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年8月1日1400
地点:上海图书馆多功能厅
授课人:张济海
书法与兵法——我一生难解的情缘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上海是一个具有辉煌的历史和文化底蕴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这里人杰地灵,才贤辈出。上海图书馆在国内甚至全世界也负有盛名,很多名家在这里举办过讲座。今天有幸在这里与大家相识,我非常高兴。对大家的光临,我深表感谢!今天,我就“书法与兵法”这个命题,与各位做一个交流。
我于1970年12月入伍,到今天将近40年。我今年55岁,也就是说我不足16岁的时候就入伍了。入伍的原因不是我走后门,也不是我家里有什么实力,就是因为有书画的特长,被带兵的首长看上了,决定就把我带到部队去,就这么去了。在部队这所大熔炉里,得到了党组织各级首长培养,他们一直很关心我,使我到了部队以后,不仅进艺术院校进行了深造,我还到军事指挥院校进行了学习,以后就留在了院校,现在是解放军陆军指挥学院的一名军事教官,职称是教授,硕士生导师。我专业是作战指挥学,也就是我们讲的现代兵法;同时我的业余爱好是书法,这两个一直是伴随我到现在。有的同志很好奇,说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这两个你怎么能结合在一起?
天地之道,一阴一阳;文武之道,一张一弛。从哲学角度看,书法与兵法同出一理。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
首先讲一下什么是书法,什么是兵法。
所谓书法,我的理解就是,按照文字的特点及其含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来书写,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实际上这里面有两层含义:书法必须写字,但是反过来,写字并不一定是书法。现在有些人把书法搞得不写字了,这个就不是书法了,可以作为其他艺术来存在,但是就不是书法了。还有一种情况,字写得端端正正,但里面看不出任何气韵和情感,这仅仅是写字,也不是书法。因为写字不一定要表达情感,但书法必须要表达情感;写字是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的一种记录方式;书法是用艺术语言来表达人们情感的一种方式。所以说书法和写字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用白话讲,书法必须是在写字的基础上进行的情感表达,她是一门艺术。中国的汉字和外国的西方的拼音不一样,中国的汉字的造字方法从象形开始,直到六书,再到现在一直延续下来,也是世界上唯一没有被隔断的文化啦,我们应当为之感到自豪。现在我们的汉字还有一些象形的因素在里面,再加上我们祖宗发明了毛笔,这个毛笔非常奇怪,看到它是尖的软的,实际上它什么样的形状都能写出来,有人问方笔毛笔能不能写?可以,方笔完全可以写,圆笔更能写。直线条能写,曲线条也能写。所以这个毛笔是我们祖先的一个伟大的发明。有了象形文字,再有了我们的毛笔,就产生了书法。现在的书法,西方称我们是中国书法。为什么呢?因为西方的拼音字母,它们有一些文字美化,实际上就相当于我们的美术字,它不具备书法的这些要素,所以说不能称之为书法。书法是我们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它是我们的国粹之一。我们知道我们通常讲的三大国粹,中国书法、中医中药、中国京剧,这是值得我们很荣耀的事情。
下面我讲讲什么是兵法。兵法就是用兵作战的方法和策略。根据不同的角度,对兵法有不同的分类,我这里就不讲这么细了。总体上有三个类别:一个是古代兵法。古代兵法以我国是最为丰富,我国的兵书浩如烟海,最主要的称之为武经七书,有七本是经典的兵书,这七本书,一个就是西周时期的吕尚的《六韬》、春秋战国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还有司马穰苴的《司马法》、吴起的《吴子》、尉缭的《尉缭子》,这就是说春秋战国时期就占了四部。还有汉代黄石公的《三略》、还有唐代的《唐李问对》,这就是五经七书的七本书。除此之外还有很多,比如《孙膑兵法》、《三十六计》、《太白阴经》、《鬼谷子》等等,浩如烟海,是非常多的。这些兵书里面影响最深远的,恐怕大家都能说出来,就是《孙子兵法》。它很早就被译为十几种语言,很早以前,我没有考察具体哪一年,都已经在西方流传了。在美军对伊拉克作战当中,《孙子兵法》美军士兵人手一册,在美国西点军校是必修的课程,在日本已经把它作为一种商业上的一种书来使用,它在世界的影响非常广泛。第二个就是现代兵法,现代兵法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我国,还有一部分就是西方的现代兵法,我把这个分别来讲一下。古代兵法主要以我国为主,现代兵法有我国和西方两个不同的流派。我国里面主要是什么呢?主要是毛泽东的军事思想,这个我们一说大家都很清楚。