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09 08 02 1400
地点:上海图书馆
授课人:张济海
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朋友:
我从报纸看到,说这几天的大雨,是上海70年来最大的雨。今天,从11点到现在还在下。我原想,今天听讲座的人可能不能来啦。我现在看到,今天到场听众依然那么多!更令人感动的是,台下还有一位年近百岁的阳光老人,听说阳光老人的书法写得很棒,在96岁高龄还冒雨来听我的讲座,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实在令人感动!他代表了上海人虚心好学、尊重知识的进取精神,也是上海人整体素质的体现。所以,我今天不卖点劲讲就对不起大家。讲不好是水平问题,不卖劲是态度问题。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我心中的书法精神高度。所谓书法精神高度,就是我心目当中对书法的一些看法。因为谈自己的看法,可能会涉及当前一些敏感问题,好在我是对事不对人,何况仅是一家之言,肯定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错误,错误的地方请大家提出来批评,我虚心接受。
我讲六个问题:
第一、 “时空一体”的书法本体论
第二、 “德识技三位一体”的书法人文思想
第三、 “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书法发展观
第四、 “以义赋形”的书法创作方法
第五、 “雅俗共赏”的书法评判标准
第六、 “义利并举、以义为主”的书法家社会责任感
首先讲第一点:“时空一体”的书法本体论
我们都知道书法是以线条为表现手段的一门艺术,看起它来非常简单,既没有皴擦染勾的造型手段,也没有五彩缤纷的色彩,仅有就是书写的线条与墨色,但它却能够成为中国的国粹,深受国人喜爱。那么,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
对书法艺术本体的认识有很多不同的观点,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全统一的认识。艺术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种类,比如从我们的观感上,可以有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视听艺术。视觉艺术是指我们的眼睛能够看到的艺术,比如绘画雕塑等;听觉艺术是指我们的耳朵能够听到的艺术,比如音乐;有的既可以看又可以听,比如戏剧等,属于视听结合的综合艺术。从空间和时间上分,又分空间艺术、时间艺术和时空结合的综合艺术,比如音乐就属于时间艺术,绘画雕塑这都属于空间艺术,戏剧舞蹈等属于时空结合的时空艺术。我们还可以从很多角度区分出不同的种类,比如造型艺术、表演艺术、行为艺术等等。我认为,如果从哲学的观点上讲就是时空艺术。有的可以从时间上分,有的可以从空间上分。音乐可以把它看成是时间艺术;绘画可以把它看成是空间艺术;戏剧舞蹈可以把它看作是时空艺术。书法呢?它是一门非常特殊的艺术。既有空间的造型因素,又有一维性的时间因素。我们知道,时间的本质属性是一维性,也就是说只能向一个方向流动。我认为书法这门艺术是两者的结合,既是空间艺术又是时间艺术,属于空间和时间相结合的一门艺术。我们比较一下可以发现它和绘画的不同。比如说绘画我们可以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画上一笔,我可以远离开看一眼,考虑合适不合适,再上去画第二笔。书法创作的时候是不可以的,书法创作只要这个笔一落纸,就不允许你有任何思考,就要一口气写完。对于欣赏者来说,也是按照书写的顺序来欣赏,而不是逆行去看。因此说,书法里面具有很明显的一维性时间因素。所以说,书法艺术非常特殊,看似非常简单,实际上是非常复杂。我把它比喻为无声的音乐,不动的舞蹈。看似简单,实则复杂,最简单的也是最复杂的。有的同志说,一幅书法作品几分钟就完成了,实际上岂不知这几分钟的背后,需要几十年的功夫。
