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新水墨画的继承与完善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8-24 14:13:00 | 文章来源: 网易


吴冠中(1919-2010)《狮子园》1988年作

在《艺术与设计》杂志和中国教育台的记者采访杨佴旻时,都提出了一个概念,即从林风眠开始,到吴冠中,再到杨佴旻,有一条颇为显著的发展线索。换句话说,水墨画革新的旗帜在林风眠、吴冠中那里传承下来,需要有更年轻的艺术家作为这面旗帜的接班人,以便将水墨画革新的这一方向发扬光大。批评家李小山为杨佴旻所写的文章《他的史诗》里,也大致上提及水墨在今天的现状,必须有如杨佴旻这样新一代艺术家站出来,肩负起历史责任,将林风眠开创、吴冠中继承的水墨画革新继续下去,使其成为未来中国艺术的亮点之一。那么,为何一些人会提出这样的命题,这个命题是否具有现实意义,大致上可以用以下的方面思考:

一、林风眠、吴冠中体系的形成     

“林风眠(以及徐悲鸿)的实践已经不是他个人艺术趣味的体现,而是标志着一个绘画体系的没落,以及另一个绘画体系的历史性亮相。”

——摘自《他的史诗》李小山

自二十世纪上半叶起,以徐悲鸿、林风眠为首的革新派大力呼吁并亲身实验,将中国画创新的旗帜树立起来,取得众所周知的丰硕成果。中国画革新并非几个艺术家的个人趣味和追求,它表征着一种具有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如何在新的时代里与国际潮流保持同步,并将自身的创造力继续延续和保持。徐悲鸿和林风眠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革新思路,但是,就中国画对于绘画性和表现性的接纳程度来看,林风眠的实践富有更广泛的弹性和空间,也具有更多的前沿性和实验性。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日益腾飞,中国的文化艺术也发生了质的变化。但是,惟独在中国画(现在更多地称之为水墨画)领域的景况呈现出相反的趋势。保守主义正在吞噬大多数画家的创造热情和理想。要么原地踏步,要么承接古人余唾,中国画坛的主色调仍然相当单一和单调。即使上世纪九十年代动静很大的实验水墨也已偃旗息鼓,实验水墨阵营那些曾经的主将纷纷向传统的怀抱回归,这是非常值得深思的。

水墨画在今天的时代依然有它的生命力。林风眠的旗帜被吴冠中接过来,并在几十年的创作中完成了另一种革新的图式。吴冠中的图式证明了林氏原则的有效延伸,即以西方绘画的精粹融入水墨画创作,形成了一种新的现代的水墨画样式。无论是“中西合璧”,或是“融入中西”都证明一点,当代文化(艺术)是国际性的和全局性,任何地域的和民族的传统文化(艺术)若不安放在当代的国际平台上,互相学习互相交流,就只能沦落到旅游纪念品的水准。

 

1   2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