毛泽东的军事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中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在长期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战争和国防建设实践中,逐步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概括起来就是三点:第一个就是人民战争;第二个就是人民军队;第三个就是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现在西方,包括美军都在研究毛泽东军事思想。因为毛泽东军事思想是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当中被证明了是正确的,不仅取得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胜利,在解放以后,抗美援朝战争,包括几次对外还击作战的胜利,都是在毛泽东军事思想指导下取得的。第三部分就是西方现代军事兵法。西方现代军事兵法,我们都知道主要有几个人物,一个是克劳塞维茨,他有一本书叫做《战争论》,这本书在西方军事思想,在军事学里面的影响非常深远;第二本就是约米尼的《兵法概论》;第三本就是马汉的《海权对历史的影响》;还有一本就是杜黑的《制空权》。我是装甲兵出身,我们装甲兵里面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一个军事家,这个人物叫富勒。他有一本书叫《装甲战》。这些是在西方军事思想里面有深远影响的几部著作。
其次,讲一下书法与兵法的相通之处。
书法是用来表达人们情感的,兵法是指导作战的,书法与兵法,一文一武,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我概括成5个字:
第一字就是 谋
第二个字是 势
第三个字是 应
第四个字是 变
第五个字是 和
这五个字,我就分别给大家解释一下:
第一,书法与兵法都善于谋。
什么是谋?谋就是谋略,谋划。谋是兵法的核心,军事最主要就是谋。书法呢?谋也是决定书法质量的一个基本条件。
先讲一下兵法的谋。尽管古代兵法和现代兵法,包括外国的兵法五花八门,但是所有的兵法共同一点,都是重视这个谋字。我们知道《孙子兵法》十三篇,第一篇就是叫做《计篇》,阴谋诡计的计。计,谋也。计谋计谋,计就是谋。《孙子兵法》在《计篇》当中,有很多关于谋的论述。他说,夫未战而庙算胜者,得算多也,未战而庙算不胜者,得算少也,多算胜少算,而况乎无算。也就是说打胜仗主要在算,你算多你就胜多,你算少就胜少,何况不算呢?所以说兵家十分重视谋的作用。要做到胸有成竹,未战先胜。在《形篇》当中孙子就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而待敌之可胜。鲜明地提出来一种先胜思想。仗还没有打,胜负已经定了,定在什么地方,就定在谋略当中。实际上就是斗智,我们知道汉代的张良,是一个谋略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就是指他。关于谋这一点所有的兵书里面强调非常多,我就不多说了。我讲一下现代兵法。毛泽东军事思想对谋的运用,那是炉火纯青的。我们都知道抗日战争,针对当时抗日战争悲观论,毛泽东有一篇非常著名的军事文章叫《论持久战》。有些人一看日本军队这么强大,中国这么弱,就认为中国必然亡国,产生了亡国论思想。毛泽东经过各方面的分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军事的历史的很多方面进行了分析,他得出一个结论,说中国必胜,但是是持久战。他把中日两国交战的三个阶段都预测得清清楚楚。哪三个阶段呢?就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这么三个阶段。后来的抗日战争实践证明了毛泽东的论断是完全正确的,就是这么三个阶段。解放战争毛泽东预测得更神,当时国民党800万大军,共产党力量是很悬殊的,他把我们对国民党的战争计算得更准确。三年解放战争,共产党打下了天下,这样的战争在世界军事史上都是罕见的。所以说毛泽东军事思想在世界广泛传播是由于它的伟大,毛泽东的谋略那是杰出的。
我们刚才讲了军事上的谋略。书法上的谋略怎么联系的呢?书法上的谋略主要指的是谋篇布局、意在笔先。我们在写书法之前,心里实际上就有了数,而不是拿起笔来慌慌张张地去写,这样往往是创作不好的,这个叫谋篇布局,意在笔先。汉代有一个大文学家叫蔡邕,是蔡文姬的父亲,这个人是一个大学问家,他不仅懂军事,懂艺术,还懂天文地理,还懂音律,是曹操的老师。他有一篇论书法的文章叫做《笔论》,他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兔豪不能佳也。他说什么呢?你要是书写之前,首先就松散你的怀抱,你要放松,要静思,这个时候其实就是一种构思,之后你才能拿起毛笔写,如果没有构思,脑子里什么都没有的时候拿来慌慌张张写,即是用再好的笔也写不出好的书法作品,就是这么一个意思。他还说,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我这么去做,写出来的没有不好的。我们知道晋代的王羲之,书圣,他在一篇文章叫《题卫夫人笔阵图》中说: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通,意在笔先,然后作字。他说得非常清楚了,就是一定要在脑子里先构思好,先准备好,这就是谋在书法里面的运用。有很多的书法理论家,都强调这个问题,我就不一一举例子了。我们既然讲谋对书法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么样才能做到谋呢?
