彦涵《开展民兵爆破运动》(版画)
作为一种独特的武器,“木刻”是中国艺术史乃至世界艺术史上最为典型的一种艺术功能。彦涵先生的木刻被誉为“战歌”,他不仅是一名以木刻为武器的战士,更是中国新兴版画的先驱和解放区木刻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5月18日,“武器:彦涵革命战争时期艺术作品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作为老一辈延安艺术家的代表,彦涵的作品不仅深刻反映了解放区的生活与战斗,也充分展现了延安是如何开启并践行“艺术为人民服务”的。《军民合作》、《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保卫家乡》等一批反映军民与敌人斗争的作品,给观者以视觉冲击和心灵涤荡。
彦涵(1916—2011),江苏连云港人。1935年入国立杭州艺专,1938年毕业于延安鲁艺,并参加鲁艺木刻工作团。后任教于鲁艺美术系、华北大学美术科和中央美术学院等院校。曾任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中国美协书记处书记、版画艺委会主任,中国版画家协会副主席、名誉主席等职。
彦涵生长于中国传统的侠士家庭,父亲的教诲和影响赋予了他嫉恶如仇的豪气。奔赴延安后,彦涵对《讲话》中提出的“革命文艺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和消灭敌人的有力武器”进行了深入的学习和实践,留下了一批珍贵的作品。如其《豆选》的取材直接来源于河北省巨鹿县大河村的土改运动。当时,由于农民普遍不识字,人们在进行选举时只能将碗放置在被选举人身后,以便选举人将豆子丢在碗里。彦涵正是抓住了这一独特的历史瞬间,用刻刀将这种原始的民主选举方式进行了艺术呈现,深刻地揭示了中国农村的巨大变革。除此之外,他在这一时期创作的《审问》、《这都是农民的血汗》等,不仅变成了“传单”和“宣传画”,也在解放区的土改运动中迅速传播,产生了巨大效应。
彦涵不仅善于表现典型事件和生活场景,而且在创作中勇于创新。1940年春节期间,彦涵在武乡县发现,年画是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且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于是他就产生了一种用旧年画的形式加入新内容的想法。几经研究后,他采用传统木版年画的色彩套印方法,创作出了一批反映抗战的“新年画”作品。当时的木刻团成员还有胡一川、罗工柳等,团员们仅用了20余天的时间就完成了从敌占区买纸、学习年画水印技术到构思、创作和印制的全过程。印好的几千张年画在几天之间就被解放区的民众全都买去,起到了重大的政治宣传作用,得到了八路军总司令彭德怀的表扬嘉奖。
随后,彦涵又进一步发展了左右对称的“新门画”。这种画的颜色大红大绿,具有很强的装饰性,且人物的形象和服饰也非常淳朴、真实,令人耳目一新。《保卫家乡》、《春耕大吉》等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创作出来的。虽然彦涵所创作的“新年画”和“新门画”在今天已经成为世界版画史上的代表作,但在当年,围绕着新门画《保卫家乡》中妇女的小脚问题还曾在鲁艺分校有过争议。有人认为这是落后的表现,但彦涵却认为艺术要尊重历史,那样才有价值。他说:“连小脚妇女都踊跃投入到保卫自己家乡的战斗中,这难道不是中华民族抗战必胜的写照吗?”《保卫家乡》后来由爱国人士李公朴带到了重庆,1959年7月,李公朴夫人张曼筠女士将此画捐献给了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
彦涵的许多作品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和研究价值,他的木刻《当敌人搜山的时候》已成为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不朽之作,并作为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象征,多次被用作这个时段历史与研究著作的封面插图。他的《狼牙山五壮士》原木刻版也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收藏,并被列为革命文物。《军民合作抗战胜利》、《开展民兵爆破运动》等,也都是国际版画界研究中国现代木刻时必然提到的经典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