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首届中国画双年展杭州举行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1-18 19:48:50 | 文章来源: 南方都市报

一个在中国拥有上千年悠久传统、数百万群众基础的画种,在当下面临怎样的处境?日前,在杭州举行的首届中国画双年展学术论坛上,“当代中国画”的处境危机成为各方专家争议的焦点。

陈佩秋、朱颖人、潘公凯等29位艺术家出席了开幕式,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员郎绍君评论说,“当下没有堪称大师的画家,也缺乏激动人心的伟大作品,但有创造性的探索、鲜明的风格、成熟的技巧。”

山水经验之沦丧,之不彰

“当代中国画真正来讲现状堪忧,”中国美术学院教师、著名策展人高世明告诉记者,在他上学那会儿(上世纪90年代),国画是最风光的专业,“国画系的学生通常来讲有两种,不是天才就是世家,像书法专业很多都是一考进去就已经是全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了。但现在生源没有那时候那么好,量和质都是问题,不仅仅是因为就业的关系,也和中国画本身的边缘处境有关。”

高世明说,王延寿在《鲁灵光殿赋》中讲“图画天地,品类群生”,赋予画家一种特别了不起的任务,或者也是一个自许,但是在今天这似乎不再是画家们一个天职了。“图画天地,品类群生”的功能似乎已经被《国家地理杂志》等所代替。高世明觉得,当代山水画的问题不仅仅是绘画的问题,它还在于山水经验之沦丧,山水经验之不彰。

郎绍君说,“我们生活在充满机会、希望,也充满矛盾和危险的时代,但中国画对它的反应不敏感,画家缺乏深刻情感与思想的表达。”

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则认为,今天城市化时代中西文化互为渗透的情势,无可阻遏的现代化生活方式及相伴而生的实用的文化方式,都使得中国画的坚守与拓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说穷途末路悲观了一点,但的确面临很多问题。”

日子一滋润,忧患就没有了

当代中国画为什么产生不了大师之作?没有可以记住的画家、没有记得住的作品?

黄宾虹研究学者王中秀认为,现在没人讲“穷画家”都是在讲富画家,这对艺术家而言也是有利有弊的。国画的历史是在死亡与激活之间游走,当时为什么要提“国画复兴”,就是因为濒临死亡。王中秀说,民国头十年,国画的地位很可怜。过去画家苦,当时拜师学画,老师问你家里有没有钱,画师不挣钱的,要挣钱你去做别的,当时提出要有经济基础才行。“黄宾虹认为职业画家出不了大师,大师必须要有大师的路子,不为其他人左右,你要做职业画家,你要卖钱,买画的顾客要看他的口味,我们看到有些画家不断地改面目,为什么?他要明白哪些画卖得出去。”

“经济的变化是非常有意思的双刃剑”,艺术史学者洪再新说,“我们现在用高铁的速度来搞中国画,这是一厢情愿,艺术如果是这样搞的话那太容易了。六朝时讲‘生年不满百,但怀千岁忧’。现在中国的忧患意识没有了,现在叫做滋润,日子过得很滋润,忧患意识没有精神就没了。”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