清代有一个书法理论家叫杨宾,他写了一本书叫做《大瓢偶笔》,他说用意之绝必先凝神定律,万念皆空,然后下笔,吾时意在画中行。是说在这之前必须要凝神定虑,万念皆空,这样淳化心静,就是你的心要很静,然后你再写字,情意随顿挫 而贯入点画,就是说在创作时要注意的程度,要讲心意对运笔的关照。古代人写字都是用研墨的,实际上这个研墨的过程就可以平心静气地构思欲写内容。现在我们都有墨汁了,很省事,一倒就写了,这个阶段就省了。省去了这么一个阶段,有好处,省事了,不用书童了,也不用自己磨墨了。但是恰恰这一省,现在写的书法不如古人的那么耐看了,这个阶段省去是一个很大的原因。所以现在尽管不研墨了,我们在书写之前也要凝神静气,要想想下面要写什么,不要匆匆忙忙就写。过去古代人写字,不仅仅研墨,而且还要更衣,浴身,还要焚香,这个不是迷信吗?不是,这是非常有道理的。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是成功的一条准则。创作之前,用什么形式书写,是中堂还是条幅、对联?用什么节奏进行,具体当如何调配?选择什么内容,古人诗文还是自作诗文?一个人创作前对这些问题的专注、思考,就是“意”在起作用。有了创作意念,一些问题便由混沌不开而清晰明了。
第二,书法与兵法都注重势。
古代的兵家和书家都非常重视势的作用。势在兵法里面有两层意思,一个就是力,力量的力,另一个就是态势,形势。这个力对军事的作用自不待言,我们讲这个部队有没有战斗力,都是用力来形容的。我们写书法的时候,形容书法好坏,这个字写得有没有劲,也是这么一个概念,力。它们两个用的是一个概念。这个力实际上就是讲的势。《孙子兵法》一共6000言13篇,讲到势的地方有15处,实际上《孙子兵法》主要是讲势。它说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它对势的解释是,水一流急了能把石头漂起来,就是力。水是软的吗?能够把石头漂起来,什么道理?就是势的力量。一块石头你放在平地上,看到它是不动的,很静的,如果你放在高山上往下滚,那么这个力量谁都阻挡不了,这个就是势的作用。善用兵者,就是善用势,这种势,就是力量。为什么兵家打仗的时候叫做造势,势一旦形成,胜利也就是必然的了。如果势达不到就不可能取得胜利。书法也是如此。书法也特别强调势的作用,古代人论书法的专著当中,多数都是用势来形容的。比如讲汉代的崔瑗专门有一部书叫做《草书势》,论草书的势;晋代的王羲之,专门还有一篇文章论势的叫做《笔势论》;卫恒还有《四体书势》;上面我们提到了汉代有一个书法家理论家叫做蔡邕,蔡邕对势的论述更加精辟。他有一篇文章叫做《九势》,他说,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焉。我的书法来于自然,自然一立,阴阳就产生了,阴阳既生,形势出矣。阴阳这么一生,力就有了。他下面的句子讲的具体笔划当中藏头护尾,我们写毛笔字的时候,讲究的是藏头护尾,藏头护尾就是欲右先左,本来横是往右写的,为什么由右往左起笔?不会写字这么一拉就出来了,会写字的肯定是这样过来的,欲右先左。这实际上就是储势,藏头护尾,力在其中。只有这样写出来才有力,下笔用力,肌肤之丽,你如果下笔使劲往下按,这种力实际上是肌肤当中的,不是真正的力。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这个势来了以后是止不住的,势去不可遏,没有遏制,力量是无限的,惟笔软而奇怪生焉。他讲了毛笔是软的,奇怪是讲它的变化,因为毛笔软,才产生了那么多的变化,所以他把书法的运笔概括为九种势,哪九种呢?
