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已经走向尾声,2011年似乎因为更接近2012而让大家心怀期待,回顾2010年艺术圈那些事,我们不能不感叹艺术圈即便麻雀再小,也五脏俱全,八卦的、学术的、笔墨官司的、大小活动的……种种热闹让我们不由不感叹,艺术圈果然是越来越繁荣了,而且艺术活动与社会活动越来越结合紧密的倾向也反映出艺术圈的大事件不仅仅是在自娱自乐,更是社会大潮流的一种影射。在此,艺报专门盘点了过去一年引人眼球的艺术圈十大事件,以管窥豹。
事件一 艺术博览会 —— 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PK艺术北京
事件回顾:作为北京博览会的两家主要代表,长久以来“王一涵PK董梦阳”的话题就一直被媒体津津乐道。今年是“艺术北京—当代艺术博览会”持续举办的第五年,而中艺博国际画廊博览会已经步入了第7个年头。虽说二者从来定位不同,但私下也是卯足了劲下功夫,CIGE每年都有李亚鹏的“嫣然天使基金”捧场,而艺术北京则“针锋相对”请到了周迅代言“大马士革玫瑰”慈善捐助项目;艺术北京推出“经典艺术”分展,CIGE则有Green主打年轻艺术家群体……在拉拢画廊和藏家方面,双方更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艺术北京的参展画廊有80多家,而中艺博原是邀请了80多家,最后到场的只有50余家。再加上董梦阳在商业运作上的驾轻就熟,成功引进了奔驰、三星和一些奢侈品品牌,农展馆的艺术北京现场热闹程度远远超过了国贸展厅的中艺博。
艺报点评:中艺博和艺术北京年年办,虽说花样一年多似一年,但人们参与的热度却一年比一年降温,博览会现场依然挤满不少盛装出席的嘉宾,但大多是圈内的熟面孔。在更多圈外人眼中,艺术博览会更像一场大Party,人气、噱头、标新立异等等是衡量的主要指标,但参展画廊数量、级别;重要作品的数量、成交额、学术水准等,才是一场博览会的“核心”。从此意义上来说,二者的PK远远没有结束,我们也大可以把目光集中于明年的春天。
事件二 改造历史 —— 学术诉求还是商业诉求?
事件回顾:5月4日,一个名为“改造历史:2000—2009年的中国新艺术”大型当代艺术展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开幕。这个由著名当代艺术史学者吕澎、诗人朱朱、台湾学者高千惠共同策展的展览不仅创造了国内当代艺术大展的纪录,也因其费用作为参与机构的投资、参展作品可以销售以及展览融合了艺术博览会的形式,打造了一个全新的展览模式。“改造历史”旨在回答什么是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值得记录的新艺术及其现象以及如何评价这10年的新艺术等人们共同关心的课题。这次展览刷新了国内艺术大展的多项纪录:参展艺术家达291人,参展作品更是多达千余件,展览面积1600多平米,展览费用更是高达1800万元。此外,展览主办方还授予20位参展艺术家提名奖、10位艺术家大奖,其由交响乐团伴奏的授奖晚宴邀宴宾客逾千人。
艺报点评:这个从高调筹备到豪华开幕就一直备受艺术界和艺术品投资人士关注的展会,其1800万元的巨额投入、参展艺术家是否具有代表性、政府应该买单还是商业运作、艺术史的书写是否应该远离商业等问题,引来业内人士的质疑和争议。按照主办方的说法,此次展览的工作量仅次于全国美展,但是宣传的动静远远大于全国美展,“改造历史”、“国家会议中心”等关键词便让人不敢小觑。吕澎一向乐衷于给当代艺术作史近年来以商业运作带动当代艺术发展的理念和实践,得到许多业内人士的赞同和肯定,同时也常遭到艺术界和史评界部分人士的“炮轰”。此次展览也难以幸免。有人士指出,“改造历史”的命题本身存在问题,展览的真正动机是通过重写艺术史的“学术诉求”获取经济利益的“商业诉求”。
事件三 中央美术学院 —— 素描大展全国巡展
事件回顾:《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于2009年12月28日在中央美术馆开幕后,引起社会各界及媒体广泛的关注,成为中国美术史和美术教育史上重要的历史性事件。应全国各地的邀请,《精神与历程: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全国巡回展》于2010年3月17日正式启航。展览共展出不同历史时期师生素描作品近六百余幅,先后在武汉、广州、长沙、上海、西安、重庆、青岛、沈阳等地展出,在各大巡展城市美术界引起震动和好评,并计划移师国外。此次展览堪称是建国以来最大规模的素描专题展,不仅高度浓缩了中央美术学院素描教学的精华,同时也是对素描教学的一次重要的学术梳理和历史总结。
