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西巷北齐菩萨头像
代表着国家形象的国家博物馆新近开放,一时成为人们进京旅游的热门地点之一。在国博重点推出的展览“中国古代佛造像艺术”展中,有六件来自山东青州的大型石雕造像成为“亮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也再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其实,自20世纪80年代起,一批批考古发现,就使得山东佛教艺术研究成为热点。
佛教在中国兴起时,社会动荡、政权割据,大体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山东正好处于南、北交接地带,在南北文化交流过程中,起到很大作用,在佛教造像方面表现十分突出。
山东佛教兴盛源于朗公
一般认为,佛教在东汉初年正式传入中国,在东汉晚期出现了中国境内最早的佛教图像。山东虽然远离西土,但也是较早出现佛教图像的地区之一。
山东佛教的兴盛源于一个叫朗公的僧人。前秦皇始元年(351年),朗公云游至济南附近,见四周环山,谷幽泉清,遂创筑房屋兴建寺庙,人称“朗公寺”。有人将之称为山东最早的一座寺院,山东佛教的发祥地。至今还能看到“朗公寺”的基址和遗迹。隋代著名的四门塔就坐落在这里,还有唐代的龙虎塔和摩崖造像。朗公是公元4世纪的著名僧人,虽然当时政局混乱,但各朝君王对朗公都十分礼遇。前秦皇帝苻坚曾诏令裁减佛教寺院僧人,但因为倾慕朗公的德行,特地照顾,朗公寺僧众不在裁减之列;南燕皇帝慕容德曾封朗公“东齐王”的称号,并给两个县租税。很多僧人都慕名而来,追随朗公。一时间,济南周边寺院众多,佛教极其昌盛。由于临淄和青州两地的重要经济和政治地位,临淄和青州佛教也紧随其后,日益兴盛,至今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两地在该时期雕刻的大型佛像。南北朝时期,山东已然是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了。
虽然山东地区在野外保存了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龛窟造像,但规模都不算大,难以与西部敦煌、云冈、龙门等大型龛窟比肩。因此,20世纪80年代以前,研究者对山东的佛教造像艺术只是偶有涉及,并没有太多的关注,与“中国东部的佛教中心”地位甚不相称。20世纪80年代以后,一批批考古发现,推动了山东佛教艺术研究的热潮,在惊叹之余,人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山东佛教在中国的地位。
铜造像
山东境内佛教造像的重大发现
在此不妨先回顾一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山东境内几批以出土佛教造像为主的重大发现。
1983年,在山东省博兴县崇德村发现的一个佛像窖藏,共有94件青铜造像,其中33件有确切的纪年铭文,造像的年代为北魏至隋代,主要为北朝时期的造像。
1984年,在山东省临朐县清理了明道寺塔遗址,在寺塔下面发现一个“地宫”,地宫内藏有大大小小的佛教石造像碎块多达1200余块。虽然地宫是北宋时期的,但出土的造像年代几乎均是北朝时期作品。寺塔和地宫是北宋时修建的,北宋僧人将前代破损造像收集起来,埋藏于此。
1988—1990年,在山东省诸城市区内发现多座长方形佛教造像窖藏坑,清理出各类造像残体共计300余件,其中保存较好的躯体、头像约百余件,都是北朝时期造像。
1996年,在山东省青州龙兴寺遗址内发现了一座专门埋藏佛教造像的窖藏坑,坑内放置大量的残损造像,共计400余尊。以石雕造像为主,绝大多数为北朝时期造像,也有少量唐代和宋代造像。窖藏的建造和埋藏年代为北宋时期。
2003年,在济南市区县西巷发现80余尊北朝、隋唐时期残损造像。这批造像以石雕像为主,有的出土于窖藏坑内,有的出土于废弃的井中。这里是唐代济南开元寺遗址。除了造像外,还发现了一座宋代的寺塔地宫。
这些发现,再现了一千五百年前山东佛教的兴盛和繁荣,表现在造像艺术方面,形成“山东样式”的地方风格,其特征不仅在国内独树一帜,而且在某一时期引领了国内造像的时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