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著名版画家彦涵先生于2011年9月26日晚22点56分与世长辞,享年95岁。
彦涵生于1916年7月23日,原名刘宝森,是中国著名版画家,油画家。江苏连云港人。1935-1938年于国立杭州艺专学画。1938年赴延安参加革命,毕业于鲁迅艺术学院。1939-1942年于太行山抗日前线为军旅画家。1943-1948年任鲁艺、华北大学美术系教员,1948年迄今历任国立杭州艺专、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和系主任。曾任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美术组副组长,并创作《胜利渡长江》浮雕设计图画。1941年被晋冀鲁豫边区“文联”授予版画一等奖。1952-1984年先后荣获美术创作多次奖项。1991年中国美协和版画协会授予“杰出贡献奖”。2001年中国文联和美协授予“金彩奖、成就奖”。200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造型艺术成就奖”。于连云港市建立“彦涵美术馆”一座,出版有《彦涵木刻选集》、《彦涵版画集》、《彦涵中国画集》、《彦涵画集》、《彦涵文学插图集》、《彦涵》、《彦涵写生集》、《彦涵随感手书集》等八种大型精装版众及其他若干普及本画集。60多年来,他曾创作了大量版画、中国画、油画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内、国际重要美展、版画展,曾在国内举办过20多次个展。多次荣获文学插图与版画创作的“荣誉奖”“优秀奖”“铜质奖章”等,其作品《烈士颂》曾获第六届全国美展铜质奖。
彦涵先生生前作画的场景
作为革命战士的一分子,彦涵笔下的很多作品都有如革命的进行曲和史诗,描写现实的斗争和农村日常生活,他综合了表现主义的手法和中国传统木刻的营养,进行新的创造,产生独到的效果。这幅版画极力营造悲苦无奈的气氛,诉苦者处于画面中心,在痛斥压迫者的欺凌,说到痛处,他掩面哭泣,和他同命相怜的听者也黯然神伤。画家以纤细肯定的刀法刻画出暗影中虚弱蜷缩的人物,带有速写式直感。诉苦的人则以表现主义的手法刻画,线条结实有力,极富情绪化和震撼力。
彦涵无论用平刀在椴木板面刮划戗凿的印痕,还是在宣纸上纵横组合的淋漓水色点线墨块,抑或笔点刀刮推敲而就于油画布的朦胧明丽的色调造型,一幅幅无不印证着“彦涵先生在艺术天地里,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那是他数十年来艺术劳动、艺术修养、艺术经历和艺术追求的结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杨先让语)
彦涵的艺术始终在不断的发展和演变中进行,这种演变使得他的绘画呈现出多重的风格。其富于冲击力的现代感,加之丰富的内容和深邃的思想性,使其对自己的年龄提出了挑战。不同时期的作品在表现形式上既有鲜明的区别,又有明确的承袭关系。在思想内容上既有歌颂和批判 彦涵先生与版画家张成合影,也有激情和思考。总体风格上展现出一种从具象走向抽象,从现实主义走向象征、比喻,直至达到哲理高度的过程。但无论是在哪个时期,他的作品都始终贯穿着时代和人民性的精神实质。尽管历经各种坎坷与磨难,他的作品依然闪烁着光彩夺目的人性光辉。
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大型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
彦涵不仅是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版画大师,还是一位著名的美术教育家,长期从事版画的教学与创作工作,桃李满天下。近10年来,他对中国当代藏书票艺术事业的发展表现了极大关注,且以极大热情创作了不少藏书票,其中,当以一帧《彦涵存书》自用票(见图)最为著名,在这颗“版画珍珠”里不但能看到现实生活的历史发展,同时也领略了作者在创作进程中的艰辛足迹和审美取向,给人以莫大的启迪。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他曾是最早参加全国藏书票展的老一辈艺术家之一。鉴于他对中国当代新兴木刻艺术做出的杰出贡献,1991年中国美协和中国版协授予他“中国新兴版画杰出贡献奖”。2001年中国文联、中国美协授予他“中国美术金彩奖”。