第一个就是凡落笔结字,上皆覆下,下以承上。就是说你凡是落一个字的时候,底下一定要托住上面,上面一定要盖住下面,这就是结字的势。第二是转笔,宜左右回顾,无使节目孤露,也就是刚才我讲的欲右先左,要向左行驶的时候要向右一转,这就有了力,你不能使它露在外面,露在外面势就没有了,力就没有了。第三个藏锋,点画出入之迹,欲右先左,至回左亦尔。意思就是欲右先左,你回来的时候,也是这个意思,到头以后还得回过来,到护尾的时候,写横划这一笔的时候欲左先右,等落笔的时候又得回到左边来。第四种势藏头,圆笔属纸,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这个藏头必须是中锋,不中锋你是藏不了头的。我不知道这里写字的多不多,因为听这个课,可能很多书法家或者书法爱好者,这里面中锋问题,一直是几千年来在书法界里面争论的问题。大家说,中锋用笔,是书法的根本大法,历代人都讲中锋,如果不会中锋用笔,这个字写出来绝对不是立体的,是扁的,是没有味道的。有的说是笔笔中锋,笔笔中锋也不可能,什么时候侧锋,什么时候中锋,什么时候偏锋,这个是有很多讲究的。但是无论怎么变中锋是核心,根本大法。我对中锋的理解,这是我的体会。刚才蔡邕讲的是中锋就是令笔心常在点画中行,他说令这个笔尖常在点画中行,始终在这个笔划中间行。他是这么解释的,这么解释后来有很多人也在引用,也有很多人在批判他,争论不一。根据我这些年我研究书法的体会,我认为毛笔制作为什么是圆的,而不是扁的,中国毛笔的特点,叫圆锥。为什么过去不叫毛笔叫毛锥?是一个锥形的,是尖的,这个尖形粘上墨以后是尖的,如果你把它洗干净不粘墨的时候散开,这个笔尖大家能够看出来是平的,就像这个纸头一样是平的,但是弄开来以后有一个尖,我认为要理解中锋,实际上很简单,不复杂,你了解了毛笔结构就不难理解,就是把毛笔顺着他的锋去写。毛笔有很多毛来组成的,比如说这5根,要理解你顺着这个毛去写,那就是中锋,这个就是中锋,你如果形成一定的角度去写,那就是侧锋,要是再横过来这么去写就是偏锋。中锋、侧锋和偏锋,都有它的用处。中锋写出来的笔画是具有立体感的,是圆柱形。侧锋写出来以后,因为它不顺着笔锋去写,或横着去写,必然出现很多飞白或横鳞,有很老辣的感觉,有些人画画的时候,很善于用这种偏锋去擦,这种角度就是一种侧锋。我觉得中锋和侧锋他们之间是不可分的,因为你要转折的时候,它必然要用一定的侧锋。比如写横折,你把这个横这样写过来以后,往下顿的过程当中,你用的这个时候就是一个侧锋,把锋调到中间再往下来又形成了这种顺锋。就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说研究书法的时候,不要光琢磨它的字上面的东西,要用心体会,体会了很简单,顺着毛去写就是中锋。当然顺着毛去写还有一个逆锋,要是上来就顺毛去写,写出来起笔的地方就没有力量,有一些需要尖起的时候就顺锋起,大部分还是要藏锋。护尾还有疾势,还有掠笔还有涩势,还有横鳞,横鳞其实就是一种偏锋,拿毛笔横着去一擦就像鱼鳞似地。蔡邕说,如果你把这九个势掌握了,那么你无师自通,你只要把这9个势掌握了,你写字的时候没有老师你也能写好。实际上这个老师就是蔡邕。大家不妨把蔡邕的九势读一读,对我们书法的学习会有很大的帮助。
第三,书法和兵法都讲究应。
应变的应。应就是指部分和部分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照应的关系。呼应、对应、照应、答应,都是这个意思。这个应在兵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孙子说:故善用兵者,譬如率然;率然者,常山之蛇也。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则首尾俱至。意思是说,善于用兵的将领要有一种像蛇一样的能力。那就是攻击他的头部,它的尾巴就会甩过来照应,攻击他的尾巴他的头就会过来救护,攻击他的中部,那么他的头和尾巴都会过来支援。所以,兵法里常以“首尾相应”比喻军队作战时各部分互相照应支援。如果作战时部队互相之间不能相互照应协同,非打败仗不可。电影《南征北战》中,李军长被困时央求张军长:快拉兄弟一把!但张军长按兵不动,结果均为败将。一个将帅对部队之间的这种协同协调关系,这一部分怎么用,他们之间怎么互相配合,这也是应,这是打仗当中的应。
应也是书法作品是否成功的标志。看一幅作品好坏,首先是从总体入手,看各要素之间是否协调。要使互不相干的点画有机地组合成一个有姿态、有灵魂的单字,靠的是点画之间的呼应;要使各自不同的单字组合成一幅气韵生动、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靠的是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一个字的起笔为呼,承接的第二笔为应;第二笔同时又呼出第三笔……这样笔笔相承,笔意连贯,书法术语叫“贯气”。只有点画间的形势相互映带,血脉不断,才能使字的笔画贯通一气,生动活泼,神采奕奕。所以说,在书法里面,应是气血,是生命,是韵律,非常重要。历史上有一个公主与担夫争道的书法典故,出自唐代李肇《国史补》,说的是唐代的张旭,看见公主与担夫在羊肠小道上争道,各不相让,但又闪避行进得法,从而领悟到书法上的相互间的呼应结关系,结构布白、偏旁组合、应进退参差有致,张弛迎让有情,从而开创一代狂草书风。
