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着轮椅的观众正在展厅里欣赏吴冠中先生的作品。
老同学朱德群之子
对门老邻居前来看画展
第一次见到朱德群公子是在今年3月4日中国美术馆举办的“朱德群回顾展”开幕式上。从小在法国长大的他,用不太灵光的汉语向媒体介绍父亲展览的情况。11月20日,他颇似父亲的高大身影又现身浙江美术馆的吴冠中艺术大展开幕式上。
朱德群是吴冠中杭州艺专的校友、一生挚友,更是吴冠中弃工从艺的启蒙人。1935年,风华正茂的两个青年人在暑假军营军训时相识。朱德群带吴冠中参观杭州艺专,让吴冠中与艺术热恋。不听父亲阻拦,毅然放弃浙江大学附属高工的学习,转考艺专从头学起。朱德群成了吴冠中的小先生。次年吴冠中考上艺专。从此,中国少了一位工程师,多了一位美术大师。
对于老友在国内首次的回顾展,吴冠中不辞辛苦,今年3月4日上、下午两次到展馆。先是查看布展情况,担心四处借来的不是最好的作品。当仔细看过从收藏家手中借来的件件展品都非常出色时,他才放了心。下午,再一次来馆,在开幕式上献上自己发自心底的贺词。之后,与他的粉丝观众们一起观看作品。吴先生的大展,让我们看到从法国而来的老同学的儿子。
在人群中,记者看到了吴先生方庄家二十年的老邻居的儿子唐松寒先生夫妇。他们专门从北京自费赶来,代替老母亲看看这位身边的普通又伟大的世界名人。他说,吴先生去世后,母亲非常关心吴夫人的情况。自己在报上得知这个展览就赶来了,连续两天在展厅中看展,听专家讲座、记笔记、拍照片,沉浸在吴冠中的艺术世界中。用镜头和回忆连缀对老邻居的怀念。他表示,明天,还要再仔细看展览。
一名观众正注视着展厅里的一幅吴冠中先生肖像。
读者留言
一个画家,生前生后,所拥有的,所向往的,可能只是一张画桌,一支画笔和一张纸。
——仅是带着感动看完这些画的刘志成
音乐往常让人感动地流泪,很少有画能让人感动,谢谢。
——杭州观众
虽然我没有完全看懂吴爷爷的画,但是我相信吴爷爷的画已经不是普普通通的画了,是情感,思想,社会,自然,美与丑的表现。
——张小朋友
大美。
——北京观众
意无形,美无限。
——后生来也
永远为之敬仰的老师。
——李永善 国美校友
他画的不是画,是感受,是感情。作为一个艺术家把自己的内心用最激烈又最平常的方式展现给人们。画坛泰斗。
——上海观众
感触
吴可雨:感谢之外更多的是感触
首先我要向这次大展的组织者、工作者、各方面的志愿者表示衷心的感谢。这次大展由文化部和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这在中国是第一次,由中国美术学院和七家重要的美术馆、博物馆共同承办,展品350件,都是这七家重要美术馆、博物馆的珍藏,而且都是我父亲无偿捐赠给这七家美术馆的作品。整个展览用了七个展厅,总面积九千多平方米,这样大的规格,这样大的规模,这个展览,还有今天我们看到的开幕式,这个恢宏、隆重的庆典式的开幕式,在中国、在世界都是史无前例的。且不说这些作品的艺术价值,这个艺术价值是无可估量的,就从展览本身来说,这个展览的规模作为个体来说是史无前例的。就展览本身作为创纪录里程碑式的事件,应该载入中国美术史。所以从这次展览讲,从文化部、浙江省政府领导,到下面具体的浙江美术馆的每一个工作人员,你们的工作不仅仅是办展览,你们是在创造历史,这个展览不仅仅表现出对我父亲艺术的热爱和弘扬,同时也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真的强大了,中国对艺术的重视,对艺术家的尊重,有能力举办对个人艺术家的展览,我想世界上都没有的大规模展览。所以看到这样隆重辉煌的史无前例的我父亲个人的展览,感谢之外我更多的是感触,深深的感触。
一名观众正在一幅吴冠中先生的大型作品前拍摄。
记者手记
用眼睛触到吴冠中活生生的心跳
没见过一个画家一次如此多的作品展出。没见过如此多的作品张张养眼醉眼。张张养眼醉眼的作品都是捐赠作品。350幅作品都有思想都有魂灵——
蜜蜂采蜜吴冠中采美,他希望自己的作品“专家拍手,群众点头”——有专家的认可,有百姓的会意。今天在展厅,我看到了专家拍手喝彩,看到了群众点头崇拜。满馆都在呼唤吴冠中,吴冠中在作品中复活,他用撼人的艺术衍生了自己的另一种存在。
“想我,就来看我的画展吧”——浙江美术馆大门口,吴冠中先生在横幅上迎候热爱他的艺术的观众。展厅通道入口处,巨大的电子显示屏在一遍遍播放吴冠中的记录片。开幕式当天,上万名观众向吴冠中报到。
今年6月24日,吴冠中去世前一天,他还让长子吴可雨再向香港艺术馆捐赠5幅作品。今天,它们首次与大陆观众见面;今年11月3日,吴可雨又向浙江捐出48幅吴冠中云南的速写作品和3篇手稿。满满的7个展厅,移步换景,触景生情,绝笔之作《休闲》、《幻影》、《梦醒》、《巢》终于被我找到。凝神画前,听它们悄然讲述着自己于今年春节前后的诞生故事……
吴冠中先生的创作不竭,我用眼睛触到他活生生的心跳。
观众正在欣赏吴冠中先生1978年云南写生时的48件速写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