卖行、基金、信托等金融机构,这次很少通过画廊进入市场,因为画廊的交易平台不被认可,不利于大量热钱快进快出的操作模式。这时期不仅仅加深了各产业链条的链接程度,同时也加快了衍生品、保险、信托、金融、仓储等环节的建设。”
从三十年前的“对钱没有概念”到如今已经普遍的“艺术运作”,一直从事艺术创作的仓鑫说:“在以前,艺术家经常跟空间老板、批评家谈论学术,现在艺术家可能将精力更多的用来跟企业家、资本交流,谈论的都是市场价格和具体的市场操作,因为中国现在处于转型时期,一个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时期。艺术商品化、商品艺术化已经成为趋势,有很多艺术品是被人包装和策划处理的,跟原创没有什么关系,现在目的不是原来的目的,是有不同的感受,现在看什么都没有感受,这个特别麻烦。”
对于艺术运作的结果,处于历史进程中的我们似乎很难给出一个判断,“这可能是一个迷雾。在八九十年代,我们看艺术家作品实际上有很多来自于理性和良知,来自于艺术性的增长,也来自于对艺术形式和艺术价值的创造,但是05年以后资本进来以后,资本是一个怪兽,以盈利的目的也带动了很多艺术家的艺术生产变成了一个造型机制和盈利的生产线,这个并不完全是坏事,因为毕竟这个名利场和艺术的加工生产线让当代艺术知晓率和能见度大大地提升和提高,使得更多的人关注艺术。”顾振清说。
“我觉得从严肃创作意义上,弊大于利。”朱其这样说,“商业运作把很多优秀的艺术家都纳入到艺术产业中,每年要拿出百分之七十的经历来应付市场和展览的邀约、买单。虽然他们目前已经完成了资本积累,但是学术上的状态被荒废了,现在想重新恢复之前的学术状态是很难的,不是一两年的事情。
对于年轻艺术家的影响可能更大,他们的心态被搞坏了,还是特别关心经济问题,不关心学术思考。最大危害是市场推出的明星,会对年轻艺术家形成误导,他们会把这些人看做是最好的艺术家,把他们的成功当成标准,这对社会的鉴赏标准会有一些误导,分不清楚好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