行草书靠点画间的出锋及映带来连贯笔意,俗称连笔;不出锋的笔画则靠笔画的姿态的呼应体现点画间的内在联系,也称笔断意连。主要有三的方面:一个就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应。比如我们写三个点,写完第一点不是停下来想半天再写第二点,这个就不叫应了,第二点和第一点虽然是断开的,但是他们之间有必然的血脉联系,第一点和第二点是用这种势联系起来的,第二点就是对第一点的应。第二就是字与字之间的应。写一个字的时候也是一样,第一个字是呼,第二个字就是应。第三就是行与行之间的应。写完第一行是呼,写第二行的时候也有一个应,他们之间如果没有这种血脉之间的关系,写出来的字就不生动,必然是四分五裂的。所以说这个应,在书法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他体现出作品的气血,是作品的生命所在。如果我们看一看王羲之的书法,这个法帖,笔与笔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呼应非常明显。所以说你把它看作一个非常生动的书法作品,是有生命力的书法作品,而不是各自为战。呼应关系实际上就是相当于我们人生命当中的气脉。我们知道人的生命是有气脉来呈现出来的,如果这个气断了人的生命就没了。虽然你有肢体有五脏六腹,你肯定是死的。书法也是一样,如果这个气脉没有了,这个书法这篇东西那就是死的,就不生动,道理是一样的。所以这个应,是非常重要的。这点上书法和兵法是完全相同的。
第四,书法与兵法都强调变。
什么是变呢?变,非常也,不是常见的才是变,常见的就不是变了,变实际上就是形势转换,就是变化。变化是用兵的诀窍,用兵非常强调变。孙子说:兵之形,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他把这个变当做兵法的诀窍来使用的,如果这个用兵不讲究变非失败不可。虽然那个战争取得了胜利,你再用那个方法打肯定失败。历史上这么多战争,没有一个战争是一样的。所以说变是兵法的致胜的诀窍。变也是书法的要诀。我们知道王羲之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里面一共324个字,相重的之字就有20多个,之字很简单,就三笔,这个字这么简单,他写出20多种姿态都不相同,这个就是变在书法当中很好的应用。《孙子兵法》里面专门也一篇论变的叫做《九变篇》,虽然在《孙子兵法》的全书里面它的字数最少,但是内容是非常深邃的。我们知道九字在中国是一个大数,最大的数就是九了,为什么不叫三变两变而叫九变呢,九是一个概念,在这里是一个形容词,实际上就是变化是无穷的意思,所以说叫《九变篇》。他在论述这个变的时候说: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之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哉?他说再变,万变不离其宗。我们中国的文化非常讲究阴阳,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你再变也跑不了奇和正。刚才我们讲势的时候就留出来一个放在这里了,放到变这里了。这个变讲的就是奇和正,都是奇和正这两者演化的。正就是一般的规律,奇就是特殊的规律。奇和正既是军事术语,也是书法术语。在军事上讲什么是正什么是奇呢?你公开宣战,这个就是正,你突然袭击,这个就是奇;正面攻击是正,迂回攻击就是奇。奇和正的关系实际上就是阴和阳的关系,兵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取胜;书法不讲奇正就不可能创造优秀的书法作品。我刚才提到了一个《李卫公问对》,唐太宗对于《孙子兵法》的奇正有着出人意料的理解。他说以奇为正者,敌意其奇,则吾以正击之,以正为奇者,敌意其正,则吾以奇击之。他把这个奇正发挥得更为淋漓尽致。他说奇正还可以互变,你认为这个是奇的,可以把它变成正的;你认为是正的可以变成奇的;他的实质也是阴阳两者的变化,说明了变化的无穷。我们学书法的人都知道,唐代有一个大书法家叫孙过庭,他有一本非常著名的论著叫作《书谱》,学书法的人必读的一本书,他在这本书当中说:初学分布,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他讲的就是奇和正的关系。他意思是说初学写字的时候一定要写正它,既知道平正了,就要追险绝。这个险绝讲的就是奇,一种变化,你既然把字能够写正的基础上,一定要再追求把它写成险绝,要有变化,既知险绝,要复归平正。你看,又回来了。你写的有变化了,又要回归到平正上来。实际上就是讲的辩证法。现在我们往往有些人写字还没有写正就开始写歪了,这个不行,初学写一定要把它写正了。我们学书法讲三部曲,哪三部曲?由门外到门内,入门的时候要正,入门之后还要再出门,形成自己的东西,这个就是形成了奇,当然没进去的和进去又出来的,虽然都是门外的奇,但是是不同的层次,截然不同的。我们看到现在学书法的年轻的人,还没有入门就追求个人的风格,实际上没有进去就张扬自己,他这种奇就是一种没有根据的奇,是站不住脚的,经不起历史的考验。
