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艺术 品味生活 您的位置: 首页>绘画
 关键词推荐
 浏览中国网栏目

光影浮掠——动态影像在美术馆的应用

艺术中国 | 时间: 2008-06-30 10:16:47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1)艺术部分

  可再分为空间艺术和时间艺术的综合:画面是空间的,而动态过程是时间的。空间艺术就用到了造型艺术的观念和方法,时间艺术当然就会用到音乐的定义和处理。

  以专题片为例说明;先写出适合作影片的文本做龙骨,文本要有镜头感、镜头意识,以此结构出一个完整有头有尾的叙事长度,然后根据这个东西再进行拍摄或者选用平时拍过的资料,要拍摄到符合内容要求的各种镜头,被拍场地或者物体需要有合适的光线条件和录音条件,不足时就要营造;镜头的推、拉、摇、移以及景别处理,以及构图、节奏感、色调和形式感等等形式因素都很重要,而且要贯穿全片,特别是这几项概念本身就是美术的概念,美术馆制作美术的影像,画面上的绘画因素笔者就不在这里赘述。

  将拍摄完成的片子导入编辑系统,结合资料采用电影剪辑所谓蒙太奇的手法来进行编辑,除了顺文本的主题内容编辑,重要的是还要在画面和声音等诸多方面对主题进行延伸和发挥处理,理清段落的节奏感,要时刻记得我们做的是动态影像,主题内容在画面上的叙述都要转换成剪辑手法去表现。心中还需要有音乐感,要做好片头尾的美术设计,及字幕的美术处理。另一项看上去很容易其实是最容易被忽略的部分,录音和各种声音包括音乐的艺术合成处理,这是个出彩的部分,是画龙点睛的部分,声音和音乐处理好了可为片子增色很多,每当片子做到这个部分的时候都是最有精神的时刻。

  2)技术部分

  考虑到美术馆员工对机器设备的掌握以及设备之间的工作逻辑了解有限,这个部分将会详细论述。

  从技术角度说首先要熟练使用摄像机,前文说过,摄像机使用中的各种技术动作是拍片最基本的保证,因为不管想法如何好,文本如何有学术价值,最后是要表现在影片画面上的,因此就要保证拍到需要的画面,所谓能够拍到画面是说在你每拿起机器时都保证有电,机器工作,带子够用,并能够支持你拍完需要的内容,做到这一点其码需要以职业化的责任心,保证电池及时充电,设备完好同时有提前查带的意识,专业电池仅一次充电就需要五六个小时,需要操作者会预见和调配电池的工作和充电时间。另外,还要懂得根据内容或者选择及时停拍,节录,不拍废镜头也是保证拍摄所必须的常识。

  以笔者经验,大部分机构的管理者都会有一个误区,认为以现在人们的文化程度看懂摄像机说明书按照要求拍摄不是难事。其实这就像开车,相信有文化的人都能看懂汽车操作说明,但不会有人傻到认为只要看懂了汽车说明就可以让他开车上路,因为从看懂说明到实际操作其实还有很远的距离,只有通过严格的操作训练才能真正开车,摄像机的使用也是如此。即使已经学会使用,但是到采用艺术手段处理需要的镜头画面,就和开方程式的赛车一样,这和一般意义的“我会开车”又不可同日而语。但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摄像和开车肯定不会被同样看待,原因就是没经过训练开车会出车祸会死人,而摄像不会,最多就是没拍到或拍不好画面或者搞坏了机器,以我们不喜欢墨守成规的民族性格和思想方法,就不容易被当做问题理性的对待。

  后期制作同样要求熟练使用非线编辑系统,熟练才能构成操作意义,才能顺畅处理和完成做片中需要的各种复杂的技艺术手段,试想每构思一个需要的特技动作用电脑软件处理实现时都需要很久的话——而且可能做不出来,再加上渲染生成,等最后完成这个特技时可能早都忘了应该用什么样的镜头与之对接,片子本身的情绪不连续,做片人的情绪也不连续,被长时间的摸索和等待模糊掉镜头语境和节奏感,这样的电脑非线技术程度对于一部有三百多个有时甚至更多的镜头处理的专题片来说是不能想象的。

