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2012年3月14日,作为两会结束的传统压轴项目——总理答记者问再次登场,这也是温家宝作为总理在任职期间最后一次答记者问。台湾记者再提《富春山居图》。
当问到对“双画合璧”的感想时,温总理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谈到两岸关系,总理引用台湾诗人林朝崧的两句诗说:“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
几分钟后,在网上,林朝崧的这句诗点击率已经过万。
2011年,是两岸文化交流最频繁,也是取得重要突破进展的一年。
北京故宫博物院前院长郑欣淼先生曾公开表示,“两岸文物交流是人为隔不断的,迟早要联系。”
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以民间身份访问台湾,并在参观台北故宫博物院时表示,“我们一再声明,而且还可以再次声明,回大陆展览的文物不涉及所有权和保管地点的问题。”
浙江省文化厅厅长杨建新说,虽然大陆为此专门通过“司法免扣押文物”条款不现实,但大陆的海关法律规定,所有境外(包括港澳台)经海关批准暂时进口的货物(包括文物),必须在海关如数清点清楚,在规定的时间里,完成交流任务,并且如数运出海关,一件都不能留下。否则,就要予以处罚。所以,《富春山居图》回大陆,“台湾方面完全不必顾虑”。“两岸的文物,都是中华民族共有的文化瑰宝和精神财富,是共同的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两岸的中国人都是这些文物的主人,两岸的中国人都应有权利享受这些祖先的遗产。文化交流就是文化交流,希望不要去掺杂其他的东西。”杨建新这样说。
“图痴”刘长乐今年又在为如何从司法角度上促成《富春山居图》大陆合璧一事一面联系委员们,一面忙乎着提案。“因为这是技术性很强的一个案例,非常具体和专业,会经过很多专家学者的讨论,法律不会很快诞生。但是,六年的时间也肯定够了。”经过“十年磨一展”的刘长乐,多了专业的经验和耐心,显得信心满满。
关于《富春山居图》在大陆的合璧,司法免扣押的确是个问题。但在文化界人士看来,总有其他变通方法,比如到第三方展出,或是共同办展。
就像温总理所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两岸的文化交流是天然的。五十年的政治阻碍不了五千年的同源文化,乡愁便是这种文化的情绪产物。
虽然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无用师”在那头,“剩山”在这头,但是,“缺月重圆会有时”,相信终有一天,《富春山居图》一定能“珍重莱衣归故里”,讲述一篇动人的“相思寄我采薇诗”。
有种东西,不会老。
真希望,会比六年早。>>文化背景
《富春山居图》
元朝画家黄公望作品,创作于1347年至1350年,以浙江富春江为背景,山和水的布置疏密有致,墨色浓淡干湿并用,用墨淡雅,但极富变化,是黄公望的代表作。总长约690厘米,画作非一气呵成,黄公望在题跋提到这幅画从至正7年一直画到至正10年,他会随兴致添加笔墨,反复画了好几年,使“富春山居图”前段和后段不尽相同。
《富春山居图》全图明末原为董其昌收藏,之后董其昌转卖给吴之矩,骑缝印是吴之矩盖的,清初顺治年间画传给儿子吴洪裕。吴洪裕过世前,决定把智永的“千字文”和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藏品当做陪葬,这些画丢到火炉时,侄子吴贞度从火堆抢救《富春山居图》,但画卷已经被火烧成一大一小两段,原卷首小段经过修补后称为“剩山图”横51.4厘米,高31.8厘米,占原画十四分之一,后段画幅较长,称为“无用师卷”横636.9厘米,高33厘米。
无用师卷名称原由,是因为题跋说明画给“无用师”,无用师本姓郑,号无用,是一个道士,是黄公望师弟。1746年“无用师卷”收藏家安仪周死后家道中落,变卖收藏后进入清宫。但乾隆皇帝认定1745年收藏的“子明卷”为真,在画卷空白处题写评语五十五处并加盖玉玺,在他出巡常比对真实风景与画中风景。“无用师卷”由于不被视为真迹故没有他的题字,仅有大臣梁诗正奉敕敬书乾隆御识文字,因此保留黄公望的留白空间。
《剩山图》有1669年王廷宾的题跋,说明1650年吴洪裕火烧“富春山居图”的故事,民国初年曾流落民间,后来被上海吴湖帆收藏,并用篆字提了“山川浑厚草木华滋”,之前韩葑题“富春一角”,意指现存者只是残留的一小部分。
元代山水画家黄公望
本姓陆,名坚,(1269-1354),常熟人。父母早亡,被永嘉黄氏收养,故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黄公望子久矣),号一峰,大痴道人等。黄公望中年在官衙当过小吏,后因牵连,坐了几年牢。出狱后,看破红尘,加入道教全真教,并以卖卜为生,大约活动于江浙一带,常常游历深山大川,以诗酒书画自娱。据他在一则题跋中自述:少年时代就开始学画,并受到画家赵孟頫的教导(跋赵书《千字文》)。后来主要学习五代画家董源的画法。云游四方时随身携带“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遇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黄公望《写山水诀》)。由于勤学苦练,终于在七十岁以后自成一家,可谓大器晚成。黄公望的山水画主要描绘江南秀丽的山川景色,作画是“得之于心,而形于画”,落笔喜欢用草籀的书写方法,笔意非常苍简、雄逸。作品有水墨和浅绛(在水墨山水的基础上,再局部敷染淡淡的赭石)两种不同风貌,据说浅绛山水即是他的创造。他的画在当时就受到很高的评价,而他本人在明代被评为“元四家”之冠,而且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尊崇。他的画风影响明、清两代画家,特别是清代山水有人认为是“家家一峰、人人大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