书法和绘画相比,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比如我们讲书画同源,最早文字和图画是结合在一起的。书法最早是象形,把人们看到的形象用简单的图画画下来,用以记事,就形成了文字。文字到后来和绘画就有逐渐分野了,各自功能就不一样了。绘画走的是象形,书法走的是抽象。所以说两者是有很大的区别的,既有相同的地方,还有不同之处。在学习书法和绘画的比较上来看,如果说能够见效快,绘画比书法见效要快。比如我们几个人同样的基础,如果学绘画,两三年至少就可以拿出来看,挂在墙上让人欣赏看。至于达到什么程度,这个就因人而异了,至少可以拿出来看。我想,学习书法两三年是很难过关的,是挂不到墙上的!这就是它和绘画的不同点之一。当然绘画也是一样,要达到很高的境界,都是要下很大功夫的,我这里并不是贬低绘画,而是它有不同的要求。
下面讲第二点:“德识技三位一体”的书法人文思想。
书法是利用中国特有的书写工具,按照特定的书写方法书写汉字,来表达人们情感的一门艺术。这里面有四个要素:工具、汉字、方法和情感。这样一个概念,还是比较准确的,既讲了工具,又讲了汉字,又讲了规范,还要表达情感。如果按这四个要素,去分析一下现代某些所谓“书法”,就不难发现所存在的问题:一是少了“法”。不舍的下大功夫,走捷径,糊涂乱抹,名曰“个人风格”;另一种少了“情”。功夫下了不少,写的是别人,看不出自己的东西。这两种都不是“家”。第一种叫“野”,“野狐禅”,没有庙的和尚;第二种叫“奴”,别人的“奴隶”。以上是从概念上讲的,仅仅是书法的一个方面,还不全面。如果把书法作为国粹,还有更深的层次上意义,既有书法本体的意义,还有书法存在的环境即人文意义。我把它梳理一下,概括出“德”“识”“技”三个字,称之为书法的三个基本支撑点。所谓支撑点,是不能或缺的,缺少一个,就会倒塌下来。
先说这个“德”字。所谓“德”,实际上是讲做人,也就是指人的品德。可能有人会问,你讲书法,怎么讲起人来啦。我说,不但讲人,而且要先讲人。为什么先讲人呢?人是本,现在我们不是讲以人为本吗?做任何事情首先看的是这个人,如果这个人做的堂堂正正,大家都很敬重他,那么,他做事情就很容易成功;相反,如果这个人的品德不好,谁见了谁讨厌,那么他就不会有很多的朋友,做事情的时候就很难,别人不愿意与他合作嘛。孟子不是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吗”?即使事做好了,人做不好,也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即是认可他的成就,如果不认可这个人,他的作品成就也可能会忽视。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昨天我们不是讲了一个例子吗?秦桧的字写的很好,为什么不能得到流传呢?从艺术的角度讲秦桧的字很好,但不能得到广泛的传播,这就是德的作用,他是一个奸臣,陷害忠良,受众人吐弃,谁都不会把他的字堂而皇之的挂在自己家里去。所以说,“德”是立人之本,处世之基,异常重要,我在这里就不多说了。因为昨天已经谈到这个问题。
其次是识,知识的识。识是人们在改造社会认识社会当中的学问的总和。作为一个书法家,首先他应该是一个学者,要读很多方面的书,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肚子里缺少“墨水”,写一幅书法,不要说写自己的作品,写别人的作品也会写错,即是写不错,也会闹出笑话来,这样他就不会成为一个真正的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给我们讲课的时候,举过这么一个例子。他说:这个知识不够的人,到现场创作的时候或者给人写东西的时候,会出很多笑话。比如一个酒店老板求字:“先生您字写得很好,给我们创作一幅作品”。好吧,写什么内容呢?就写了这么一首诗: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这首诗写错了吗?没有错。但是,挂在饭店里面合适吗?这首诗的意思是,送别这个人,他要上战场,可能要死在这个战场上的,挂在这个地方显然不合适。两口子要结婚,送一幅作品,写了一幅“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样表达爱情,你不是咒人家两地分居吗?