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绘画

第11届全国美展海南入选作品数创历史纪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9-09-07 19:04:43 | 文章来源: 海南日报

《五月·北川》 (油画) 梁峰

《红色娘子军之歌》 (油画) 李汉波

《黎家印象·守望家园》 (油画) 王锐

近日,从海南省美协传来令人兴奋的消息:在备受瞩目的“第十一届全国美展”中,海南省美协选送的作品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现已获悉入选的有油画6幅,水彩画4幅、版画6幅(国画的结果尚未出来),成为历次参展中入选作品最多的一次。在中国美协60周年庆典、新中国成立60周年大庆来临之际集中显示了海南绘画的实力,实为海南美术界的一大盛事。

在这样影响广泛的“国展”中海南美术获得丰收,同时也引发了美术界同仁对海南绘画艺术的思考。“地域美术”概念已成为本世纪初美术界最为热门的词汇之一,以“地域美术”为学术命题相关的各类画展在我国不少省份此起彼落,理论界也从多视角去推波助澜。那么,海南美术面临着怎样的态势,“地域美术”或者说“地域文化”的探讨将给美术从业者怎样的启发?海南日报记者近日带着问题,请教了海南省知名的美术评论家和画家。

美术群体三大阵营渐成气候

海南省美协副主席、海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王家儒既是我省中青年画家的实力派,同时也是一名严肃的美术评论家。他回顾说,省美协结合省情,针对地域特点,统一认识,提出努力打造具有海南特色的“地域美术”的学术定位,使海南画家在近年来的全国重要大型美展及各项含金量颇高的学术展览中入选率及获奖率不断刷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量到质的转化。这些实质性的进展使得海南拉近了与内地在“文化与空间”上的距离,渐渐进入全国美术界的视野。

“目前,我省以美协、院校、书画院三大阵营为主体的美术群体渐成气候。值得注意的是,各类书画院的纷纷成立,画廊的不断增多,请进来、走出去的画展频繁开展,不少业已退出江湖、商海弄潮的画家纷纷归队,这一切都为我省美术事业的发展与繁荣、再上一个新台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王家儒说。

“地域美术”的精神内涵

在谈到“地域美术”概念对海南美术创作的启迪作用时,对此问题做过深入研究并在实践着的王家儒说,从学术角度来说,“地域美术”的意义与价值是不可质疑的。它从客观上弘扬该地域优秀的文化资源,从更深层面去继承和把握自身的文化精神,使艺术家更多从自身生存的环境去吸取艺术灵感,以鲜明的艺术特色去彰显地域画家在现代社会追寻精神家园的风范,从而使优秀的地域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得以延伸拓展。

然而,他谈到,关键的问题是如何去理解与把握“地域美术”精神,“地域艺术”包涵着地理与文化等多重含义,是指某一区域的艺术家群体长期来在特定的自然环境与文化情境等生存方式条件下所创作的艺术品,它具有鲜明的、较为固定的审美取向与表现手法等艺术特征。像西方艺术史上的佛罗伦萨、威尼斯、尼德兰、佛兰德斯、北欧等画派,我国美术史上的南北宗画派,近现代的徽派、浙派、吴门派、海派、金陵画派、长安画派、岭南画派等画派的称谓,基本上是以该地域的艺术家群体的一种总体的精神指向审美取向与艺术手法特征去划分的,具体体现在题材的取向与笔墨图式的确立等方面的建树。

《赶海人》 (水彩) 符祥康

《黎家女》 (油画) 张继光

海南美术创作的两大倾向

以此次作品入选全国美展的油画家王家儒、梁峰、王锐、丁孟芳、李汉波和张继光为例,他们的成就令人振奋,他们的创作水准基本代表了海南目前油画创作的崭新面貌。王家儒教授谈到,目前海南画家以地域题材创作的作品大致有两类倾向:一类是以自然景物为创作母题,作品无论是题材取向或艺术语言的应用都带有较为典型的地域特色,清逸而温煦、尽得热带情韵之妙,流淌着天然去雕饰的坦荡与洒脱,手法属具象性质的写实或写意的风姿。然而,该类作品除了极个别能进入“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较深层面去掘取外,大多数作品仍处于“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浅层面阶段,更不用说升华到“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的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境地。这种用笔墨造“景”而非造“境”的格局使作品囿于“小家碧玉”式的情调、缺乏纵横捭阖的精神高度。