第五、书法和兵法最高境界都是和。
和就是和谐的和。我们中华民族从历史上是崇尚和的一个民族,尽管战争一度在我们这个国家是占据主题的,但是始终是为了和,和是中华民族的根。我们都知道奥运会期间张艺谋导演的开幕式上是把这个和字作为一个主题来演绎的,他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中央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他讲的这个全和破的关系,破实际上就是打,全就是保全。他说这个用兵之法以保全这个国家才是最高的,你破坏这个国家,那就是处于下风了。一支部队,你把这支部队能够保存下来为上,你把这个部队打破了那是为下。依此类推,他就讲了全和破的关系。他还讲,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战争的最高境界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我们这个民族虽然仗这么多,但是这些人都是富有哲理的,都是智者。他们把战视为不战,他们很多论述都是论述这方面的,我就不多讲了。书法的最高境界也是和。刚才我们讲的《书谱》,孙过庭的在论述这个和的时候有一段精采的论述,他是这么讲的,他说:至若数画并施,如果有数画一块来写的时候,其形各异,你一定要有不同的形状,比如写一个三,三划,不能平写,不能写成一样,长短一样大小一样,角度一样用笔一样,这个字就没有办法看了,必须要有变化,就是这个意思。众点齐列为体互乖,几个点并列的时候,他们之间都不相同,刚才我讲了三点,三点是三种样式,不能一样。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成终篇之准,一点点下去,这个一字的规矩就出来了。这一个字写出来,中篇的规矩就出来了,大势已经定了。他最后讲的一句话更精彩:违而不犯,和而不同。违就是违背的违,犯是侵犯的犯。变化,但是他们之间不能够相侵犯,不能相互冲突,叫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和在一起但是要有不同的形状,不能一样,这是他讲的书法的最高境界。违的意思就是要变化,要参差错落具有创意,实际上就是统一中的对立;和就是整齐和谐,协调一致井然有序,实际上就是多样当中的统一。实际上我们的古代人论述书法的时候论述这个和,与西方现在美学家认识一致,比如西方有一个哲学家,他讲美的时候讲这么一句话:没有组织的变化,没有设计的变化,就是混乱就是丑陋。实际上也是讲变化当中的统一,统一当中又有变化,就是这么一个关系,中西这些对美的认识上是一致的。具体书法的写法上,简单说一说,因为今天不是讲具体的技法课,我只能是简单地点到为止。具体写一幅作品的时候,怎么做到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呢?我把它比作制造矛盾和解决矛盾一个过程。一定要制造矛盾,你不制造矛盾,这个书法就写出来不生动。怎么制造矛盾?比如讲写的第一笔是润的,第二笔就要有糙的枯的;第一笔粗了,你下面一笔要考虑用细的;第一个字结字结密了,下一步就要考虑用疏的变化;这个字写大了,你要考虑下一个要写小的;这个字我写的堂堂正正的,你下一个要注意它的侧的变化;你这个用笔快了,你下一步就要考虑用笔慢一点。这个就是制造矛盾,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呼呼啦啦一口气写完了,这样写出来的字,是不会成为艺术作品的。所以要善于制造矛盾,书法才有美感。在优秀书法作品里面,矛盾比比皆是,几乎都是矛盾。刚才我讲了字的大小、正侧、用墨的干湿浓淡、用笔的速度快慢,这不都是矛盾吗?这些矛盾,你一定要脑子非常清醒。必须要制造出来,你用一个惯性去写,这个书法就写不好了。但是制造矛盾还不能把字写好,最终还要解决矛盾。解决矛盾最高标准,就是刚才讲的和。一定要在整篇里面,看得很和谐,比如说这个直划和曲划是一对矛盾,什么时候写直划,什么时候写曲划,什么时候写粗什么时候写细,这里面它有学问了。这个技巧是很高的,你要把它变成既有变化,又很和谐,你非得有驾驭笔的功夫不行。对这个毛笔,掌握得非常熟练,并且脑子里面艺术的感觉非常好,解决矛盾制造矛盾的思想要打得很牢,这种情况下才有可能把书法写好。所以说变化统一是书法的最高境界,就是和。
