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薇:平静表象下的自我再现(图)

时间:2009-06-26 10:43:02 | 来源:搜狐文化

资讯>展评>

黎薇常常被回忆折磨:“我根本不能忍受我熟悉的东西完全消失,回忆会把一个人杀死。”黎薇就是这样一个常常因世事无常、时光的流逝而绝望的人。面对客观存在的这个现实,无论是浮于表象的还是在平静表象下的汹涌暗流都会成为记忆的一部分。留住他们,无疑有着巨大的工作量。恰好她又是个精力非常旺盛又充满古典情怀的人,投入用其他雕塑家两倍的工作量完成她的着色雕塑,成为她对自己生命所负载的那份责任与使命。

在翻制完成的雕塑上用油画颜料重新画上一遍甚至几遍,随着绘画对象细节不断的深入,雕塑渐渐变得有温度感。雀斑、痦子、青春痘包括对象异于常人的细节都纤毫必现。黎薇用最“狠”的方式深挖对象从皮囊到灵魂深处的汹涌暗流。不矫饰、不掩饰、不隐藏让黎薇的作品有一种鲜活的敏感气质。面对每一个被常态生活淹没的对象,黎薇的创作就像重新点亮了对方。黎薇对客观具象实体的敏感体验与精细塑造并非抑制主体的空洞描摹,而是在取舍与锤炼间完成的自我再现。在对每件作品深入刻画的过程中,完成超越对象经验的超验性和提供他者经验的参照性。黎薇以作品为载体直视灵魂、反省内心,于世俗中见真性情。

解读雕塑着色

裴刚:你的作品重要的一个特点是雕塑上着色。在雕塑上着色是因为你有之前学习绘画的经历吗?还是因为你对雕塑的认识就是要着色的?

黎薇:你说的这两点都有。因为开始做这批作品的时候,有点不甘心我画了那么久的画却要放弃,但是我又很喜欢雕塑。怎么能把它们融合在一起?当然,这只是最初很幼稚的一个想法。当时想:雕塑做完了我再把它画了。因为我看东西是比较直观的那种人。比如我走在街上的时候,一个女人迎面朝我过来,或者一个男人迎面朝我过来,最先吸引我的就是他(她)的脸上的细节和他们的眼睛。所以在我的艺术里,雕塑是必须着色的。

裴刚:作品着色前后,对你来讲有什么不同?

黎薇:没着色的时候,我现在看来,倒觉得它也别有一番韵味,也挺有意思的,但是感觉更像一个“雕像”,而不像我现在要表达的这种“活生生”的感觉,对于我这是最重要的。我喜欢那种每次画完以后,看着它,感觉是我活生生的把它重新有血有肉的添加了一遍。这个颜色就是血肉和灵魂。

裴刚:尤其是上面的一些细节,包括脸上的青春痘,还有血色,脸上的皱纹。这些都帮助人们去理解一个血肉之躯,而不是冷冰冰的一件“雕塑”。它有温度了。

黎薇:我总觉得不着色的东西给我感觉它只是一个“概念”,或者你可以说它是个肖像,或者是个摆件。但是我觉得着完色的雕塑,已经超越了单纯作为雕塑的概念。当时有人说:“我觉得你这是立体油画。”我说:“你可以这么理解,我觉得你怎么理解不重要。”我说:“你第一眼看到它什么感觉?”他说:“就是震撼和震惊。”他说:“怎么能是这么一个人,这么大眼瞪着我。”然后他又说:“这个尺寸感觉挺有意思。”我做的不是真人大小,比真人的比例要大很多。我觉得原大会出现一些问题:第一,脸上的细节出不来。第二,没有拉开观者与对象之间的距离感,应该完全能“融进去”还应该能“拖出来”,现在这个尺寸,放大了能有两三倍的尺寸。就产生了观者和雕塑之间的距离,但是看上去还是合理的。如果再过大,就又不知道是什么样了。

裴刚:再大一点可能会有一种压迫感。很少有雕塑家是女性,但是你选择雕塑是一个怎样的契机?

黎薇:说起来很简单,我喜欢一件事就会去干,也不太会想什么结果。上大一基础部的时候,基础部有到各个系去感受系与系之间不同的课程。我小的时候画画,就很爱看雕塑作品,对我来讲雕塑表达得更全方位,更彻底、更直接、更“狠”。我是一个特别有精力的人,表现欲望特别强。当我做雕塑的时候,就一下子喜欢上了这种立体的表达,对我来讲觉得雕塑会比我画画能表达得更多、更到位,后来我就转到雕塑系了。

裴刚:咱们再回来说上色的问题,像晋祠等古代雕塑很多也是上色的,你认为供养人的“着色”和你的这种“着色”差距在什么地方?

黎薇:供养人的“着色”是比较概念的颜色,形式化的。它是有一定概念,而且是有一定纪念碑性质的。有的是比较抽象化出来的“假装”的个体。但是我画的这个颜色,它是完全有真实原形可循的。比如说这个痦子肯定真是长在这儿了。像晋祠那种上颜色的彩塑,我觉得它是概念化的世俗感,但那个颜色没有赋予雕塑本身血肉。也许颜色很漂亮、很鲜亮,可都是统一在对佛性的追求中,没有这种很温暖和很多情感的传达,也就是说,晋祠雕塑上的颜色仅是为了给佛教披上“人性”的外衣,而我传达的根本就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性,我觉得这是最根本的区别。

裴刚:在寺院、宗祠的环境里,更多的是要表达神性的东西。而你所表达的是人性化的东西。

黎薇:对,是更人文关怀的东西,更多情感的东西,也是更平静的东西。

裴刚:在你所有的女性半身像里面,眼睛的表达显得非常突出,而且有些雕塑的眼睛好像是用了某种材料吧?

黎薇:对,它比较亮更温暖,更能触动神经末梢。在我觉得眼睛是很温暖的东西,有的时候我看到一个人,虽然他的眼神可能很凶,但当你看到他眼睛里灰蒙蒙的,眼白里有发黄的东西,你可能会想这个人可能经常熬夜,或者他的肝不太好,然后还有血丝。你会联想到很多很具体的东西,因此对这样一双眼睛的主人就有了具体的温暖的理解,所以我觉得眼睛的可读性很强。完全不是“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这样一句话能概括的,所以我现在尽量避免这种概念化的东西。概念化或者概括化的东西,我觉得都逃不了假大空。

1  2  3  4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
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相关文章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0105123 京公网安备110108006329号 京网文[2011]0252-085号
Copyright © China Internet Information Center. All

资讯|观点|视频|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