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策展人:艺术圈最后消失的职业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2 16:23:09 | 文章来源: 新周刊


国际策展人侯瀚如

策展人这个舶来词在中国泛滥了。策展人是什么人?是导演,是制片人,是保姆,是GPS,是超级奶妈或奶爸。很全能,然而,策展人是有门槛的,策展人也将是艺术最后的标准和底线的坚守者。绝非谁都可以成为策展人,侯瀚如认为,他们必须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

上世纪80年代初,台湾的陆蓉之遇到第一个有策展人的国际展,想了两晚上,第一次将curator译成策展人。她做梦也想不到,此后20多年,中国的策展人会如此之多。

上世纪60年代策展人出现,鼻祖就是曾连任威尼斯双年展总策展人的瑞士人哈拉德·塞曼。1969年,他就辞掉伯尔尼美术馆馆长一职去纽约策划 “当态度成为形式”展。

而策展人在中国至少晚了30年。1989年“中国现代艺术展”是坐标,它造就了第一批策展人。尽管这个词当年还没从台湾传过来,但谁又能否定高名潞、栗宪庭、周彦、费大为、范迪安、王明贤、侯瀚如、殷双喜的策展实验呢?

90年代是中国本土策展人的形成期,那时,策展人绝对是一个新鲜词。因为体制内的美术馆没有专门设置策展人一职,所谓策展人,大多是在体制外独立策展的艺术批评家。1995年,留学意大利的黄笃回国后,名片上赫然印着“策展人”三字,那是杨卫第一次看到这个词。他当时很纳闷:这也是一种职业?而正是差不多那时起,中国策展人时代开始来临,王林、冯博一、黄笃等新一代策展人崛起。

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NBA“大鲨鱼”奥尼尔2010年年初很炫地当起了“大小确乎关系重大”展策展人。37岁的他挑出39位艺术家的52件作品,甚至从华盛顿希尔斯伯恩博物馆借出雕塑家罗恩·穆克的《无题(胖人)》。当然,奥尼尔的策展人身份或许只是主办方的噱头。而在中国,艺术家、画廊经纪人、画廊老板客串策展人却是实在发生的事。

客串也引来风波。2009年第53届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策展人定为艺术家卢昊时,朱其马上撰文质疑:“为何选一个二流艺术家当中国馆的策展人?”其实,早在2000年,日本评论家栗山明就问过艺术家张小涛:“你怎么看待艺术家当策展人,比如邱志杰策划的‘后感性’?”张小涛说艺术家跨界是好事,如果他的能力允许的话,是对批评和策展工作的补充,但自己不会当策展人。

做装置和空间作品的史金淞和巫鸿、冯博一、范迪安合作过。“策展人的工作很重要,艺术家的工作更靠感觉,他们需要策展人,就像开车的人要有个GPS。方向盘在艺术家手中,但需要理论指导。”

侯瀚如认为策展是很专业的事:“策展人要能挑出好的艺术家,好的作品,研究文化环境,地理位置,这是很复杂的一个研究过程。展览的形成就像艺术作品的形成。”而冯博一也认为展览是策展人创作的作品:“策展人通过展览的策展理念、主题和展览本身,包括撰写的展览论文、画册文本的编辑、布展等,提示出策展人对艺术的观点。”

1980年开始做独立策展人的张颂仁,后来成立汉雅轩画廊,1993年在香港举办“后八九中国新艺术展”。他希望在市场上推出自己喜欢的艺术家,也乐意当策展人。“90年代张颂仁、乌里·希克、程昕东等对中国当代艺术进入国际舞台有推动作用,我认为他们是活动的组织者,但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策展人。”张小涛说。

张小涛认为策展是有门槛的,“不要又当裁判,又当运动员。我敬重那些真正独立的、‘干净’的策展人 。”

艺术国际网站主编吴鸿也策划了不少展览,他说:“现在策展人的概念有些被泛化了,所以,很多策展人实际是一个‘召集人’、‘出资人’的概念。相当于在电影行业,‘制片人’、‘投资人’都要来当导演,肯定是不正常的。”吴鸿强调策展人被泛化,对这个行业的各个环节都没什么好处。“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人家要挂策展人的名头,你有什么办法?!”王林说道。

尤其是把持大批艺术品的人,通过展览推出,带来的市场增值直接与个人利益挂钩。策展人最容易成为投机分子圈钱圈地运动的遮羞布。所以,就算策展人可以是艺术家,也绝对不能是画商或收藏家。真正的策展人不倒买倒卖艺术品,他们通过展览推出艺术家,即使作品卖出天价,却没自己一点关系。总之,策展人绝不能是画贩子。

独立策展人活得很艰难

《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推测:博物馆策展人将成为2010年50个最佳职业之一。策展人数量有望增长23%,高于所有职业的平均水平。策展人年收入中等水平是4.7万美元。50% 策展人的收入在3.5万—6.4万元之间。10%年收入超过8.3万美元。人在美国的周彦也承认策展人在美国很体面、受人尊敬,但他说美国一般的博物馆策展人应该也就3万—5万年薪左右,而这个年薪只是保证基本温饱而已。

中国真正的策展人大多独立于美术馆体制外,吴鸿说:“目前的条件下,策展人是一份临时工,你能说临时工是份好工作吗?”