  完成片可以按影像内容分类做菜单制成DVD光碟、电脑文件或者其它形式,无论是放在美术馆内供人们检索观看,还是由推广宣传部门向外散发、销售,都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手段,如果提供给电视台播放,就可以按电视台的要求将完成片复制在电视台希望的专业播出带上。在设备的配置方面,一定要考虑多种载体形式和接口的问题,因为我们要面对的是国内外不同的机构和艺术家个人,应对不同制式的录像带和不同格式的光碟的录入录出是我们工作的一大特点。播放光碟现在已经是美术馆展出中常见的展览手段,处理碟片不同文件格式以适应国内外参展者展出或者是带走的需要,所以建立光碟交换和转换平台也是动态影像工作不可或缺的技术机制 。

  最后就是录像带问题,动态影像的拍摄制作和收集不是偶尔为之的临时作为,而是长期工作,需要有远见的计划,特别对于最后完成品的载体录像带来说更是这样,如果只有几盘带子可能这不是大问题,如果带子积存超过百盘不久就会上千盘时,做这个工作就一定要有计划。整理编辑目录是一个方面的重要的工作,不可忽视;在这里想说另一方面的问题,影像工作本身有较高的技术含量,但最终结果就是落在带子上的信号。因此作为耗材的带子,就要求尽可能坚持使用短时间不会被淘汰的高端专业产品种类,并保持所用产品的统一性。至于系统设备的要求当然能高则高,这取决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经费的分配,我们无法要求美术馆如同影像专业单位一样重视这个工作,因此也无法让所用设备达到很高的要求,但专业录像带就一定要保证,道理很简单,当设备无法要求最好时,就让处在终端的专业录像带不要再丢分,保证记录到所用设备可能达到的最佳结果。另外,真正的专业带可以在存放条件不够专业的情况下还能维持其稳定的质量至少二十年,在目前的情况下这是可能坚守的一块阵地。

  录像带的保管在我国北方可能不是一个太大的问题,但在南方就是不小的问题,春夏天气湿度很高,很容易霉变,所以要保证在存放录像带的房间有空调设备,在特别潮湿的时间段里需要二十四小时抽湿。但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室温降过低,录像带不是画纸、画布,它有一定的抗霉能力。结合在最潮湿时使用降温抽湿,基本就可保证带子不会霉变。至少在录像带问题上没必要按西方博物馆收藏品的温湿度标准来操作,很简单道理,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所处地理位置都相对较冷和干燥,他们定的温湿度标准低于当地环境的温湿度理所当然,相对较低的温湿度肯定使物品不易霉变,但西方的标准如果直接照搬到我国南方,就会造成内外环境温湿度差别过大,如果物品存放基本上不再移动这不失为一种好办法,但如果物品经常移动,又无法保证严格持续的在同一低温下放置和操作,这样就极易使物品在温湿度差别过大的空间移动时产生凝水反而促成其霉变。空调温度设定一般在二十五六度就可以(室温会略高),不要和室外温度相差太远。

  在工作实践中曾碰到这样的情况,有人提出为何不把拍录下来的原始资料转到碟片上或干脆放在硬盘里数据化保存?似乎这样就不需要准备太多的专业录像带。笔者对此的看法是如果只是做备份两种方式都可以,但如果是转出来就要清除带子上的信号是万万不可以的,因为我们在说的是原始资料的存放标准,不是在资料的基础上复制做片的问题。将不可再生的原始资料如此存放是不够慎重的。