最后,讲一下了解书法与兵法的关系应得到得启示。
一是可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的书法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在历史当中文人雅士和书法结下了不解之缘。你说哪一个人、哪一个文人不喜欢书法?哪一个大家庭的人不练练书法?或者不挂上几幅名家字画,都把它作为家庭文化的一种象征。一个朋友送我一份书法,这个书法是一个复制本,非常好,是明代的一个状元卷,在座同志可能也有的。这个状元是山东的青州人,叫赵秉忠,考卷上有几千字,用小楷写的。文章内容是论述治国方略的,当然是八股文,论述怎么来治国,两个小时之内能写出那么多字的小楷,一个错字都没有,文章又那么精辟,你说这个人,过去古代的人能力多少强!在古代,书法修养地位在大家庭里面不用说,就是一般的家庭,琴棋书画也是必修的。尤其对于女士,过去叫女红,女红讲什么呢?就是琴棋书画。一个女子如果要得到人的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不懂琴棋书画是不可以的。在古代我们修身养性就是靠这些。西方人对中国的书法也有认识。大家刚才看了一段录像片,马未都先生,就是今年有一个万宝龙集团,给他颁奖,请我去现场演绎了一段中国书法,当时万宝龙集团的老总走到我身边,他说张先生,我尽管不懂身边汉字,但是我确实感觉它非常美!就用一支毛笔,黑白颜色这么单调,只有一种线条,他能感觉出美来。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我看过一本书,我不记得叫什么名字了,记得好象是陈振濂先生写的,大家都知道是我们这边很有名的西泠印社副社长,他的书法理论是很了得的,曾经刮过陈振濂旋风。他做了一个统计,他说在日本每13个人里面就有一个懂书法的,懂书法的会欣赏书法的,他说中国人里面1000个人都没有1个。这么大的比例,你想想,书法产生在我们中国,我们中国和日本的比例差别这么大,那是光荣的吗?肯定不是光荣的,无论如何不能是光荣的。什么原因呢?就是教育的问题。我小的时候描过红,那个时候在文革以前,我们那个时候写毛笔字,在座的很多老同志了,那个时候真的要上学肯定都是写毛笔字的,现在没了,甚至连钢笔也不会用了。这个东西丢失了。到商店买东西的时候,你注意观察一下小姐开发票执笔的姿势,比如这个是毛笔,几乎都是这么拿,费劲得很啊!看着都难受,力不顺气不顺,怎么能够写好字啊!不懂啊,老师不教了,这是缺乏教育造成的。去年好象有很多的两会代表提出来要恢复中国的书法,从小学开始就要教育,我觉得是非常好的,早晚会实现。如果别的国家都把这个问题教育这么普及了,诞生在我们国家的书法却给弄丢了,那人家申请专利也是有道理的,你自己把它丢了还不让别人用了?我还看过一本书,介绍的是日本的一个书法家叫手岛右卿,这么一个人实际上是他把中国的书法带到了西方,他写了两个字叫崩坏,这两个字是反映二战时日本遭受原子弹袭击后的惨景的,是用意象性写的少数字书法,他也是少数字派的开山鼻祖了。手岛右卿拿到了西方巴黎进行展出,世界美术大展的时候展出,西方人认为是画,看了以后,觉得心里有一种撕裂的破坏性的感觉。他对手岛右卿说,你的画我看懂啦。手岛右卿说这不是画,是书法,书法是文字,文字什么意思?崩坏。啊!这么伟大!文字内容也是这样字形也是这样,西方人认为日本人的书法不得了,人家认为这是日本书法,实际上是我们中国的书法,但是人家日本把它带出去的。我在这里讲书法,我今天没有讲技法方面的东西,我强调书法的教育。书法作为一种全民修身养性的一门文化教育,不仅仅把字写好,而且要把学问做好,更要把人做好,明天我还要讲书法的精神,专门讲这个问题,今天就不多说了。
二是可以增强国防意识。古人有一句话说得很好,知危者不危,忘危者必危,我们现在生活在一个什么时代呢?生活在一个歌舞升平的时代,我们赶上这个时代是非常好的,我感觉非常荣幸,尽管小的时候经历过3年自然灾害,我们说50年代人出生最亏,出生的时候长身体的时候是3年自然灾害,上学的时候赶上文化大革命,但是我们后来好了,赶上改革开放。现在我们国家在世界上也可以做到扬眉吐气了。我们赶上这个时代,非常骄傲,应该为之骄傲。但是也有一点,不能忘记国防,不能忘记安危,我们学习兵法实际上也是一种国防教育。有人认为,现在是太平盛世,又不打仗,养了这么多军队干嘛。从表面上看也是有一定道理的,不打仗养这么多兵干嘛。军队消费很高的,一枚导弹多少钱?盖一栋楼!但是怎么安全?是因为打仗才有了安全吗?不是!正是因为有了它的存在才不打仗的,所以这个道理我觉得不大难理解, 如果我们国家如果没有解放军,我们现在改革开放歌舞升平,可能吗?所以这一点上,我觉得也不必我更多地去说,相信大家都明白。
