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直接带动了艺术博物馆型的美术馆事业在华夏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经济情况不是太差的省份如今都有了自己的美术馆,而且一个比一个建的好,建的规格高。
作为美术馆不仅是收藏美术作品和展览美术作品的地方,还应该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文化艺术情报资料中心,是系统收集美术相关文献资料,为艺术史艺术理论研究提供素材的平台,同时也是为艺术家创作提供信息服务的机构。
与其它机构的资料不同,收集视觉形象的文献资料应该是美术馆重要特征之一,以现在媒介情况来说,就有静态和动态这两个不同的基本方式,下面笔者着重在建立动态影像资料方面谈点认识。
一、有关动态思维中西方比较的题外话
自从有了视觉艺术以来,图像的静态性基本上就是美术的定义,除卡通片外似乎动态影像和美术没什么关系,普遍认为动态画面只是电影和电视艺术的特征,就是有交汇点也不过是为电影电视做点美术设计的工作而已,只是影视艺术讲故事的一个背景部分,而美术圈对动态影像兴趣也不大。虽然世界电影史上不乏画家转做电影导演的,中国近二十年里更有数十位画家转做导演而且很成功,但他们都被当作美术圈的异类,从开始导演生涯他们也自然失去了画家的身份。
从事电影电视的艺术家们虽然所拍摄的是动态画面,但他们同样以静态画面的思维和方法来做这个事,对移动拍摄没太多的想法和兴趣,我们的电影和电视里经常看到,不乏静止机位拍得很好的影片和很好的画面,但就是鲜见以移动机位大信息量的画面方式拍出的好片。从电视台的设备情况也可以看到这个现象,普遍愿意把资金投放在摄像机编辑机等直接的工作设备方面,可以拥有世界上最好的摄像机但就不太愿意考虑让摄像机移动拍摄的设备,认为在那些东西上花钱是浪费。
我们各种机构都很重视高精尖设备的投入,以医疗单位为例,去医院随便做个检查都能见到各种高级医疗器械,但前提是你有能力到达它的旁边,对于如何快速有效使危重病人移动到那怕差一点的医疗设备旁边做到及时抢救就被严重忽略,虽然我们也有救护车,但以现在的道路情况显然做不到快速有效,我们只满足于对这些东西静态的拥有而不在意它在动态环境里是否真能起到作用;结果最常见的死亡都发生于抢救不及时。而西方洋人在医疗器械发展的同步就发展了如何快速移动病人或者移动医疗设备人员使病人和医疗手段用最短的时间汇合在一起的设备,早期的救护车、现在的直升机、医疗飞机,还有与之配套的相关设备,当然更为重要的是全社会相关的动态思维理念,救护车是快速移动病人或者医疗设备的,但当道路不畅无法有效快速移动的情况下,他们很快就会发明其它设备,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实现快速移动。我们中国人都熟悉的白求恩医生,实际上他在抗日战场上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治伤而是发明设计了可移动的医疗设备,据说这种设备至今还在使用。他们在开始使用医疗设备的同时就开始对应配套移动的运输器械,所以就可能做到在人的心脏中枪弹或中刀后还会有很高比例的抢救存活,使抢救不再只是一个态度而是事实。 究其原因,除去人为的因素外,笔者认为这和我们民族祖先以食植物为本,对动态的东西本身不敏感、对事物动态演变中的逻辑关系和变数更不敏感,缺乏想象有很大关系。洋人脱离茹毛饮血成天追猎的生活时间并不久远,天性里就有动态观察、动态思维的习惯,当然天生的也有侵略性,而且至今他们都会花很大力气保存这种能力,并以此为荣,这其实是洋人和我们最本质的区别,也是对世界的认识永远与我们相互不理解的根本所在。如果说学习,学习如何动态思维可能是另一个层面更为重要的学习内容。
通过好来坞的电影很容易就可以看到,甚至二三十年代的老电影里他们都已经在大量使用移动镜头,为了一个几十秒的移动镜头可能要花进去大量不成比例的金钱,他们把追求移动的视觉感受似乎放在很重要的地位,动态思维已经有机的溶解在他们的思维习惯里。他们在考虑任何事的时候都会有动态思维的因素,他们可以搞出三维动态影像用于科学、用于军事,同时也可用于文化娱乐,让人更容易更快速从立体空间动态的观察中看明白不易看清的东西以及物与物的位置关系,从而迅速做出判断。这种利用食肉动物天性的观察方法使人类的思维提升了质量,并从中升华出不同寻常的审美享受,为此花出高昂代价他们也再所不惜。当然动态影像的拍摄制作素来以昂贵为其特点,这可能也是让我们国人更加对它感不起兴趣的原因之一,认为不值,这些是题外话。
二、动态影像对美术馆文献资料形态的意义和作用及收集、使用方法
