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张路江的景观现场——《地王》的诞生广州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26 15:40:3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研讨会现场

“张路江的景观现场 —《地王》的诞生”展览于2012年3月17日上午10时在广州珠江新城利通大厦28层(珠江东路32号)《地王》创作现场开幕。本次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主办,北京国子监油画艺术馆协办;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副院长余丁教授担任策展人。出席展览开幕式的嘉宾包括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中央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孙景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馆长王璜生教授,以及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殷双喜、皮道坚、刘小东、郭晓彦、王林、杨小彦、李旭、皮力等20余人。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观看张路江创作现场

本次展出的9幅油画作品是艺术家张路江于2011年10月至12月在本次展览现场创作。其中,油画作品《地王》,高2.8米,宽7.2米,创作历时35天,以广州珠江新城内被大都市高楼所包围的城中村——冼村为对象,以俯视的角度记录和表现了一个有着多种生存状态的特定区域。其它同期创作的8幅油画作品,尺幅均为70×60cm,分别名为《丽景苑》、《体育馆》、《消防中心》、《内环》、《小蛮腰》、《西塔》,《皇冠假日酒店》和《痕迹》。这些具体名称,与作品所呈现的灰色色调,形成的强烈对映,表现出艺术家对于生活在都市环境中,人的内心世界焦虑与不安情绪的理解与把握。

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观看作品

艺术家张路江敢于在创作现场通过写生的方式创作如此大幅的油画作品,不仅源于他对架上绘画的深刻理解和对传统绘画技法的熟练掌握,而更源于他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所持有的独特认识和看法。一个多变的现场,历时35天的作画过程,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投入,对于现场气息的精准把握,这一切因素的构成,使《地王》已不仅仅是一幅简单的油画写生作品,它所呈现的已不仅是简单的形色与图像的问题,它承载了整个社会的变迁,时代的冲突、矛盾与情感。在《地王》作品中,张路江选择以俯视的角度观看对象,这代表了一种从微观世界走向宏观世界的思考,一种由个体的关注转为对于整个社会现状与景观的宏观描述与表达,是艺术家自身在思想方式与创作方法上的重要转变,也是语言表达方式的重要转折。

策展人余丁发言

围绕张路江创作的油画作品《地王》,导演丁澄以影像的方式进行了全程的记录与追踪,创作出题为《地王的诞生》的纪录片。全片以张路江创作《地王》的全过程为拍摄主线,从创作对象和现场的选择开始,到作品的前期准备,记录了张路江的整个创作过程。与此同时,影片通过对岭南文化的梳理,将《地王》作品的创作氛围,融入到中国当下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变迁之中。《地王的诞生》以多个视角揭示了《地王》作品中所蕴涵的观点、人物、事件以及纷繁的社会关系,这种以艺术家创作过程为对象的记录方式也是导演丁澄的一种全新尝试。

著名油画家靳尚谊与嘉宾讨论作品

本次展览的现场,利通大厦——一座尚未完工的现代化大楼,也正是展览作品的创作现场。整个展览的策划理念突显了三个“现场”的概念,即冼村作为创作对象的现场、艺术家作品创作完成的现场,以及展览的现场。三个现场的统一,构成了一个特殊的“景观现场”。观众置身于“现场”之中,既可以直面艺术家所描绘的对象,同时又感知艺术与现实对象之外的文化景观。

《地王》作品

中国当代艺术该如何突破旧有的范式,立足于本民族的文化脉络,反映中国当下社会的现实与问题,前瞻未来文化的发展,正是艺术家张路江和导演丁澄所深入思考的问题。本次创作和展览,是对重构中国当代艺术图像系统和语言表达方式的大胆尝试。(本文图片摄影/丁澄)

张路江的创作对象:冼村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