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江苏省国画院院藏中国画作品深圳特展昨日开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11-25 14:38:02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傅抱石作品《苏武牧羊》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金陵古城崛起了以傅抱石、钱松岩等为首,亚明、宋文治、魏紫熙为中坚的新金陵画派。他们通过作品题材的变化直接带来了画风的转换,在当时的美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时隔50年,一批新金陵画派的代表作品来到深圳展出,让深圳市民获得了一睹名作风采、感受时代变迁的良机。

11月24日,“笔墨当随时代——江苏省国画院院藏中国画作品深圳特展”在深圳美术馆开展,本次展览由江苏省国画院、深圳画院、深圳美术馆共同主办,展出了105幅来自江苏画院的馆藏珍品绘画,其中既有傅抱石等新金陵画派前辈大师们的作品,也有中青年画家为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新近之作,这些作品按照时间顺序进行布展,全面展示了江苏画院建院50多年来的创作面貌。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代市长王荣,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邱玫,深圳市政协副主席姚欣耀,深圳市政府秘书长李平等市领导和美术界学者、艺术家参加了昨天下午的展览开幕式。

傅抱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钱松岩、林散之、武中奇、费新我,这些享誉世界的名字如今一起出现在深圳美术馆中。此次展出的作品很多都是天价之作,即使在顶级的拍卖会中,也难得一见,其中一些甚至是已经载入中国美术史册的经典作品。由于画作价值巨大,江苏画院院长宋玉麟和三位副院长一起押送作品来深,展览只展出4天,于11月27日结束。

成立于1957年的江苏画院是新中国成立最早的三大画院之一,正是在这里,产生了与岭南画派、长安画派并立的新金陵画派,对新中国成立以后的中国画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本次展览中,号称金陵五老的傅抱石、亚明、宋文治、魏紫熙、钱松岩五位名家作品被集中展示于展览馆中厅,傅抱石的四幅作品《苏武牧羊》、《乾坤赤》等都是他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宋文治的《峡江图》、魏紫熙的《出工》、《爱国增产》等作品则是首次展出。宋玉麟告诉记者,这些画都是近年来刚刚整理抢救出来的。

“真中有画画中真,笔底风云倍如神。西北东南游历遍,山河新貌貌如新。”这是郭沫若观看新金陵画派展览后写下的感言。1960年,傅抱石率领画家壮游大江南北,行程二万三千里,创作出一批讴歌新时代的国画佳作,翌年在首都举办“山河新貌写生作品展”大获成功,声名鹊起。这次“二万三千里写生”,推动了中国画与时俱进的变革与发展,成为“新金陵画派”历史上的重要事件。在本次展览中,傅抱石的《峨眉处处有歌声》、丁士青的《红岩》、余彤甫的《高原牧歌》等,都是此次写生中创作的作品。

新中国建立以后,艺术作品的创作也掀起了新的高潮,与善于表现现实的版画、油画相比,中国画创作陷入了迷茫中。正在此时,傅抱石提出“思想变了,笔墨就不能不变”的艺术理念,为新中国画的革新开拓了一个新方向。这也成为“新金陵画派”的指导思想,在本次画展中,“笔墨当随时代”的思想贯穿始终。

此次画展最重量级的作品正是创作于红色运动风起云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反映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些画作大多是集体创作,体现了一个特殊年代的特殊美术创作图景。《人民公社大食堂》正是这样一幅充分反映时代特征的作品。这幅完成于1958年的作品从创作到出版,影响遍及全国,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宣传画之一。这是傅抱石、钱松岩等九位画家集体创作的作品。江苏画院院长宋玉麟告诉记者,这幅画的画稿就他所知,至少有三幅,每一稿的作者都有改动,江苏画院所藏的是最终的定稿,在这幅画中,既有不同画家各自的特点,同时这些不同的笔墨又融洽地溶为一体,体现了高超的绘画技巧。

《韶山朝晖》、《北戴河》、《粮食》、《为钢铁而战》等几幅大型作品也多是合作作品,这些作品的原作仍然悬挂在毛主席纪念堂里,而存在江苏画院的画作定稿就成为江苏画院的珍贵馆藏。

与前辈作品相映成趣的是江苏画院中青年画家创作的作品,这批作品反映了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与前辈相比,一方面,这些作品的题材发生了重大改变,航天英雄、都市风景、百姓生活纷纷进入画家视野;另一方面,这些作品的创作手法也更加多样,色彩更加浓艳,与老画家相比,传统的意味少了一点,吸收外来的绘画因素更多,体现了时代的特点。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对中国画课程结构问题的思考
· 亚明:中国画——独立于东方的意象绘画艺术
· 水天中:中国画价还很便宜
· 对话水天中:中国画价还很便宜(图)
· 中国画“大”而“工”逼退“写意”
· 傅抱石:一生为中国画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