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中国——21世纪中国绘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讨会
由中国国家博物馆与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联合主办,首师大美术学院美术史论系承办的“重返中国——21世纪中国绘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5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会议厅举行。
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陈履生、首师大美术学院党委书记芦艳芳等出席研讨会开幕式并致辞。本次研讨会设置了四个单元环节,来自中国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首都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南京艺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等高校与机构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在会上共襄学理,讨论了中国绘画在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以及在国家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社会背景下,中国美术的发展前景与经验等问题。美术评论家陈履生、王镛、林木、黄河清、丁宁、包林、陈池瑜、吴明娣、郑工、邱正伦、吴洪亮、宛少军、于洋、顾跃等在研讨会上分别作了主题发言;首师大美术学院史论系全体研究生、本科生旁听了本次研讨会,并在提问环节和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交流讨论。
自中国引入西方油画,于是有了“国画”之名,以示区别。自中国出现西方式抽象绘画,于是又有“写实绘画”之称,以示抗衡。本来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神闲气定,毛笔宣纸从事自己的“绘事”,偶尔“戏笔”“戏墨”一下,不妨雅兴。但20世纪以来的中国艺术的发展,使得中国的美学体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融合”、“调和”中西的实践中,在经历西化思潮的侵袭中,进入21世纪之后,人们回首过去的经验以及得失,“重返中国”则在国家自信和文化自觉的现实中,成了一个新的目标。有鉴于此,“重返中国——21世纪中国绘画的价值取向”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内美术理论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探讨绘画在当今中国所面临的一些问题,诸如:中国绘画在当代世界文化语境中的价值,中国绘画的目的是修身养性、成人伦助教化还是自我表现,中国绘画的“形似”与传“神”写“意”的关系等问题。本次研讨会围绕这些话题提出了很多建设性意见和学术讨论,据悉此次研讨会的文集将由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