无论在美术馆资料室还是公共图书馆应该都不难看到,自从照相机电影摄影机传入我国后画家艺术家们很快就接受了静态的照相术,但奇怪的是很少有关画家们拍摄动态影像的内容留存于世,偶见齐白石有零星电影资料,但看影片也如同静态照相一般的僵硬,动态意义的作画过程就难得一见。以画家说,其实留存其如何画画的过程可能远比留存其人像貌来的重要,但到目前为止,找到前辈有影响画家们做画的动态影像可能真是凤毛麟角。反观国外,立体主义泰斗毕加索拍摄有大量电影资料,前些年来中国的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的展览,在展览艺术作品的同时,展厅也在播放达利个人非常详尽的专题电影,时间长达一个多小时的影片竟然就有两部!其它法国艺术家如莫奈等人也都或多或少有电影留存。要知道那时候电影制作费用可说是天文数字,更不要说观念还受时代局限,这些艺术家竟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有如此远见卓识,为我们今人留存了很多直观鲜活的动态影像资料,除了这些艺术家非凡的才智可能就是他们祖先狩猎时养成的天性了。再看回我们,过去自不必说,以现在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物质条件,从观念上接受并建立动态影像资料系统应该是一个不难做到的事,但现实情况并不能让人乐观,大部分人还是觉得动态影像不过是小孩子式的娱乐游戏,于美术馆可有可无,拍摄制作好坏更是无所谓。
传统意义的画家们对动态画面即不够了解也没太多兴趣,但进入现代生活后我们突然发现这个东西已经悄悄的渗入到了美术领域。首先,画家们不但采用照相机收集素材,而且不约而同只要有条件都有了摄像机。更有一些画家转型成为当代艺术家, 干脆以动态影像为主业,做出的东西在美术史上到底有没意义、有什么意义,应归入什么类别的艺术本人认为都可以商榷,可是摄像机已成为画家们的工具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尽管这样,美术馆把动态影像作为一个工作认真做还是最近的情况,有很多美术馆都购置了设备,但大部分美术馆只是停留在把动态摄像当静态照相一样使用,甚至有时拍集体照时把摄像机也架在那里,即使比较大的美术馆对这个工作也缺乏动态思维,了解程度基本停留在需要就用家用DV机随便扫几下的状态,壮声威搞形式的作用大过实际用途,投入当然是能省则省。
也许是因为全社会对动态影像方面的信息依赖度越来越高,国家经济能力也越来越强,对别的方面投入都已经很充足,有了闲情和相对多余的资金时,才会想起可以投点钱搞这个东西看看吧,然而不经意间却得到了以时间为量度单位留存下有关艺术家或创作或展览或其它艺术活动的声画并貌、动态的文献。在积存形象文献资料方式上一改只有静态照片画面的模式,悄悄变革了图像文献的观念。其作用:
1、 对美术馆来说,通过不断的拍摄,获得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艺术家及作品以外丰富而深入的动态信息,积累动态影像资料,所谓“集腋成裘”,一定的时候就形成了权威的艺术家动态影像资料库,可以提供专业人士使用也可以提供给公共传媒做资料。在这些动态影像素材的基础上还可以再产生出经过加工制作的带有研究性质的艺术专题片、资料片,通过制作专题片也溶入了美术馆对这些内容的态度和认识。同时将各种名义的研讨会内容通过动态影像记录使公众都可以看和听到,对“打破互为观众,互为讲台的小圈子自耗”学术现象[1]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2、 对于美术馆教育推广功能的实现会有很大帮助,在相关职能部门向公众普及美术知识,鼓励人们到美术馆看美术作品原作推介美术馆收藏或展出的美术作品同时,可将动态影作为一种丰富宣传的手段,或者看影像资料或者看美术专题片,制作精良的艺术专题片可以从感性角度让人们印象深刻,而且准确。无论是需要了解和研究艺术家的人们,通过检索美术馆影像资料库即可获得艺术家或展览客观真实的动态影像资料,同时可获得美术馆对艺术家和艺术作品、艺术活动的态度。
3、 于专家学者,不但能看到画家静态的形象更可以看到和听到艺术家动态的音容笑貌,可以声画同步的听到他们叙述其思想,可以分析他们作画时的每一个动作。也可以用动态的观察了解到周围人们的反应及动态的位置关系,这种细微的内容对于作美术史研究的人来说一定会有其独特的价值。
4、 对于后人包括学艺术的学生们感性了解艺术家及其艺术思想来说也一定有其不可取代的作用,相信看一个名艺术家画画的过程,看他们如何一笔笔把一张白纸白布变成一幅画,肯定比看他们或笑或作深沉状的静态照片好很多,获得更多的有意义的信息和实用的操作方法。
一般讲,访谈片制作相对简单,可以在展览前与艺术家约定拍摄制作,当展览开幕时就可同步在展厅播放,让观众在展厅看展览作品的同时通过动态影像了解艺术家的想法,看到一个立体的活生生的人。 而专题片的制作相对要复杂很多,需要有文本表达相对完整和独立的主题及观点,画面不但有实时拍摄的主体人物的各种活动及言论,而且要有详实的历史和环境的背景影像资料来说明和丰富主题内容,同时还要通过声音来表达主题,用音乐及各种不同的声音效果来肯定和渲染主题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