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保护国家财产数十年费尽周折 无一遗失
死后也不会有个人遗产 现在靠自己工资生活
李树森:徐悲鸿纪念馆坐落在北京市新街口北大街,听说要翻建新馆了。请您谈谈有关徐悲鸿纪念馆的情况吧。
廖静文: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费了很多周折,在周总理的亲自关怀之下,徐悲鸿纪念馆里的书画等东西才得以保存下来。这些都是国家财产,我遇到再大困难也要保护好。
当时国家要修地铁,老纪念馆被拆掉了。后来1972年,我给毛主席、周总理写信,要求再建徐悲鸿纪念馆,以便把这批国家财产保护好。毛主席批给周总理办,周总理派人通知我,我非常感动。我拿着这个批件去找建委、房管局,当时还是计划经济时期,所有的材料都要批了以后国家再调拨,还要国家批地皮,还涉及到拆迁。
当时中国正处于特殊历史时期,找人办事很难。那时我六十岁左右,为了拆迁那些房子,我几乎每天一到上班时间就站在房管局局长门口,去等局长上班,好求他给我们解决地皮拆迁问题。我这样吃了饭就去求,整整求了一年时间,才腾给了我们地方。那时候我还跑得动,什么事都是自己跑自己求,这样跑了十年,才把纪念馆盖了起来。1982年批的,1983年盖起来开馆,就是现在的徐悲鸿纪念馆。
以前展室太少,悲鸿的画只能展出一小部分,他的收藏就更不能展出了。现在国家经济发展得很好,对文化事业也越来越重视,国家将扩建纪念馆,预计今年十月份拆建新馆,明年完工。建成后的纪念馆将由原来的两层扩建成四层,将会有二十多个展厅,展室也加宽很多。晚年得知这个消息我真的是喜出望外,我已经90岁了,跑不动了,相信北京市文物局会把这个工作做好。
徐悲鸿的画与收藏当时我全部捐献给国家了,到现在一张画都没有丢。悲鸿死了以后,房子我也捐给国家做了纪念馆,从那以后,我很多年都是租房子住,直到现在也没有我自己的房子。我现在住的房子是我儿子买的,他出了一百万人民币,我出了十万,房产证不是我的名字。我没有任何产业,等我死了没有什么遗产,我现在就靠自己的工资生活。
财产都捐给了国家儿女边打工边留学读书
李树森:您有一双儿女,儿子徐庆平现在是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女儿徐芳芳曾以优异成绩成为斯坦福大学管理学院中国内地学生第一人,都很优秀。孩子幼年就失去了父亲,您把他们抚养长大、培养成人,一定付出了很多不为人知的辛劳吧?
廖静文:徐庆平、徐芳芳,从小我就教育他们,要像爸爸一样用功读书,他们在小学就是三好学生,中学也是最优秀的学生,大学毕业样样都是5分。悲鸿留下的财产我都捐给了国家,两个孩子后来到外国留学,都是边打工边读书的。
庆平在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以后,正赶上美术学院不招生,就投考了外语学院,当时我说你虽然不能去美术学院学画,但你父亲有很多法文书可以看,他就到外语学院学法文,以全优毕业。
庆平毕业后,赶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北京招生,要求会法语,他以最优秀的成绩考取了教科文组织的高级翻译,到巴黎工作。
到巴黎以后,庆平想进巴黎大学学习,但因为巴黎大学已与他父亲在那里学习时迥然不同,不重视写生了,教师可以几个礼拜不来看学生画画,随便学生乱画,不太注重基本功。所以,我跟庆平说进巴黎大学不要再学画画,读外国美术史吧,他听从了我的建议,并且拿到了博士学位。
因为教科文组织工作强度很大,他每天白天上学,晚上做翻译工作,睡眠时间严重不足,去巴黎时头发都是黑的,回来时头发白了很多,现在他已六十五岁,头发全白了。
他教学很负责任,他在中国人民大学担任过十年的艺术学院院长,继而担任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现在仍然担任徐悲鸿艺术研究院院长,还亲自带博士生。
在筹备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时候,我的女儿芳芳本来要在美国工作的,她得知正筹备艺术学院,就从美国回来参加筹备工作。我女儿是学音乐的,从小就学钢琴,她就仿照她爸爸办北平艺专的方法,开设音乐系,使艺术和绘画结合起来。现在她还是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的顾问,每年被邀请回人民大学三次,看音乐系的发展情况。
美术界比较混乱 “强元”有助于唤回大师云集时代
李树森:您对中国书画的发展前景及方向怎么看?
廖静文:我觉得悲鸿所处的那个时期,是一个特殊的时代。五四运动以后,要发展新文化,所以涌现了很多了不起的人物,在绘画上也涌现了大批有名的画家。
悲鸿亲自培养的优秀画家有吴作人等,悲鸿去世了以后就是吴作人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悲鸿当时聘请的很多教授都成了很有名的画家,像李可染、李苦禅、蒋兆和等人。他们都是徐悲鸿教育体系倡导下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后来也把徐悲鸿的教学体系运用到自己的教学当中去,教学相长。那个时期出现了很多人才,可以说悲鸿所处的那个时代是中国文学艺术最了不起的时代之一。
现在,虽然有一些画家还是很成功的,但整体来说缺乏老一辈画家刻苦用功的精神。也许是时代不同了,经济发达、人民收入提高是好事,但是年轻人不愿意再吃苦了。
虽然有些学校还坚持运用徐悲鸿的教学体系,但是都不很严格,学生也不像以前那么刻苦用功,所以现在要出人才就比较难了。不仅是中国,国外也一样,这是整个大环境的问题。很多年轻人只是追求标新立异,像悲鸿他们老一批艺术家那样忠实于艺术的人是越来越少了。
时间缩短空间,国外的流派也纷纷传到中国来,现在中国的美术界可以说是比较混乱的。你们提倡“多元”环境下的“强元”,非常必要,必须这样做,才能重新把悲鸿那个追求真正艺术的时代呼唤回来,希望你们继续努力。也必须要有人发出这样的呐喊,只有你们这样努力的呐喊,才能唤回大师云集的年代,否则没有希望。但我还是在往好的一面看,因为今天看到了你们,让我觉得希望很大,也相信中国会再次出现艺术人才辈出的时代,只是需要等待,不是一蹴而就的,这还需要你们的努力和付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