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宋永进
以水彩画家身份而出名的蒋跃先生出中国画作品集了。初闻,不觉心头一惊,细细想来又觉得在情理之中。蒋跃先生的艺术道路是从中国画起步的,这一点从他水彩画的落笔、施彩和画面经营中不难发现。出生于婺江畔的他,儿时对以水为媒介的中国画极为迷恋,从他附录在画册中的艺术年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成长的足迹:少年时便显露出在中国画方面的天赋和骄人的成绩。这种初恋般的中国画情结使蒋跃在后来专注于水彩画研究并结下累累硕果的同时,依然割舍不下对传统绘画的热爱。
蒋跃先生放不下中国画的研习,恐怕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那就是水彩画创作无法完全涵盖他所有的艺术才华。蒋跃,1986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并留校任教,从助教、讲师、副教授到水彩画的专业教授,后任学院研究创作处副处长,现在虽身兼《美术报》副社长的职务,却仍然没有脱离学院的创作与教学,属典型的学院式画家。学院注重教学,注重绘画知识的系统性和艺术的普遍性规律,注重传统的积淀和艺术观念的更新。这样的学术环境使学院式画家在教与学的互动中不仅坚实了专业的根基,也拓展了艺术思维的多向性和艺术语言的研究广度。蒋跃说:“无论是东方的、西方的、古代的、现代的、原始的、民间的……对于它们中的精华,我都喜欢,都渴望去借鉴”(《采菊东篱下•自序》。他的绘画研究涉及面颇广,在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艺术设计等领域都做过深入的研究和实践,尤其在同样以水为媒介的中国画和水彩画方面更是下了苦功。他从历代中国画和西方水彩画大师的作品中琢磨运笔、设色的方法,归纳和梳理绘画语言的规律,并体悟隐藏在语言背后的画家的审美心境。不仅如此,他还在宣纸和水彩纸上反复戏“水”,探究这两个画种媒材与水的特殊姻缘关系,体验水性特质的奥妙,从中捕捉稍纵即逝的某种视觉灵性,并探求中国画与水彩画的互通性和契合点。在大量的尝试中实现了对中国画和水彩画传统技法的突破。正因如此,蒋跃先生不知不觉中陷入了中国画和水彩画二者难以割舍的纠结之中。然而,正因如此,成就了蒋跃水彩画的风格魅力和中国画的语言特色。
翻开《蒋跃中国画作品集》,轻盈飘逸的语言风度、洒脱自如的绘画气质扑面而来。蒋跃先生对于中国画创作是一种把玩的心态,因而少了一份约束,多了一些自由。画面随心所欲、畅快淋漓、气韵生动,如行云流水,不见丝毫苦心经营的痕迹,可谓驾轻就熟。读者从中可以领略到画家艺术语言的能力和艺术心灵的瑰丽。事实上,蒋跃学画求道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从蹒跚学步、羽翼渐丰到自由翱翔,历经了漫长的探索实践。他长期苦练造型与色彩的写生能力,反复锤炼中国画的笔墨语言,探究绘画形式的奥秘,并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的猛烈击拍中搜寻着那条隐藏在茫茫云海中的属于自己的航线。期间,虽然时不时会享受顿悟的惊喜和收获的乐趣,却也尝尽了困惑、徘徊和迷茫的苦恼。蒋跃先生今天在中国画笔墨世界里从容、轻灵的随性畅游和自由把玩是历尽艰辛越过峰顶之后的豁然开朗,是长期伏案、潜心修行之后的彻悟,是心灵反复磨砺之后的自信和成熟,不同于一时得意的激情表演或失意的疯狂发泄。
初看蒋跃先生的中国画作品往往给人极为感性的印象。细细品读,却发现看似漫不经心的画面暗藏着严密的理性次序。蒋跃把西方现代艺术的形式结构巧妙地融入其中。细腻精巧和生动有趣的作品背后是严谨而大方的画面布局。他把每一笔每一画都放在整体的绘画格局中去细心经营,既从容大度,又一丝不苟。点注重姿态,或轻灵飞舞、或入木三分、或零星轻点、或满地飘洒;线注重气质,或傲立、或横卧、或夕阳漫步、或曲径通幽、或凝重粗放、或逸笔草草、或铁骨铮铮、或缠绵丝丝;面注重气势,或平铺、或斜扫、或端坐、或垂挂;墨色注重浓淡、枯湿和虚实的变化,色彩注重强弱、进退和藏露的巧妙安排……这些视觉元素或大或小、或分或合、或聚或散、或稀或茂,在对立与统一的完美建构中形成了画面美妙的节奏与韵律。画家以现代的思维和当代人的方式耕耘着这片古老的艺术土壤,描绘出一幅幅新颖而迷人的现代图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