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潘玉良的中国画应该从她的白描谈起。大约在1937年,潘玉良开始尝试用毛笔进行人体写生。1937年6月,她出国前的最后一次个人画展在南京华侨招待所举行,画展中陈列了陈独秀为她题词的3幅白描作品(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陈独秀学贯中西,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他敏锐地观察到潘玉良的白描是不同于传统的白描,除了绘画对象为西画中较常出现的人体外,潘玉良利用中国绘画线条中的粗细、顿挫变化,以西方绘画基础训练中的造型技巧和透视原理,用传统白描人体画的形式来表现人体,因而具有“欧洲油画雕塑之神味”。这种表现效果完全符合陈独秀“改良中国画,断不能不采用洋画写实的精神”的主张。
“以东方精神指导西方技法”也是对她一生艺术追求的最准确评价。多年后,潘玉良正是以白描为基础展开了彩墨画实践,取得了突破性的艺术成就。
从现存的潘氏作品来看,她在1937年出国前的主要精力都放在油画创作上,只是在1937年左右开始“新白描”的尝试并获得了陈独秀等人的褒奖。
尽管潘玉良多年生活在国外,但是她中西绘画融合的探索不仅并未中断,反而成果更加显著。她在1950年以后开始大量创作彩墨画,到20世纪60年代逐渐成熟。
她的彩墨画主要是利用中国书法的线条勾勒对象(主要是人体)的外部轮廓,将用墨线的变化去把握对象形体和质感的手法成功地引进画面之中。在背景的处理上,她突破了传统文人画“布白”的理念,用交织重叠的短线组成肌理,加上擦染做出油画般的多层次的背景烘染和“后印象派”的点彩技法去反映空间的虚实和光影,突显主体对象,增加画面层次的厚重感。她的作品喷射出神州的泥土芳香,表现出强烈的东方艺术精神,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彩墨画风格,为中西艺术交融展示了新的成功的方向。
潘玉良用中国的线描,结合西方画作对人体结构的理解,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技法。她以刚中见柔的精练线条,虚实相宜的准确造型和缓急得体的中国书法笔致,成功地表现了人体的柔美与坚实、力量与韵味,令人叹为观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