另一类是以风土人情为创作母题,这类作品大多取材于黎族苗族少数民族生活场景,其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古风犹存的船型屋,独具特色的植被及特定的民族风情,容易给人以另类的感觉,“陌生”所带来的“新鲜感”具有一定的讨好性。这种强烈、具有较强平面装饰风格的手法,自然纯朴中颇有几分现代感,第一时间里的视觉冲击波常会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这类作品不足之处是题材泛化及“精神贫血”,带有一定的“图解”性质,所依靠的仅是下乡采风或“断章取义”式的照片资料,较少从人类学、历史学、文化学、美学、生态学等角度去诠释这些风土人情内在的“精神性”。

对于这次“国展”获得的前所未有的好成绩,作为评论家的王家儒中肯地说,就参展角度而言,海南地域题材作品的入选率及获奖率是卓有成效的,然而,必须警惕认为画“少数民族风情、热带植物、山川景物”就等同于地域美术的错误推论。这种观念上的浅见不但容易使艺术家产生惰性与满足感,以表层简单化的撷取去代替向精神层面深度的勘探,而且容易使个人的审美取向日益变得狭隘、僵化与固执。这无疑是对文化资源和自身文化创造力的浪费与无视。

呼唤“海南地域风格画派”的形成

王锐是我省近年来本土成长的青年油画家。他此次入选的是《黎家印象·守望家园》,这是他近年来创作的黎家印象系列作品之一。画面中黄昏的风景是他表现最多的题材,这或许和他的童年有关。在他的童年记忆中,黄昏总是温馨而又美好的,只有在黄昏的时候,一家人才得以团聚在一起,因此,黄昏是他童年的记忆中最美好的。可见,地域生活的影响在画家心灵中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我国自古就有“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之说。显见地域对艺术家性格与绘画风格的形成起了非常大的作用。法国学者和艺术家丹纳在《艺术哲学》中从画派形成的角度论述了地域对绘画风格的影响。他说:“各个画派之间的差别在于每一派都代表一种气质,代表它的乡土和气候的气质”,“越是伟大的艺术家,越是把他本民族的气质表现得深刻。”

王锐在与记者谈及这些年来海南地域特色的创作时说,近些年来,随着海南几代艺术家的努力,加之旅居海南的著名艺术家如刘贵宾、陈显栋、王昌楷、李涵等人的不断“登陆”,艺术家与文化人结合的各种沙龙不断举行,打造具有海南地域绘画风格的品牌观念已深入人心,许多中青年的艺术家自觉地投身到其中,为发展具有海南地域风格的绘画艺术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可到底怎么样才能形成具有鲜明的海南地域风格的绘画作品,尚待理论上的支持。

“现在一提到地域性,许多人就会把它和风俗、风情画联系起来,或者认为画几间茅草屋、几棵椰子树、几块大礁石就是地域性,其实这是一种肤浅的认识。地域性是一个学术课题,要想弄清楚这个课题需要长时间来研究。说得简单点,它其实就是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地区的民族长时间以来积淀形成的精神与品格,也是一个地区的精、气、神,我想这才是地域性的内涵。要想把这种内涵体现在我们的画面上,还需要我们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充实和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王锐说。

对于近年来在海南呼声日高的“海南地域风格画派”的形成,两位画家都表达了同样的看法。王锐说,海南美术界必须前瞻性地做一些工作,不管是在展览作品的评选还是学术研讨上都应该有针对性地进行倾斜并及时梳理与研究,团结一切社会力量和画家群体,以此营造一个浓烈的艺术氛围,从而推动具有海南地域风格的画派的早日形成。(记者蔡葩)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展率先在长春揭幕
· “展”场秋点兵
——第十一届全国美展雕塑、壁画展区开展
· 喜出望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区作品评选的感想
· 第11届全国美展壁画展在京开幕
· 美协副主席吴长江:第11届全国美展有六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