艺报点评:素描是一种精神,是学院文化的精粹,它代表着经典、严谨、深度、优雅的文化精神,这一展览传递的不仅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历史和时代的美学和精神。素描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是美术教育的根本与核心,中央美院自徐悲鸿担任院长以来,就非常重视素描基础的训练。此展览浓缩了中央美院60年素描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历程,展现了美院独特的教学沿革路径、师承关系、演变的逻辑以及所取得的成就。而全国巡展的形式满足了全国各地的艺术爱好者亲睹精品原作的意愿,对中国美育的补充具有重要意义。
事件四 北京艺术双年展 —— 艺术也环保
事件回顾:9月20日,“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 在北京中国美术馆拉开帷幕,本届展览由中国文联、北京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美协联合主办,来自80多个国家的500余件绘画、雕塑、装置、影像以及综合类作品参展。 第四届北京双年展的主题是“生态与家园”,旨在表明当代中国与世界各国艺术家关注生态环境问题的文化立场和艺术担当,突出展现艺术家感知的当下生态情境,激发社会对理想生态环境的追寻。这是中国第一个生态主题的国际级美术综合大展,从中国公民个人自费南极考察拍摄震撼照片,还有四川籍艺术家创作四川灾区震后重生的的DV艺术作品以及智利艺术家拍摄的震后摄影作品等,无不反映着“家园”的符号概念。
艺报点评:与上海双年展比起来,北京双年展低调得多,即便是已经举办了三届,其影响力和规模也不尽人意,尽管作为文化艺术中心的北京举办过很多成功的展览,那怎么可以少得了双年展极具国际化特点的形式呢?所以很有点为了办双年展而办的双年展,至今也没什么鲜明的特色。不过今年的双年展意义很具备大艺术的理念,艺术家走出自我情感的框架,用艺术形式呼吁人们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维护、建设人类赖以生存的共同家园,从这个意义来说,今年的北京双年展是把艺术回归到生活中做得较为成功的一次。
事件五 上海艺术双年展 ——最让人看不懂的双年展
事件回顾:2010年第八届上海双年展于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主题为“巡回排演”。“巡回”是巡游与回归,“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本届双年展旨在打造一个流动性的论辩、展示、表演与生产的巡回剧场。策展团队成员有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等艺术界巨头。不过不少观众反应此次双年展是“最难看懂”的一次双年展。
艺报点评:双年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它的体制化和均质化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反思和批判的焦点。而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强烈的视觉冲击下,上海双年展面临了更大的挑战。什么样的双年展才能更加吸引人们的眼球,让公众在后世博克服视觉疲劳?组织方想必也是绞尽脑汁,“巡回排演”的学术主题和总体策略是“在全球世界中构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在当代艺术的世界剧场中思考艺术实验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力求打造一个跨地域、跨主体、跨媒介的当代艺术现场。”策展人力图说明白艺术与学术的关系,却适得其反,反而出现了艺术家创作形式无厘头、策展人思想太深刻、观众看不懂的尴尬局面。
事件六 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十年是否开始审美疲劳?
