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绘画

川美大本营搬迁 黄桷坪向左走? 还是向右走?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5-07 08:50:46 | 文章来源: 重庆日报

黄桷坪的艺术创作基地。

调整和变化是必然

“母体”的迁移真的会让黄桷坪艺术生态就此萎缩吗?在记者的采访中,很多人的回答都是“不好说,再看看”。

4月23日,雕塑家刘景活在501艺术基地的新空间装修好了,空间的名字延续了他此前在黄桷坪建的工作室、书店的名字———喜马拉雅。

当一部分人选择撤离,一部分人开始迷茫的时候,刘景活选择了入驻和坚持。在他看来,黄桷坪艺术生态最初依托于川美形成,如今,“它已经开始长大了”。

刘景活表示,“变化是必然的,关键是你是否已经足够强大。”在他看来,如果说川美是一棵大树,那么依附于它生长起来的这些艺术空间、艺术机构、画廊、工作室则合力长出了另一棵大树。接下来,“需要的是坚持和坚守。”

与刘景活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器空间的策展人倪昆,在他眼里,“调整和变化是必然的,但调整之后的艺术生态应该往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

当代艺术评论家、川美教授王林在谈到黄桷坪艺术生态的优势时,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其一,四川美院地处黄桷坪,提供了方便的校内外交流;其二,黄桷坪地处城市边缘,街市上车水马龙,社会生态丰富,适合做艺术社区。

谈到这个艺术生态的不足之处,王林认为,是受学院影响太大。

据了解,目前,国内其他城市的艺术生态都独立于学院而存在的,比如北京的798、上海的苏河等。它们都有一种自发性,更多的直接受经济、社会的影响,和社会的变化同步。

李勇表示,黄桷坪和四川美院的关系太密切了,“所以,川美的搬迁才会让黄桷坪觉得如此伤筋动骨。”

四川美院副院长张杰告诉记者,未来的黄桷坪将会由九龙坡区政府介入,被打造成创意产业园区,“希望在这里形成一个市场,让它成为艺术交易的集散地。”

张杰表示,这对于黄桷坪艺术生态的发展,或许是一件好事,它应该成为一股城市的力量———过去办展览只有圈里的人来看,而未来,家住解放碑的市民也会来看。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