  就目前碟片市场看,技术标准五花八门,有保证的寿命还不到五年(有资料说实际寿命不过两年),两年后表现就不稳定,可能就会有相当部分文件再也读不到。因此这个方式不合适用于原始资料的长期存放,但可用作向公众传播的载体,碟片按影像内容分类复制成一个个独立的单片,无论是散发还是发售,即方便人们对内容建立概念也方便美术馆向公众开放查阅。从做宣传推广的角度来说,其低廉的价格也都容易被人接受。存入硬盘从理论上讲应该不错,但受电脑技术和实际使用标准高低影响很大,还有大量的不易克服的非人为责任的问题,比如病毒等,如果将几百小时不可再生的动态影像资料长期在硬盘上存放,我们正在应用的技术设备和不规范的操作恐怕够不上安全的方式,其码应该等到我们拥有了比较高端的设备和比较严格的技术掌控时再做,否则不宜提倡。换个角度来说这个问题,虽然理论上数字信号复制时不会衰减,但要考虑我们有没有达到理论值的系统设备,三百万元的后期系统设备和五万元的后期系统设备是不可能得到同样结果,虽然它们在做商业宣传时都会说自己的数字信号不会衰减。

  我们在面对各种商业宣传口号时保持理性是一种很重要的素质,技术标准商品化后商家常以某个设备自身的理论值当作一个系统的标准来叫卖,我们就要保持头脑清醒分析其实际情况,以数码傻瓜相机为例,宣传说像素可达八百万或一千万,他没说错,但那只是相机的芯片可以处理到这个像素数,而傻瓜相机的小镜头不可能有很高的成像清晰度,因此八百万像素处理不够清晰的镜头光源信号,得到的只是一个清晰度不高的照片。换句话说,系统设备中每个设备或部件都达到某一个标准值才能说这个系统能达到什么程度,其中任何一个重要设备或部件的标准不高都意味着全系统标准的降低,即所谓木桶原理,容水量是由最短的木板决定的。

  以现在普遍不高的系统设备水平和普遍对动态影像画面质量没有要求的情况下,笔者认为建议购买高端专业设备是天方夜潭,在目前情况下原始资料以原形保存在录像带上可能是能做到最好的长期精存方式,保存没损失信号的原始资料就保留了以后设备改进再做高标准完成片的机会。目前依然可用标准不高的设备从原始带上复制信号再做片,只要把握好制作过程,其完成片和现行电视台的信号是同步的,在现行放片设备——无论普通电视机还是普通电脑显示器观看都没有问题,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工作的。但是高清影像设备系统已经不再是一个概念正在一步步进入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不少更新显示器的人们都已经选择了高清,尽管因技术标准不同,用高清看普通信号时会更不清楚。等到我们目前使用的电视机、电脑显示器全部被换代高清后,我们过去和现在制作的影像画面都会面临着看不清楚的结果。相信只有到这个时候才会使人们注意到清晰的画面原来真是不同的,可能只有到这个时候再说设备更新换代才有意义。我们只有耐心等待,其码我们已经保留了最好的原始资料。

  结束语:

  以动态和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其它领域的事物进入美术馆,并努力使其成为美术馆工作有效也得心应手的工具,动态影像正好就是这样一种工具,对它多一点关注,尊重这个工作本身的特点,避免用行政手段来决定和限定拍片需要的条件,给它一定的空间发挥其自身的长处,使其成为美术馆一项特色性的工作,毕竟动态影像进入美术馆只是刚开始,以能想到的方式用好它,并开拓它的应用范围,动态影像在美术馆应该前景广阔,笔者所想到的东西可能只是让潘多拉的盒子开了个缝隙。

   上一页   1   2   3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昵 称 匿名

 

相关文章
· [专稿] 2008牛房仓库暑期工作坊
· [专稿] 吴冠中2007新作展
· [专稿] 苏州博物馆06-08年展览
· [专稿] 行业精英齐聚威海,共庆陈博会开幕盛典!
· [专稿] 四川地震赈灾艺术品义卖新闻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