这说明知识不够。知识是一个书法家和一个写字匠的分水岭。匠人技法很好,但知识少,就是个“匠”;知识渊博,他的技法又很好,那么他就是一个“家”。知识达到一定的高度,写出来的字,品位是不一样的。如果是懂行的,一眼就可以看出来。今天下这么大的雨能来这里,肯定有很多同行和专家,我跟大家做一个探讨。我们不但可以从书法作品里看出一个人的性格,还可以看出作者的知识水平,可以看出这个人知识到什么程度、多高。如果这个人知识不足,那么,他写出来的字一定是很匠气的。如果这个人的知识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的知识很渊博,他的眼界很宽,他写出来的字是非常有韵味的。这就像一个人,修养达到一定的程度,就有气质;一个人尽管五官身材长的都很好,缺乏修养,就没有气质,就不怎么好看。
第三个字是“技”,技术的技,技能的技。技是书法的基础。我们在学习书法的时候,常会讲到技法。比如说执笔法、运笔法、结字法、章法等,这些都是技,技法。书法书法,首先得会写啊!只会讲不会写,那怎么会成为书法家啊!就是书法理论家了。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艺术,必须要求会做,得会运笔、会用墨、还得会用纸。字的结构、章法,笔画的质量都是靠技能表现的。如果技能达不到,你知识再宽,人做得再好,字照样也写不好。现在不是有一种理论,叫书法家的学者化,我觉得提得很好。但是,学者化也不能偏离了技,光讲学者化不行。有的人知识很多,学问很高,字写得并不好,难道所有的学者,都可以成为书法家吗?也不是。对书法家来说,实践是非常重要的。技是需要长期的实践磨炼出来的,一个艺术家、一个戏曲演员的基本功,是需要长期不懈地要坚持练习才行,叫做“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书法家也是要天天动笔的。有一个书法大家,我记不得是谁了,他说:我是一天创作一天临帖。可见,一个书法家,是要天天进行练笔的,技能才能过得硬。
德识技三者的关系,我概括了一下,叫做“无技不能为艺”;“无识则渺知良莠”;“无德则心蒙尘垢”。“无技不能为艺”,是说无技就没有基础,就不会用笔写字,就不能从艺了。“无识则渺知良莠”,是说不知道好坏,知识不够,眼界不宽,甚至把不好的字当成好的了,作品就上不了层次。“无德则心蒙尘垢”,是说人做不好,就难以得到大家认可,就不能得到广泛久远的流传。这三者,如果说用形象地话讲,如果这个人技法不过关,胡涂乱抹,我给他起了一个名字叫“野狐禅”,就是没有家的没有庙的这种野路的和尚;第二个,如果你知识不够,那就是一个“书匠”;如果你虽然知识很多,技法尽管很好,但做人做不好,那么成为什么呢?我这个没有很好的名字,但是有一条,我可以肯定地说,就不会成为一个“大家”。
下面讲第三点: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书法发展观。
我们都知道,继承和创新是书法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永恒主题,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都在讨论和争论这个问题。我的理解,继承和创新是一个问题,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你想,没有很好的去继承谈何创新?创新的概念是相对于继承而来的,如果没有继承,是新东西,那就是创造发明,不能叫创新。创造发明这个东西,不能说它不是一门艺术,但是不能称为书法艺术,因为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为什么这么讲?书法诞生,从甲骨文算起也有3000多年的历史。3000多年的历史文化积淀,靠一代一代书法精英累积起了这么一座高山,如果不愿爬上这个高山,想另立一座高山,你想,人生才几十年时间,怎么能够和它相比?不爬上这座高山而想超越这个高山可能吗?不可能的。所以必须要进行继承,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现在的书界,有很多现象我认为是不可取的。比如讲,有人提出来不要临帖,说临帖就把人束缚死了。怎么办呢?