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张济海“书法与兵法”艺术讲座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25 16:04:16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第三,书法和兵法都讲究应。

应变的应。应就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关系。呼应、对应、照应、答应,都是这个意思。这个应字,在兵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孙子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将领要有一种像蛇一样的能力,那就是攻击他的头部,它的尾巴就会甩过来照应,攻击他的尾巴他的头就会过来救护,攻击他的中部,那么他的头和尾巴都会过来支援。所以,兵法里常以“首尾相应”比喻军队作战时各部分互相照应支援。如果作战时部队互相之间不能相互协同,非打败仗不可。电影《南征北战》中,李军长被困时央求张军长:快拉兄弟一把!但张军长按兵不动,结果均为败将。

应也是书法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看一幅作品好坏,首先是从总体入手,看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所以说,在书法里面,应是气血,是生命,是韵律,非常重要。呼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我们人生命当中的气脉。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气脉来呈现出来的,如果这个气断了,人的生命就没了。虽然有肢体有五脏六腹,肯定是死的。书法也是一样,如果这个气脉没有了,这篇书法就不生动,就是死的。要使互不相干的点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有姿态、有灵魂的单字,靠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要使各自不同的单字组合成一幅气韵生动、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靠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一个字的起笔为呼,承接的第二笔为应;第二笔同时又呼出第三笔……这样笔笔相承,笔意连贯,书法术语叫“贯气”。只有点画间的形势相互映带,血脉不断,才能使字的笔画贯通一气,生动活泼,神采奕奕。历史上有一个公主与担夫争道的书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的是唐代的张旭,看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相互间的呼应结关系,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从而开创一代狂草书风。行草书靠点画间的出锋及映带来连贯笔意,俗称连笔;不出锋的笔画则靠笔画的姿态的呼应体现点画间的内在联系,也称笔断意连。主要有三的方面:一个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应。比如我们写三个点,写完第一点不是停下来想半天再写第二点,这个就不叫应了,第二点和第一点虽然是断开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必然的血脉联系,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用这种势联系起来的,第二点就是对第一点的应。第二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应。写一个字的时候也是一样,第一个字是呼,第二个字就是应。第三就是行与行之间的应。写完第一行是呼,写第二行的时候也有一个应,他们之间如果没有这种血脉之间的关系,写出来的字就不生动,必然是四分五裂的。所以说这个应,在书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他体现出作品的气血,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如果我们看一看王羲之的法帖,笔与笔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非常明显,所以才是非常生动的、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

第四,书法与兵法都强调变。

什么是变呢?变,非常也,不是常见的才是变,常见的就不是变了。变,实际上就是形势转换,就是变化。变化是用兵的诀窍,用兵非常强调变。孙子说: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是把变当做兵法的诀窍来使用的,如果用兵不讲究变,非失败不可。虽然那场战争取得了胜利,你再用那个方法打肯定失败。历史上这么多战争,没有一个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说变是作战取胜的诀窍。

变也是书法的要诀。我们知道被称作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序》,里面一共324个字,相重的之字就有20多个,之字很简单,就三笔,这个字这么简单,王羲之却写出20多种不相同的姿态,这就是变在书法当中典型的应用。《孙子兵法》里面专门有一篇论变的叫做《九变篇》,虽然在《孙子兵法》的全书里面它的字数最少,但是内容是非常深邃的。我们知道在数字里面,最大的数就是九了。九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就是变化无穷的意思,所以叫《九变篇》。他在论述这个变的时候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我们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奇就是阴,正就是阳。无论如何变,就是奇正之变,万变不离其宗。你再变也跑不了奇和正。正就是一般的规律,奇就是特殊的规律。奇和正既是军事术语,也是书法术语。军事上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呢?比如公开宣战,就是正,突然袭击,就是奇;正面攻击就是正,迂回攻击就是奇,等等。奇和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和阳的关系。兵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取胜;书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创造优秀的书法作品。我刚才提到了一个《李卫公问对》,唐太宗对于奇正有着出人意料的理解。他说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以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以奇击之。他把这个奇正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说奇正还可以互变,你认为这个是奇的,可以把它变成正的;你认为是正的可以变成奇的。其实质也是阴阳两者的变化,说明了变化的无穷。我们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孙过庭,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论著叫作《书谱》,学书法的人必读的一本书。他在这本书当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讲的就是奇和正的关系。他意思是说初学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写正它,既知道平正了,就要追险绝。这个险绝讲的就是奇,一种变化,你既然把字能够写正的基础上,一定要再追求把它写成险绝,要有变化;既知险绝,要复归平正。你看,又回来了。你写的有变化了,又要回归到平正上来。实际上就是讲的辩证法。现在往往有些人写字还没有写正就开始写歪了,这个不行,初学写一定要把它写正了。我们学书法讲三部曲,哪三部曲?门外——门内——门外,也就是由无法到有法,再到无法。由门外到门内,入门的时候要正,入门之后还要再出门,这个就是奇,形成了自己的东西。当然,没进去的和进去又出来的,虽然都是无法,但却是截然不同的层次。看到现在学书法的年轻人,还没有入门就追求个人的风格,实际上没有进去就张扬自己,他这种奇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奇,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鸿篇巨制《书法兵法论》亮相石家庄
·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
·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 张济海在上图举办“书法与兵法”讲座
· 靳羽西女士与张济海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