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广州东山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逵园变身画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11-02 15:45:00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广州东山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逵园变身画廊,开门迎客。
广州东山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逵园变身画廊,开门迎客。

“许多文物的产权问题千变万化,不宜一概而论和随意干涉。然而,随着城市文化发展的需要,为什么不能通过公共资源的倾斜,尽量让那些已经列入保护范围的文物或者标志性的历史建筑物,用于公共或公益的用途呢?”近日,媒体人唐螂也在《羊城晚报》上就五仙门电厂旧址着火,探讨如何让文物保护与公益相得益彰。

汤国华透露,近日他与广东省文物局筹划在荔湾区沙面物色一栋文物建筑,参考香港模式作为试点。他介绍,“一些有价值的文物建筑,香港政府是出钱买下了,就像香港岛半山区的豪宅景贤里,就是香港政府以地易地买的。”所谓参考香港模式,就是想“政府先出钱,把文物建筑基本修缮好。然后编制保护和利用指引,再向社会非营利机构公开招投标,征集适合该建筑利用的项目。中标单位头两年在维护文物上将得到政府的一定补助,以后就自负盈亏,租用期限不能太长,政府定期监督,发现不能保护好文物,立即收回使用权”。

汤国华特别提到越秀区新河浦的逵园。逵园现正经营画廊,是近年来对旧建筑活化利用的标本。

老逵园变画廊买菜师奶帮衬

恬静柔和的橙红色外墙、雅致锃亮的木楼梯、典雅斑驳的花阶砖……今年元旦,新河浦“五大名园”之一的逵园出租为画廊开门迎客。

画廊的老板是4名80后文艺青年,机缘巧合下找到这里实践他们传播大众艺术的职业梦。从租赁文物保护单位审批、到“修旧如旧”式装修,从活化文物建筑到营造一方社区的氛围,他们都在不断尝试、收获惊喜。

根据文物保护相关条例,若是私人所有的文物出租商用,要向当地工商部门备案,工商部门会与相关文物管理部门沟通,看其是否会对文物造成不良影响,才予以放行。

“经过层层审批才得以承租,真是来之不易!”老板之一的黄先生介绍,老房子丢空了十几年,屋主一直在等能保护文物建筑的合适租客。“我们很爱惜老房子,室内格局都没变,只是刷一下墙壁、翻新窗棂。”黄先生介绍,他们投入了几十万元的装修费,严守“修旧如旧”的原则。有几块地砖缺了,为了保证室内建筑风格和谐,他们还专门跑去佛山陶艺厂烧造地砖。

元旦至今,逵园已成功举办10个画展,开始成为一个活跃的文化新据点。毛泽东摄影师吕厚民的摄影展也选在这里。黄先生说:“过去很多人路过逵园,都希望进来看看,但大门一直紧闭。我们刚开放的头两三个月,来访的人有一半是想来看建筑的。”

逵园大门敞开,不仅迎来了懂艺术的观众,也吸引了附近的师奶、学生……“有位老奶奶来看了几次,看中了画作,买完菜就来买画了。”为社区街坊营造了艺术氛围,这是黄先生始料不及的:“逵园本身有着感召力。”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