你想怎么写就怎么写,这才是艺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那还会有书法吗?还会有书法家吗?谁写的字都是书法,谁都可以成为书法家,书法还有什么价值?书法家还能受到人们的尊重吗?所以我对这些东西是不认可的,也劝大家不要受其误导。临帖是学习书法的基本方法,所谓基本方法,就是不可少的,是必须的,并且还得临到位。有些人临帖临不像,就说是意临,临的大意。我对这个东西不太赞赏。什么叫意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没有皮了哪有毛?连一个形都没有临像,还谈什么意临?意临这个概念有没有?我认为是有的,意临是什么呢?意临是在实临的基础上出帖的过程。学习书法,首先要入帖,入门嘛!入帖达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再出帖,出帖的过程是放弃帖,增加自己的意念,实际上是创作的初级阶段,而不是说你还没有临像的时候,就意临了,怎么可能成呢?还有一种观点,是什么呢?写的这个字很丑很丑的,说也是传统,来自民间书法。我不知道,我们这里有没有研究民间书法的。什么是民间书法?我们完全可以用现代人的民间书法反照古代人的民间书法。王羲之不是在《兰亭序》里讲过么:“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古代人写的没有登大雅之堂的那些文字,与当今不太会写字得人写的“美容美发厅”又有多少区别呢?我不否认,民间会存在一些没有被发现的好书法作品和有成就的书法家,也不反对发掘好的民间书法。但是,我觉得我们学习书法,正道还是应该多弘扬那些被历代公认的、大家、名家的这些作品,因为这是主流。研究民间书法,把那些不怎么成熟的书法作品,作为一种调味品,我觉得是可以的,但不能作为主流,作为主流就偏离大方向了。在继承与创新的问题上,我的观点:第一,必须要继承,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第二,一定继承优良的、大家公认的好东西;第三,张扬个人风格,必须是在继承好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第四,当前的主要矛盾是继承不够。现在很多人强调张扬个人风格、张扬个性,这个个性是想张扬就能张扬出来的吗?张扬出来还要大家认可是不是?书法的风格一定是在长期的修炼、继承的基础上自然形成的,有一两分创新就不得了啦!还想全部创新,完全不同古人,可能吗?如果能全部继承下来,即是没有创新,也比糊涂乱抹的好,至少还把我们传统的东西继承下来了。为什么说当前继承是主要矛盾呢?你想,古代人从识字就是用毛笔写字,现在人甚至连钢笔都不会使用得情况下,那个是主要矛盾不是很清楚的吗?
下面讲第四点:“以意赋形”的创作方法
距今一千五百年前南朝梁国刘勰,在所著《文心雕龙》中曾说:“物色之动,心亦摇焉”。完美的书法应当体现出“象”“理” “情” “意”四个要素。“象”即外在形象,比如字体、书体和风格;“理”即书法的“法度”,不能离开书法的基本要求而胡涂乱沫;“情”即书法家的情感;“意”即作品所体现出的意境。原来我提出是八个字,叫做“因意生情,由情赋形”。也就是说,书法家进行创作的时候要根据所书写内容表达的意境来调整你的创作情感,然后根据创作情感来赋予它不同的形体。我讲的这个形体是多意的,既包括字体也包括书体,还包括风格。现在我把它简洁一下,叫做“以意赋形”,即根据意思来赋形。我们中国的汉字和西方的表音的字母是不同的。西方一个字母没有任何意义,我们中国的汉字,每一个字都有特定的含义,何况一首诗、一句话呢。我觉得书法的风格应当与书写的内容意境相协调,而不是向文字记录一样,不管写什么内容都用一种字体和风格,与其内容相脱离。我举一个例子:如果创作一幅《三国演义》的开篇词:“滚滚长江东逝水……”,你想一想,这首词义是什么样的感觉呢?是豪迈、悲壮、波澜壮阔、大气磅礴的感觉。如果创作这幅作品,用一个非常秀美的小楷或行书去书写,能说是书法创作吗?它跟文字记录有什么区别?反过来讲,如果创作一幅《春江花月夜》,还要写的大气磅礴吗?那和张若虚在诗中描述的春江月夜委婉平静、清丽淡雅、归舟远去、万籁皆寂的迷人意境一致吗?