彦涵语录
「“因为我经历的几个历史时期,沧桑巨变,而且我也投身于这个革命行动中,作为这样一个艺术工作者来讲和我个人的性格的形成,有着必然的关系。这样反映在艺术创作上,我就反映时代每一个历史时期的重大变化,人民的苦难斗争和他的梦想,成为我创作的主题思想。”」
彦涵的一生,艰难、曲折,并充满着传奇色彩。幼年时他家境贫寒,少年时代的彦涵个性中就存在着一种强烈的反抗精神。从中学时代起他开始组织学潮,反对国民党在对日战争中的不抵抗政策,由此被学校开除,尽管他的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后在他舅舅的资助下进入国立杭州艺专学习绘画,临行前,在舅舅家暂住的中共地下党员对彦涵说:“你不要去画风花雪夜,而要画沧海桑田!”,这句话整整伴随了彦涵的一生。
彦涵独白:“提起版画的问题说来话长。我原来在杭州艺专学生时代,我学的是油画和国画,学了好几年。我1938年参加革命的时候,到了延安以后,没有油画和国画的条件。本来我不画了,因为在那个年代,我要到前方去,革命的需要,你会画画,那你就刻吧。这样就拿起了木刻刀。那时候搞的不是什么艺术品,报纸、刊物、书籍里面的插图就这样刻起来的。那时我也没想到木刻是艺术。没那个想法,就是工作需要,革命需要。尤其在前方,我也没把自想过要当什么艺术家,我能够活着看到胜利就不错了。是这样子搞起来的。后来(木刻艺术)才发展起来的。”
在太行山的4年中,彦涵夫妇几次经历了日军的大规模扫荡。每天他们都在和死亡进行着搏斗。从太行到延安,彦涵创作了无数反映与日军正面作战的作品:《当敌人搜山的时候》、《不让敌人抢走粮食》、《狼牙山五壮士》和军民抗战的新年画等都已收藏于中,英,法,美等重要的美术馆和博物馆,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例证。由此彦涵进入了他的第一个创作高峰期——“解放区木刻”时期,并成为了“解放区版画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
彦涵独白:“当时我刻木刻,我学的是西洋的油画,那刻出来的木刻,又是鲁迅介绍新兴木刻艺术中西方引进来的。所以它完全是一种西方风格的,在技法上也是这样的。这样以后出来的作品,群众看不懂,不理解。我们的对象主要是战士和农民,这样就失掉艺术的宣传作用了。这样我们就向民间学习,赶上了一个春节,就利用春节民间的年画,就刻着模仿起来,这样宣传效果就比较大了,农民就喜欢了。从此逐渐就形成了我们观念上的,西方引进来的艺术,应该具有民族的气派和风格,民族的风格。这样就具有创造性。”
「“我走的路是人民的道路,我艺术观是为人生而艺术。”」
值全国解放以后,彦涵进入了他的“写实主义”时期。其中包括了为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的大型正面浮雕-《胜利渡长江》,同时也完成了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新时期建设的作品。
彦涵独白:“我觉得中国革命战争,主要在我的作品当中强调它的人民性,强调它的群众性。《百万雄师过大江》无论是纪念碑的这个设计图,和渡河的版画,我主要强调人民性,人民英雄作为军队来讲,广大的指战员,因为这点上在我们宣传上,我认为过去是不够的。所以这两个,后来我又创作了我所没有经历过的长征的组画。我也是强调群众性。因为在这个天安门创作,一部分属于雕塑的,一部分属于绘画设计的,我是作为美术组的副组长,负责设计的,分工创作渡长江这个部分。因为我有战争生活的体验,有亲身的感受,再对这次战争中间,强渡长江中间我进行访问,去访问渡长江的指战员们,创作出这个设计图来。这设计图前后有三次稿子,都是送到中央去批准的。我送连云港彦涵美术馆的就是第二稿。这个很重要的稿子。现在正在连云港。另外《百万雄师过大江》大的木刻,最后一张,也送给连云港彦涵美术馆了。”
1957年的秋天,倡导革新的彦涵被打成了“右派分子”去下放改造,这成为了他一生最痛苦,最黑暗的时期。在政治和生活的双重打击下,彦涵病重且胃穿孔,但是他没有向命运低头,巴尔扎克的一句话永久的贴在他的木刻桌旁:“我的那些最美好的灵感,往往来自于我最痛苦和最不幸的时刻。。。”,在长达21年的黑色岁月里,彦涵创作了大量反映革命战争的作品,同时彦涵对人性有了最深刻的感悟,并在鲁迅小说的插图中表现出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