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香港公共艺术装置化身养眼"宠物"进驻沙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06 10:44:59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香港“公共艺术计划”让市民无障碍亲近艺术

公共艺术计划,顾名思义,评价它的成效有两个指标———一个是艺术性,一个是公共性。在深圳雕塑院院长、深圳公共艺术中心艺术总监孙振华看来,“公共性”是第一位的:“让创意、艺术的因子切入民众生活,最关键的是这些‘创意’作品具有足够的普及性和亲民性,不和公众之间产生过大的隔阂和落差。”而知名策展人、艺术评论人岳路平亦表达了近似的意思:“欧美的许多‘环境艺术’之作,不是什么仪式化、殿堂化的装置或雕塑,可能仅仅是从公共物件中抽取、嵌入的一部分———从这样的角度切入公众生活,毫不突兀。”

显然,香港的“公共艺术计划”,就是在践行类似于欧美的“环境艺术”理念。正如香港雕塑学会副会长莫一新所透露的那样:“香港康文署近年不断推出各种‘公共艺术计划’,以促进艺术在市民中活化。”而这种“活化”,就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城市雕塑”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艺术与市民之间的互动,而更具动感、后现代意味的作品和创意,更符合21世纪美学精神和潮流的设计元素也将在这一“计划”之下纷纷出炉。

“城市艺坊”便是“公共艺术计划”中一个具有标本价值的子计划。南都记者了解到,“城市艺坊”占地面积约19万平方呎,是沙田大会堂广场美化工程之一,与附近的奥运马术赛选手村帝都酒店遥相呼应。“香港一直缺乏艺术地标和人文标识,或许,我们不需要跟传统的人文城市去拼‘历史悠久’,而是应该用全新的艺术眼光建构一块现代化的艺术天地,而‘城市艺坊’的国际级艺术内涵,也可媲美东京旅游胜地六本木,有机会成为亚洲的文化旅游地标。”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教授陈玉强如是说。

“我们想要通过国际顶尖艺术大师的创作,提升香港文化艺术及创意设计的国际地位,激发市民对当代艺术的兴趣。”展览策划人、香港知名建筑设计师何周礼的意见亦不谋而合。而在众多策展者、创作者高调表态的背后,他们的憧憬和愿想是否成为了现实?这些“公共艺术作品”到底能被市民多大程度接受?

记者走访发现,许多已经成为“老常客”的艺术作品、装置或边角部落的创意装饰,依然坚守“岗位”,为新老市民奉上新奇感和亲切感。很多“生在艺术中而不自知”的居民们,开始丢弃对“艺术”的仰视,开始以平等的视角对待那些俯拾可见的创意物件。香港白领C arina的感受较具代表性:“有一次,我在香港金钟太古广场看到了两樽‘环雕’,就是两个铲沙工人的塑像,他们还在栩栩如生地‘挥铲工作’,这些‘环雕’很有动感,非常卡通可爱,我根本没感觉到它是什么高高在上的‘艺术品’,感觉它们就是自己生活中的某个同事、某个街坊罢了。”

又如香港资深设计师、艺术创意推广人Zasky所建议的那样:“我个人觉得,‘公共艺术计划’的意义和精髓,就是让‘艺术’不再‘艺术’,是让‘艺术’成为毫无门槛的、让市民轻易亲近的事物。‘环境艺术’作为‘公共艺术’的一部分,更应该结合公众生活就地取材。”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