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展人是艺术家的推手?还是专业经纪人?

时间:2011-11-01 | 片长:00:27:59 | 来源:艺术中国

艺术沙龙>

如今,策展人无论在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是一个非常流行、有趣的职业。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中国是上世纪80年代,在策展人的推动下,当代艺术在中国逐渐受到重视,策展人的角色也逐渐受到关注。有人说:策展人是用艺术家的元素来创造理想中的展览,而许多艺术家也承担了策展人的角色,我们不禁要问策展人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艺术家如何看待策展人?艺术家与策展人之间如何互动?本期沙龙请来国内独立策展人顾振清与艺术家展望做一次生动的对话。

在中国,策展人一般都具有多重身份

顾振清:策展人这个词传入中国内地是在1990年代。策展人的工作在2005年以前是非常清楚的,他的工作就是为艺术家的展出提供最优秀的条件。2005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的这场商业化运动,使得艺术家和策展人都面对着怎么在这个市场中活下去的问题,或者打开局面这样的现实问题。有些策展人就选择了与商业不断合作又不断对抗的关系,以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可能性,让其工作能够持续下去。

展望:1994年在中央美院画廊,当时我们五个雕塑家一起做个展。那个年代应该说都是批评家。比如说老栗(宪诞庭)、殷双喜等,我们都把他们看作批评家,我们请他们来看一看,然后开个座谈会。那时候展览靠自己策划,艺术家策划自己的展览并不是以策展人的身份出现的。本来做艺术也好,做节目也好都需要策划,这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许是从威尼斯双年展开始才有了独立的策展人。

顾振清:是从1960年代开始出现的。

展望:作为一个艺术家,我跟各种类型的策展人、策划人全都接触过,都打过交道,而且我觉得我有不同的收获。对于策展人是否画廊的,是否是博物馆的,是否是独立的策展人,我都不挑,我挑的是你做的事好不好。

顾振清:批评家当策展人时往往是客串,策展人相当多的工作是行政和管理上的工作。策展人在艺术圈的工作是把艺术家和艺术资源整合起来,这需要相当强的行政管理能力,否则太过体制化以后艺术家也会离他远去。这是第一。第二他还应该有很好的艺术鉴赏、空间设计等方面的艺术素质和视觉经验,他可以把艺术家好的艺术作品、好的想法和空间实施出来。第三个功能是,策展人还应该有相当的艺术资源,以及沟通和推广能力。

主持人:展望老师,你觉得这二十年,从最初的批评家到今天的策展人都发生了哪些变化?

展望:我觉得刚才老顾说的都是理论性的东西,其实在中国策展人从来都没这么纯粹过。中国的策展人都比较有特殊性。比如我在策展的这个月这段时间我是策展人,完了我可能去教书,或者去写文章。在某个阶段他的身份可能是个策展人。

顾振清:我作为一个经常表明自己的身份是独立策展人的一个人,我的身份也很多重,我还是两个美院的客座教授,自己还写文章。写文章时人家叫我批评家,我自己也有(艺术)空间,我在编杂志时又是一个杂志的主编。中国社会对文化人的要求多重性使得人必须有多重能力,多功能地发展自己的资源,然后变成适应性很强的人。实际上其目的还是价值最大化。这是以前的一种打法,最近这两年我又有些新的思考。我觉得,在所有身份里头我最认同的身份是策展人,我愿意为策展人这个职业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做更大的贡献。其它的身份也有,但如果像欧美的策展人那么纯粹,在中国可能就活不下去。

展望:在欧美也没那么纯粹。我跟美国一个策展人有过接触,他以前的身份是大学教授,写过历史书,然后这几年才做策展人。

顾振清:在中国纯粹的策展人还是比较少,大家都是兼职、跨界,有多重身份。

策展人在艺术市场中的鲶鱼效应

主持人:策展人在整个艺术生态中会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两位老师有什么样的看法?