冯博一最近刚在何香凝美术馆为徐冰策划了个展“木林森”。已经策划了70多个展览的他,是没固定工作的独立策展人。“我的收入主要是文案策划的稿费和策展费,也许这个月策划了一个大展获得了不菲的收入,下个月就不那么理想了。”冯博一说。

“全球独立策展人也就那一二十个人吧,能走到今天的不多。靠这个生存还是蛮难的。”刚忙完里昂双年展的独立策展人侯瀚如已经策划了七八十个展览。他告诉《新周刊》:“欧洲独立策展人机会多一些,有各种双年展资源。而美国大都是大博物馆、画廊,没那么多机会。”

1990年费大为在法国策划“献给昨天的中国明天”展,陈箴、谷文达、黄永砯、蔡国强、杨诘苍、严培明等汇聚起来,成为西方规模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展。在中国艺术研究院工作的侯瀚如去帮费大为,结果在那认识了女友,就一直留居巴黎。那时,也不可能马上进美术馆做策展人,于是侯瀚如就成了独立策展人。

因为经济原因,侯瀚如90年代在自家过道办展览,那时他的孩子刚出生。每个月请不同的艺术家,持续13个月,邀请了世界上13位艺术家。这招让他在法国很快有了名。有趣的是,今天很知名的法国策展人汉斯·尤利斯·奥布里斯特,那时也在自家厨房办展览。共同的经历让他俩合作很默契,1997年“运动中的城市”展和2004年广州三年展都口碑不错。

策展人必须是批评家

重大国际展的策展人都是批评家:策划过威尼斯双年展、横滨三年展的南条史生是日本批评家;策划过光州双年展、卡塞尔文献展的奥奎·恩威佐是美国批评家。肖戈曾任国际策展人温琴佐·桑福的策展助理。她说桑福是个人缘极好的工作狂,第45届威尼斯双年展主席奥利瓦和桑福是朋友。“奥利瓦更像批评家,学术性更高;桑福更像活动策划者,领导、外交部官员都会参加他的展览宴会。”肖戈说。

中国好的策展人也都是带有批评视角的。高名潞的每个展览都与他的研究分不开。“我策划的展览不多,不超过10个,1989中国现代艺术展、Inside Out、极多主义、墙、无名、公寓和意派等,还有前卫四人和全球观念主义等。”而其中他比较满意的就只有中国现代艺术展和巡展了好几个国家的 “蜕变与突破——中国新艺术展”(Inside Out),因为这是艺术批评的实体展示。

侯瀚如是1999年威尼斯双年展法国馆策展人,也是2003年威尼斯双年展主题展策展人之一。可他更愿意被称为批评家。“我做的展览针对各个条件不同的地方,绝大部分都和现场发生关系。”侯瀚如认为策展人首先要懂专业、懂艺术,构思有意思的、合乎文化语境需要的计划,具体组织、研究艺术。“不是批评家做什么展览?对艺术没有看法做什么展览?”侯瀚如认为国内策展很蓬勃,但最关键的是学术深度欠缺。“策展人对国际的了解不够,绝大部分还是中国艺术家展。没有广泛的国际视野和深入的研究。”侯瀚如说。

批评家王林2007年在广东美术馆策划的“从西南出发”反响不错。他告诉《新周刊》:“策展和批评是两个相交的圆。策展是批评的实践活动,我只愿意在两者重合的范围内做策展人。”

正在筹备今年3月广东美术馆个展的张小涛说,大多数艺术家缺少批评家具有的理论体系和知识建构,因此策划的展览往往很碎片化,缺乏视觉的逻辑和思想谱系。“优秀的策展人应兼具批评家的思想,他们能把艺术家想不到的东西提升出来,把碎片重组在一个有序的结构里。”

2008年,巫鸿为张小涛策划了个展“微观叙事”,准备了两年,文献就编了一年多。“西方的策展人更注重细节,如:作品和展场空间的融合、文献编辑、版权。中国策展人更注意文章、概念,不注重展场和空间。巫鸿先生更像西方的策展人。”张小涛说巫鸿从访谈、布展、研讨会到文献都非常细致。

行为艺术家马六明和国外策展人接触多。他发现就算国内的双年展,策展人和艺术家沟通也很简单。1996年他第一次去国外参展是日本国际行为艺术节。“方案沟通非常多,作品怎么实施,甚至想办法帮我办到签证。”1999年塞曼来北京邀请马六明参加威尼斯双年展,花了一个下午坐在他工作室看行为录像带,也许国内策展人还缺少这股认真的劲。

1   2   下一页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50后与80后共担纲——专访2010惠特尼双年展策展人波纳米
· 安迪·沃霍尔艺术馆策展人Eric C Shiner今日在京举办讲座
· 为什么一定是“著名”策展人?
· 国际著名艺术策展人温琴佐·桑福谈当代艺术——创意比作品更重要
· 艺术行业大发展 策展人跻身最佳职业50名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