三是可以帮助提高个人修养。我觉得书法艺术应该是作为我们中国人,至少是有文化的人一门必修的知识。我不是说大家都成为书法家,因为这个也不可能。人人成为书法家是不可能的,但是人人能够欣赏书法、懂得书法、了解书法的文化,通过了解书法修身养性,我说这个应该是可以的。应当把书法作为一门很普及的教育门类。为什么日本懂书法的人多?因为日本就把书法作为他们国民必修的一门修养来教育的,他不仅把它当作一门艺术,而是作为修养的教育的必修的课程。大家知道张裕钊,是清代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他创了一种风格很特殊的魏碑书体。在河北那里写张裕钊的人很多,为什么呢?因为在河北省南宫有张裕钊书写的一块碑,叫《南宫县学记》,这个碑是他代表作之一。我的老师过去也写张裕钊,因此我就跟他学写张裕钊。但是我通过学过一段以后,现在就把它摒弃了,当然它对我书法的成长过程当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张裕钊去世的时候他身边的弟子是日本人,中国他没有弟子,这个日本人就把张裕钊流派带到日本,所以张裕钊在日本的影响很大,日本有很多的张裕钊的崇拜者,也学张裕钊。记得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时候,中日两国之间互相搞了几次张裕钊书法流派展,中国的张裕钊和日本的张裕钊流派进行交流,是在国家博物馆,那个时候不叫国家博物馆,叫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日本来了一个庞大的代表团,我们中国也有一个庞大的代表团,当时在那里搞展览的时候,我一去突然发现一个奇观:日本的书法家几乎清一色是女生,80%以上都是女的。我就问她们,你们都是女书法家,日本怎么会有多女书法家?她们说,在日本的女人,是把学习书法当成女红来修炼的,在高知家庭所有的女士都会写书法。当然日本有很多女的不上班,男人养着她,在家干嘛,就练书法。它跟我们流派不太一样,欣赏的角度不太一样,但是这么多爱好者不得了!那个教育程度和我们相比是相差很远了。书法对个人个性的修炼修养,通过学习书法,可以学习很多中国文化,明天我会专程讲这个,今天不多说。对个人品德的修养,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举一个例子,现在书法界里面有一种理论,什么理论呢?艺术和人分开,怎么分开呢?书法艺术就是书法艺术,不要和人连在一起,不要因人废字。认为过去有很多偏见,字写的非常好,就是因人而分了。比如秦桧,秦桧的字写得很好,为什么你把秦桧给捏掉了?要翻案!这种理论看似有理,实际上放在我们博大精深的文化里面来看,它是必然的!为什么必然?我说书法不仅练习你的技能,还可以使你增长学问,学问多了还不全面,还得教会你怎么做人,这正是国粹的伟大之处,必须和人连在一起。我们现在有一个习惯,你如果拿着一张字画找人看,别人第一句话就会问你:谁的?首先他是问这个,首先问的这个人,和人必然连在一起的,想分开都分不开。为什么秦桧的字不能流传呢?因为他是一个奸臣,谁能够堂而皇之地把秦桧的字挂到自己家中堂上去?这个道理不是一样吗?挂在那里,这个人会相信这个家伙喜欢秦桧!宋四家苏黄米蔡,苏东坡、黄山谷、米芾、蔡襄,原来不是蔡襄是蔡京,当年宋代的时候指蔡京,因为蔡京是一个奸臣,后来他一下台以后人们自然就换成蔡襄了。中国的文化对人的品格的修养,中国的书法是起到至关重要作用的。还有对人的身体的修养,就像练气功一样,写书法的时候要平心静气,意在笔先,平心静气,这种平心静气,对人的身体调节健康是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的,所以,自古以来,书法家长寿者居多。
四是可以防止书法创作中的无病呻吟。现代书法界有一种萎靡、柔弱、消沉之气,无病呻吟,扭扭捏捏,故作姿态,没有一点阳刚之气、庙堂之风,形成千人一面的所谓集体风格,顺我者昌,逆我这亡,这不利于中国优良书法艺术的弘扬。我们应当弘扬书法艺术刚柔相济、奇正相生的可贵品格。我以为,创作一幅书法作品只是一个瞬间,指挥一场战斗也是一个瞬间,永恒的是那种深邃的哲思,是游刃有余的书艺与兵艺。墨池之深,荡荡乎如江海;书法之奇,危危乎如用兵。军人研习书法,挥毫泼墨,不仅有助于对兵法的理解,而且通过书法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强爱国意识和民族自豪感。因此,军人不仅要学会“舞刀弄枪”,还应学会“挥毫泼墨”,能文能武,尽显当代知识军人的风采。
书法与兵法殊途同归。
书法与兵法,将伴随我终生。
今天我就讲这么多,最后我把我的人生经历写了一首小诗来结束今天的讲座:
束发之年即从容,
书法兵法两相迎,
道殊同归非易事,
惟将华魂铸胸中。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