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香港公共艺术装置化身养眼"宠物"进驻沙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06 10:44:59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环境艺术”在香港已形成格局

近年来,香港“环境艺术”的推进步伐十分迅猛,各种“公共艺术计划”已将触角伸向了香港多个角落。除却沙田片区之外,黄埔公园、九龙公园、金钟太古广场、油麻地等均可窥见“环境艺术”的踪迹。“环境艺术”这一新生事物的格局轮廓,在香港已初具规模。但一个缺憾也不可讳言:许多“环境艺术”之作,本质上仍是将名家之装置“空降”于某个住宅区、绿化带或庭院,它可以实现对“艺术”的推广和普及,却难以真正“融化”到市民的生活中去。

Zasky敏锐地觉察了这点:“一些所谓的‘公共艺术计划’,仅仅是将一部分雕塑、装置作品‘盛放’于公众们经常出没的区域。规划者们的用意或许是,只要民众生活在被艺术品围绕的环境之中,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公众的美学意识、艺术情趣就会产生飞跃……其实个中逻辑岂能这么简单?一樽与城市环境契合度不高的雕塑或装置,只会徒增公众的突兀感和抗拒感,民众的日常视觉、习惯视觉被打乱,这样的‘环境艺术’就犹如一种‘美学噪音’,并不能增加环境的美感和协调性。”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在那些被大号“环境艺术装置”占据交通要道的香港大街中,常常能看到民众“避让”、“绕道”的无奈场景;而一些香港市民也开始对闯入他们生活中的艺术品产生“审美疲劳”,“开始时觉得好新鲜,后来反而觉得它有些碍事。”这样的抱怨,在南都记者的随机采访中高频出现。难道,艺术进入公共环境,居然也会曲化为一种对“地盘”的生硬掠夺吗?

也就是说,“环境艺术作品”事实上并未有机地渗透到“环境”之中,在Zasky看来,只有“公共艺术计划”的升级刷新才能解决这些“脱节”问题:“更深层次的‘公共艺术计划’,或许应该更加注意作品放置与城市空间之间的协调性,注意与民众生活物件的接洽和联通,积极收集民众反馈意见,采纳民间创意作品,并把欧 洲‘ 街 道 展览 ’、‘ 社 区 剧场’、‘居民作坊 ’等 成 功C AS E借鉴过来。”

   上一页   1   2   3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