顾振清:我觉得策展人是一条条鲶鱼。以前在东京,一条条的船将鱼运到鱼市,人们发现这个过程中百分之七八十的鱼都会死掉。后来有人突发奇想,在鱼箱里扔了几条鲶鱼,鲶鱼的活性比较强,在水里很活跃,此后人们发现放过鲶鱼的鱼箱里有百分之七八十的鱼是存活的。这就是鲶鱼效应。策展人在中国艺术圈子出现以后就起到了鲶鱼的作用,他到处去张罗、组织、发动,艺术圈子没想到的或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层出不穷地出来。

展望:刚才,老顾说的鲶鱼的比喻还是很形象的,我个人觉得好的策展人还是一个资源整合的人。艺术圈给观众提供很多混乱的信息,策展人会在其中把有内在联系的,或者完全不同的信息进行各种角度的整合,让观众能清晰地发现艺术界的发展是怎么回事,它们之间互相是什么关系,互相有什么影响。这种是比较好的策展人。

还有一种策展人,其目的可能是推出观众不知道的艺术家,这种策展人试图把一种原来不为人知的艺术家变成让人知道,这里可能会存在一个问题:某种程度上策展人会干扰艺术家的创作。我们其实很怕策展人参与我们的创作。如果策展人跟艺术家合作好了,他又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有的策展人不是干预艺术家的创作,而是站在你的立场上帮助你往前走一步,在混乱的展览前帮你理清,这是一种我比较喜欢的策展人。

对于社会、艺术圈来讲,鲶鱼效应很好,他对艺术圈的各种资源提供不同视觉的整合,这种功能是很重要的。

谈到这里我特别想老顾你谈谈,在你策展的过程中,哪些是你给的主意,哪些不是你给的主意,你给主意的后来怎么样,你不给主意的后来怎么样?

顾振清:我是经常进入到艺术家的前展览时期的。因为有些主题性的展览往往是我自己要做的,有些是项目性的被动性的展览,是人家要我做展览。如果是我自己做的展览,往往是我在中国社会语境中发现一些新的问题,我想做,比如说,《各玩各的》,是想推动每个艺术家的个性;比如说《二手现实》,我发现当时信息的屏蔽和文化的屏蔽问题很严重。希望把这种二手现实成为我们新的景观,作为问题提出来,做这样的展览。有的时候,有的艺术家有了这样的作品,我把它归纳出来,有的艺术家根本没有这样的想法,我只是认为他们非常有能动性、是非常活跃的艺术家,我把我的想法说出来后,他们马上有回应。根据我的想法他们有一些比较好的方案,或者完全做新的作品来参加。

主持人:展望老师有没有顾老师刚才说的这种受策展人的影响的作品,或者您对您的学生的作品有没有起到这种策展人的作用?

展望:我和策展人的关系从来都是对抗加合作的关系。从内心深处我不认同他们对我艺术的任何意见。但我觉得在展览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镜子。有时身在其中,反而看不清这座山了,有时在展览前会陷入这种状态,这时就特别需要策展人。我的艺术总是不按照策展人的思路去走,我是否定做我前一个作品做下一个,我是这么走的。

策展人要做艺术家头脑风暴的伙伴

主持人:请问一下顾老师,如果在策展过程中遇见展望老师这样一个有自己自由和独立意志的艺术家该怎么办?

顾振清:我会不按他的方向走,因为我不是他的陪练,我是策展人,我一定要把他其它方面没有释放的能量释放出来,然后他在我的展览里和在与我的合作里有新的迸发,这是我最希望的。我以后,不再给商业化的艺术家和图式化的艺术家做拐棍了,我想我还是想做一些优秀的艺术家谈话的伙伴,做头脑风暴的伙伴,做他创造思维迸发的催化剂、孵化器。如果策展人能演到这个角色的话,我也感到非常满意了。

顾振清

1964年生于中国上海。1987年毕业于中国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2003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策划,2005年任上海多伦现代美术馆艺术总策划、副馆长,兼任台湾东海大学美术系客座助理教授。2006年任上海朱屺瞻艺术馆执行馆长、总策划。《视觉生产》杂志总编辑。2009年任北京798白盒子艺术馆艺术总监、西安美术学院客座教授。现常居上海、北京。

他是中国策划展览最多的策展人之一。在15年的时间里共策划了近50场国际国内的中国当代艺术展。

展望

1962年出生于北京。1988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课程班,现居北京,任职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

展望是中国当代最重要的观念雕塑家之一,也是第一个作品被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永久收藏的中国艺术家。其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超级写实主义雕塑《坐着的女孩》已是美术史的经典,“中山装”实验则被认为是中国当代新雕塑的开端。他自1995年至今一直创作的不锈钢作品,获得了国际艺术界的高度赞誉。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