书法和写字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书法是创作,写字是惯性;书法是激情,写字是平静;书法是艺术,写字是记录。所以书法创作时,首先应把要写的内容搞懂,在搞懂的基础上赋予它不同的形,这才叫创作,创作出来的作品才是艺术品。现在也有观点说,我写的书法作品和内容没有关系,比如我写一个隶书,我就是看中隶书的艺术成就,我看你内容干嘛?我认为有失偏颇。我们可以看看历史上的大家,都是以意赋形得典范。从书圣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我们可以感觉到,晋代的文人雅士相聚在兰亭那里饮酒赋诗,阳春三月,看着美好的风景,感叹人生的短暂,发出了一些感慨。王羲之这篇文章的内容和书法风格完全融为一体,做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全统一。尽管里面写错字不少,涂改了很多,但确实是很自然,据说,王羲之回去以后又写了许多遍,但是,写不出这种感觉了。再看看誉为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稿》。当颜真卿看到自己的侄子血淋淋的头颅,对侄儿的深切怀念、对安禄山的切齿痛恨、满腔悲愤之情一泻千里喷向笔端,一篇满纸云烟、一片狼藉的祭文就这样诞生了。这不是因意赋形吗?再看一下岳飞的《满江红》,爱国将士精忠报国的情感,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所以,古代书法大家的代表作就是因意赋形的典范。我们一提《兰亭序》,就会想到王羲之;一提祭侄稿,就会想到颜真卿;一提满江红,就会想到岳飞,这是因为他们创作出了自己的代表作品,他们的名字与代表作品是联在一起的。现在很多人反而不强调内容了,所以,也就不会产生代表作品。因此,我提出“以意赋形”这几个字,就是想唤起大家树立这么一种理念,就是要进行创作,不要把书法变成写字。其实,“以意赋形”并不是我的发明,古人就是这么做的,我只不过总结了一下古人的这种创作的规律,提出来这几个字而已。近来,中国书协提出来了“代表作”这么一个概念,我觉得提的非常好。一个书法家,名气很大,一辈子写了很多作品,却拿不出自己的代表作,我觉得是很悲哀的,是不是?中国书协每4年要举行一次全国书法大展,是最高规格的展览,入了展是很荣光的事,我们可以分析很多获奖的作品,达到“以意赋形”要求的又有多少呢?
下面讲第五点,“雅俗共赏”的评判标准。
书法的评判标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相悖的观点非常多,认识是不一致的。我谈谈我的想法。
首先,我觉得艺术是需要繁荣的,繁荣是需要多样化的,就像人吃菜一样,只吃一种菜营养就不良,吃时间长了也乏味,需要进行调节。毛主席不是讲百花齐放吗?百花齐放就是大家都有份,要丰富多彩,艺术不能单一,单一了,艺术生命也就没有了,就没有什么意思了。我赞成多元化,萝卜白菜各有所爱。有的人喜欢阳刚之气的,有的人喜欢阴柔之美的;有些人喜欢堂堂正正的,有些人喜欢歪歪斜斜的,这个很正常,不能强求统一。尤其在当代的社会,当代社会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社会,不同的流派、不同的风格,既然它能够生存在这个世上,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它为什么能够存在呢?肯定有它存在的基础。但是,在更高的层次上,我觉得也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不然,什么人都成为书法家,书法不就成了一个烂杂烩了吗?应当立一个什么标准呢?这个标准我认为叫“雅俗共赏“。雅俗共赏,古人早就有很多这方面的论述。有的人说书法艺术是雅的,你讲俗什么意思?我讲的俗不是庸俗而是通俗,既很高雅又很通俗,雅俗共赏。看看我们古人的大家的作品,哪一个不是雅俗共赏的?王羲之的不是雅俗共赏的吗?是不是?行内认可,行外也认可,这是雅俗共赏。现在书法界有两种倾向,一种倾向是写的很通俗,但是不雅;另一种是写的看似很雅,但是不通俗,多数人看不懂。我觉得这两个都有偏颇,应该做到统一。也可能有人可能会说:“我搞的是阳春白雪,怎么能和下里巴人相提并论?雅俗共赏这个标准太低了。”到底是降低了还是提高了?