事件回顾:今年是平遥国际摄影大展的第十年,今年的中国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主题为“信心力量”。 大展重点推出四个展览,分别为“普通生活”、“山水之外”、“从平遥开始……”、“中国见证:史迹照片1860-2000”。除此之外,组委会策划了“把蓝天带回家”、“大师榜样”两个公共摄影活动。此次大展共有160个展览,包含1800余位摄影师的作品在9大展区展示各自的得意之作。作为一个已经走过十年的老牌摄影节,主办方很希望此次能有独具一格的面貌呈现,除了声势浩大的宣传、名目繁多的展览和活动,在与商业的结合以及评奖项目的设置方面也是费了不少心思。据主办方的数据公布,此次摄影节期间,接待中外游客43万余人次,带动古城旅游综合收益约3000万元,皆创历史新高。
艺报点评:平遥摄影节能在坚持了十年后依然能保持如此盛大的规模,并且呈现出蒸蒸日上的趋势实乃可喜。可以说,摄影节已经成为平遥一个极具号召力的文化符号。然而,川流不息的游客和眼花缭乱的参展作品只是繁华景象的一个表象,大部分人们匆匆地走过,每一件作品前停留的时间不会超过五秒,虽说参展的艺术家和作品的数量一年多胜一年,但打动人内心的作品反而越来越少,每年的奖项有增无减,但很难有不少极具新意和创造力的作品让人觉得振聋发聩了,甚至有不少作品仿佛出自同一位摄影师,欠缺变换和多样性。人们在感叹平遥摄影节的顽强生命力和持久影响力的同时,不免怀疑其是否越来越流于形式的堆砌上了?
事件七 建构之维——当代艺术的国家队出场
事件回顾:8月18日,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中国美术馆主办、中国当代艺术院承办的“建构之维——2010年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在中国美术馆隆重登场,由于参展艺术家多为中国当代艺术院院士,因而这次展览被看作是当代艺术院成立以后的第一次集体亮相,也被当做当代艺术院的具体艺术追求和研究成果的完整呈现。参展艺术家阵容囊括了方力钧、王广义、王功新、韦尔申、叶永青、冯梦波、刘小东、许江、宋冬、邱志杰、汪建伟、岳敏君、罗中立、林天苗、周春芽、张晓刚、徐冰、展望、隋建国、曾梵志共20位中国当代艺术界的明星艺术家。
艺报点评:当代艺术研究院成立的时候就引起争议无数,陈丹青的“招安”论也是让口水战进一步升级。此次当代艺术“国家队”的出场很有点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意思。当然光出来还不够,得给观众一点说法,与展览配套的研讨会上,与会的艺术家和评论家无非就是为了说明曾经的批判先锋——当代艺术进入国家体制的象征机构——中国美术馆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建构之维”参展的艺术家们无疑都是当代艺术家中最成功地一部分,这种成功性不仅体现在市场的成功,也体现在他们逐步被纳入到体制之内。这次展览恰恰告诉人们的正是于此,院士们就是当代艺术家,院士们的作品就是“当代艺术”,他们已经从国内走向国际,从非主流变成主流。
事件八 齐白石国际论坛——打造国际级的大师
事件回顾:10月15日,“齐白石艺术国际论坛”在首都北京举行。此次论坛立足于齐白石艺术的研究,同时对中国20世纪美术历程展开探讨,它是一次海内外中国现代艺术研究专家们聚首的盛会,是一个国际相关艺术博物馆交流的平台,同时也是齐白石艺术市场人士、收藏家们对话的空间。论坛活动期间,两个齐白石的展览同时开展,北京画院精心策划的“真有天然之趣——北京画院藏齐白石精品展”,使观者充分领略齐白石艺术中的大美、天然。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齐白石——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艺术展则展出了齐白石艺术精品、信札以及部分珍贵的文献史料和影像资料等,突出齐白石人格及其艺术中所具有的“人民性”特点。