我认为是提高了。为什么?做到雅俗共赏是非常不容易的事情,就像很多科学家一样,成就很高,但是他写不了科普,他不能用通俗的语言让老百姓看;有一些科学家就能写科普,能够写出科普的肯定是大科学家。写不了雅俗共赏作品的书法家,可能是一个书法家;能写出雅俗共赏书法作品的书法家,肯定是一个书法大家!我敢这么断定。你看古代王羲之、颜真卿,现代的启功、欧阳中石等大家,哪一个不是雅俗共赏的典范呢?为什么写不出雅俗共赏作品的人难以成为大家呢?因为他失去了大多数人的欣赏。书法写出来是干什么呢?就是要给人看的,如果你是自己孤芳自赏的,怎么都无所谓,放在自己书房里,不拿出来,我自己欣赏,这个无所谓。你既然要拿出来给大众看,就应该让大家看懂,书法家有这个责任。这样对书法家要求,是高了还是低了?我认为是高了。书法家又多了一套本事,什么本事呢?这个就和我刚才提到的“以意赋形”。“以意赋形”是不那么容易的事情,要求书法家掌握多套本领。如果一个书法家只会一种字体、一种风格进行创作,那么,他的创作语言就是苍白的,就难以做到“以意赋形”。这就像一个记者或者一个作家一样,掌握的词汇越多,表达力越强,写出的文章也就越生动。同理,一个书法家掌握的风格越多,创作能力就越强。就是上个月,李长春同志参观邵秉仁先生的一个书法展,有一段话我记得非常清楚。他说:不要低看老百姓的艺术欣赏水平,书法主流还是要适应老百姓,书法家不能圈在小圈子里面孤芳自赏。我认为讲得非常好!体现了我们党一贯倡导的文艺指导思想。我们知道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专门是针对文艺工作的。他说,我们的文艺是为谁的呢?是为人民大众的,是为工农兵的。这个方向跑了,就像我们的军队是为人民的,脱离了人民了,这个军队不就死定了吗?这个书法,脱离了老百姓了,脱离了大多数人了,我看这个书法也死定了。
最后一个问题,“义利并举,以义为主”的社会责任感。
这是一个新问题,在书法界在艺术界,我觉得这是一个敏感问题,好象大家都不愿意谈。既然我们谈精神高度,必然要涉及到这个问题。
过去的文化人认为自己很高雅、很高洁,是不讲钱的,一讲钱就会感到羞耻,是看不上孔方先生的,和钱谈在一起,人格就没了。杜甫不是很好的例子吗?杜甫的儿子都能够饿死,那么大的文学家、诗人,不讲钱。但是当今这个社会,已经走上了经济时代信息时代,走向市场。书法作品作为一种商品走向市场是必然的,你不想走也不行,它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到一定程度必然这样走。书法家也好,画家也好,创作出来的作品是一件艺术品,一旦到了市场就变成了商品,既然是商品,就和钱联系在一起了。我们知道郑板桥,郑板桥多么高雅,当了几个地方的县令,后来以卖画为生。他最早任县令是在山东范县,我家就是过去的郑板桥当县官的那个县,离那里5华里,范县的老城。现在范县划归河南了,但那个县城还属于山东。在那个地方现在还流传着郑板桥很多爱民的故事,很多老人一说起来,都可以滔滔不绝地讲出很多故事来,我也看过一些民间收藏的郑板桥作品。郑板桥作为艺术家,在官场上是不行的,他看破了红尘,最终改向从艺。回到扬州以后,就搞艺术创作,画画写字。这个先生就比较聪明,那个时候他就开始走向市场了。他曾经有一段润格,我念一段给大家听听。他很幽默,当时很多人向他求字求画不给钱,郑板桥就写了一段很有趣的润格单贴在门口。他这么写的:“大幅五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大幅多大我现在说不清楚,他还说,“扇子斗方五钱”,(要扇子要斗方五钱)“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你给我送食物交换不好),“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因为你给我的东西我不一定缺,你给我钱我可以买我需要的东西)“送现银则心中喜乐,书画皆佳”。(你要给我现金给我,心情高兴,写出来的字就好;你给我送东西,心情不高兴,写东西也不一定好)“礼物既属纠缠,赊欠尤为赖帐”(你给我送礼物就像纠缠我一样;如果你赊帐等于赖帐)“年老神倦,亦不能陪诸君子作无益语言也”(我年纪大了,也没有更多的时间跟你理论这么多,拿钱来就行)还写了一首诗:画竹多于买竹钱(我画的竹子很贵比买真竹子要贵),纸高六尺价三千(你这个纸要是超过6尺,就是三千)任渠话旧论交接,只当秋风过耳边(好像很看重钱,实际上心里面还是很清静的)。这说明什么意思呢?书法家的润格,走向市场,实际上是社会对他的一种认可。向我求字的人也非常多,如果不要钱,天天写都写不完,累死都写不完,何况书法本身也有代价,一张纸多少钱?很便宜了;一点墨多少钱?这都不算了,你说他一生当中的付出的心血是多少钱啊?我入伍的时候津贴就6块钱,后来当了干部了52块钱,当干部还用点伙食费以外,我给家里没有任何资助的,都是用来买资料、笔墨纸砚。这些钱还不是主要的,我认为投入的功夫和心血是难以用钱来计算的。所以我说走向市场是必然的,不丢人,要钱不丢人。但是我主要讲另一面。现在成了什么呢?没钱不走路了,一心往钱看,一切向钱看,可以说在书法圈里面很多人把钱看得非常重。过去不看钱,现在把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都是有失偏颇的。为什么说义利并举,还要有一个重字呢?你想一想,一切往钱看会带来一种什么后果啊?为什么现在所谓的书法家成千上万了,太多了,人人都是书法家,会拿毛笔就成书法家了,都向这个圈里挤。有人说书法家成了一个烂杂烩了,当官当不好的当书法家去了;经商经不好的也当书法家去了;画画画不好的也当书法家去了。书法这个东西看起来很容易,怎么容易,会写汉字,拿着毛笔练练就会写了,可以唬人嘛。现在不是讲名人书法吗?别的方面有点名气了,但是往后就难发展了,用这个名气,走到书法里面来赚点钱吧,或者在艺术圈吃青春饭的,吃到一定程度,在那个圈子里面有名了,就不在那里吃了,在那里吃没有什么前途了,就做书法去,名家书法。名家书法和书法名家不是一回事,名家书法是因为他有别的名气再来搞书法;书法名家因为就是因为书法好才出的名,两个能是一回事吗?不是一回事。作为一个收藏家,如果收藏艺术的,肯定是收藏书法名家的,不会收藏名家书法的。当然名家书法也有好的,其他方面做得很好,书法也不错。但是,往往不是这样的。书法家很乱,什么闹的呢?就是钱来闹的,大家都想赚钱。你想想,我们那个时候学书法是为了赚钱吗?是赔钱的,也没有想到现在书法能卖钱!就是喜好就是爱好就是付出,才有了今天。现在好了,一下子往钱看了,首先目标确定了,为了钱学书法去了。带着这种目的学习,功德没了,朋友没了,社会责任感没了。怎么办呢?我归结了一句话,“商品市场分文不让;情感市场分文不取”。这个情感市场当然不是那个小情,是大情是大爱,是社会责任感。“商品市场分文不让”,是体现你的价值,如果一味地去让,那价值怎么认可?实际上也是对自己的作品不负责任,对收藏者也是不负责任的。比如一幅作品在拍卖会上拍了几万拍出去了,过了几天,同样的东西几千就卖了,谁还收藏你的东西?我遇到过这种情况,因为我的作品曾在瀚海太平洋拍过,有人感觉这个作品拍得挺好,拍得挺值钱的,找我去了。他说张老师我批发你一部分作品。我说你怎么批发呢?我要100张,哪几个?就是你在翰海拍卖的那一幅。我说多少钱一幅,1千5,我3万拍出去,他1千5。100张,我算算100张也赚钱,100张也蛮赚钱。但是我说我不卖,他说您为什么不卖,我说人家把3万多块钱拍走的,我1千多块钱卖给你,卖这么多,我说人家买的人是什么感觉?他说张老师你这个不对,他说我是商人,我开画廊,我们是有利就赚,薄利多销。你看看,你这100张一出去15万就来了,你才卖了3万块钱,再说你写字很方便的,你写两天不是就写完了吗?我说:好,我今天卖给你100幅,明天我就100块一幅卖出去,你愿意吗?他说这不行,张老师你不能那么干。我说这对了吧,我不能那么干,我那么干对收藏者不负责任。我们搞艺术不是纯为了钱,纯为了钱艺术肯定搞偏的,是要表达我们的情感的。再说我一个月也不少钱了,我也不愁吃不愁喝,我们家里人都赚钱的,我也不缺你那点钱,我干嘛把我的作品这么去糟蹋?我就举这个例子。意思就是一定要处理好这个关系。
上面讲的六个方面就是我的书法观。
最后我想借用黑格尔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今天的讲座。黑格尔说:
一个艺术家的地位越高,他也就愈深刻地表现出心情和灵魂的深度,而这种心情和灵魂的深度,却不是一望而知,而是靠艺术家沉浸在内外世界里,去深入探索才能认识到。
今天就讲到这里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