另外,北京画院组织编撰的《北京画院藏齐白石全集》也与读者见面,此全集将所藏北京画院的全部齐白石作品及相关文献进行梳理、收录其中,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艺报点评:齐白石是20世纪中国画艺术的巨匠,他的艺术探索使中国画向现当代转型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也使中国画艺术走向世界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外的普通的学者,齐白石还只是一个名字,与毕加索,像安迪沃霍尔等名字比起来,齐白石总是有点光芒黯淡。虽然国人已经感觉到齐白石无论从作品的质量、数量、个人传奇和性格,都能支撑他作为一个国际级大师的地位。这种强调国际性的论坛无疑放映了我们要造大师的迫切心理,不过从活动现场来看,似乎又是一次国内学者主打的自娱自乐。
事件九 中国美术馆馆长 身陷“抄袭门”
事件回顾:自己撰写的一篇艺术评论中的大部分内容被发表在网站上,署名却是范迪安,自由撰稿人黄以明为此将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台湾艺术家萧长正以及两家网站起诉到法院,索赔100万元。11月8日下午,此案在北京市二中院开庭审理。对于原告黄以明的抄袭指控,范迪安的代理人表示,范迪安是“被署名”了,起诉他抄袭既不符合常识,也不符合常理。11月26日抄袭案在北京市二中院有了一审结果。法院认为,黄以明未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范迪安侵犯其著作权,故驳回了其诉讼请求。不过,被告浙江金华奥托康特种生物开发中心需赔偿原告经济损失600元以及诉讼合理支出6000元,停止使用涉案作品,并在其网站首页刊登道歉声明。
艺报点评:近年来,抄袭案层出不穷,尤其是国内一流的院校也频出此类事件后,人们对这些大名头的人物的品德和学术能力已经抱着怀疑的态度了,因此,“泱泱大国美术馆馆长被诉抄袭”的事件一出,引发了广大网友热议和炮轰,有人称之为这是中国艺术界的一次“地震”。虽然最后的法律审判证明了范迪安是“被署名”,大家也当此事只是艺术圈的八卦一桩了,不过正如一个评论家在博客上所说“真正遭到践踏的却是社会的制度、公众的情感、学术的尊严、艺术的真情”。
事件十 范曾状告郭庆祥——究竟是被诽谤还是心虚?
事件回顾:2010年10月,范曾起诉至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称:2010年5月至6月间,郭庆祥等人先后在一家报纸发表《艺术家还是要凭作品说话》《画家最终还是要凭作品说话》《钱,可通神,亦可通笔墨耶》的署名文章,攻击原告,导致原告的社会评价降低,在社会上造成恶劣影响,已构成了对原告名誉权的严重侵害,并给原告造成极大精神痛苦。遂起诉至法院要求郭庆祥赔偿原告精神损失费500万元。而郭庆祥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他发表的那篇文章中并没有提到范曾的名字,文章是针对艺术收藏界的不正常现象提出批评,并不存在对范曾进行名誉攻击。文章写的是他二十多年的收藏经历和真实体验,文中所写的“流水作画”有事实依据,如果范曾认为他写的是范曾本人,那么他也能拿出范曾“流水作画”的证据。
艺报点评:郭庆祥无疑是一个成功的画家推手,从吴冠中到石齐,这些艺术家市场的行情高涨与他的炒作是分不开的,同时,他还扮演着打假斗士的角色,痛批艺术圈的各种黑幕。这次范曾的状告反而让他的热情更为高涨,声称要“扒光范曾的外衣”,而舆论也一致向郭倒,范曾被指“有失风度”。范曾历来就是话题人物,郭庆祥把矛头指向他也属正常,而范老的激烈反应无疑正中其下怀,原本是不点名批评,现在因为范曾的此地无银三百两之举使得郭的所谓黑幕揭露有了现实归属,500万的索赔能否到手还不一定,在舆论上的孤立无援已经让范老在这场官司中输了八九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