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海外

徜徉于美国“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宋代遗产”展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7-01 11:02:04 | 文章来源: 艺术中国

李山 《风雪松杉图》 金代

当地时间5月17日到10月26日期间,“中国山水画的风格:宋代遗产”展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弗利尔美术馆(Freer Gallery of Art)展出。展览包括三十多幅画作,来自弗利尔美术馆的馆藏,旨在研究中国五代(公元907年-960/979年)和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的山水画风格与传统。

早在三世纪山水画已经在中国出现,而山水画在宋代时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代画家用毛笔描绘了中国的大好河山,并出现了多种构图、用笔与用墨的方式与方法。宋代遗留下的真迹很稀少,但本次展览中展出的七幅宋代画作都有确切年份考证,并对元、明、清的山水作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阎次于 《山村归骑图》南宋

为什么在一开始作为背景的山水画能够成为独立的画种呢?弗利尔美术馆中国书画部负责人史蒂芬·阿利(Stephen Allee)说道:“中国古代文人士大夫对于家国有一种责任感,而当社会动荡腐朽,朝代更迭时,他们的理想抱负得不到实现,就会寄情于山水之间,试图在山水画中找到可游可居之感,山水画也就发展了起来。”当文人士大夫觉得受到了太多尘世的沾染后,就会凝望山水画,以此回归自然,洗涤灵魂。

阎次于 《山村归骑图》(局部) 南宋

比如这幅南宋阎次于的《山村归骑图》。阎次于是阎次平之兄,南宋孝宗隆兴初被补为承务郎,后亦为画院祗候。在这幅绢本设色画中艺术家将一人骑马刚刚经过一座小桥的画面安排在左下角,人物之于整个画面来说很小,树石之后的远山烟雾蒙蒙,若隐若现。整幅画面像是超脱于尘世之外的桃源仙境,让人有种超然物外之感。

再比如金代山水画家李山(1115年–1234年)的《风雪松杉图》,有王庭筠题诗:“绕院千千万万峰,满天风雪打杉松。地边火暖黄昏睡,更有何人似我慵。”在这幅画作中崇山峻岭中有一座茅屋,有一位文人在火炉边烤火,屋内的温暖与屋外的刺骨寒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几棵松树屹立在风雪交加中。很明显那笔法、皴法与构图都受到了北宋李成 (919–967年)与郭熙(1001–1090年)的影响。远山渐渐隐去在风雪中,人物似乎小的可以忽略,但可以感受到文人孤寂而寄情山水之感。

米芾 《云山图》 (待考证) 北宋

本次展览中的其它作品也在山水之间体现出了文人的情怀。由米芾(1052–1107年) 和米友仁(1075–1151年)这对父子创立的“米氏云山”就是其中的代表。本次展览中展出了传为米芾所作的《云山图》,这幅画中 云依山而生,山借云增色风雨迷离,变幻无穷, 表现出了“平淡趣高,清润秀拔,平淡奇绝,墨戏云山”的艺术境界和风格。

王诜 《溪山秋霁图》 宋 卷首的郭熙山水真迹

这幅作品被谢稚柳定位是北宋时王诜之作,以长卷形式表现了秋天雨霁后郊野的山水美景,“卷中忽而两山夹峙野水逶迤,忽而重岩叠嶂连绵而起,忽而江水横陈浩淼空阔,其中点缀高人逸士渔夫钓者,表现其悠闲生活情趣”。宋代山水讲究“卧以游之”,意境优美,构图错落有致正体现了这一要求。画上无作者款识,元时曾经为倪瓒、柯九思等人收藏,当时定为郭熙之作,但与传世的郭熙雄健浑厚之画很不相同,可能画卷卷首为郭熙真迹,后为王诜后加入之作。

本次展览中展出的绘画作品中风格多样,有由隋唐时期展子虔、李思训等发展而来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青绿山水画;有由范宽到李唐发展而来用以画山石的斧劈皴,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等等。虽然山水画的风格多种多样,但是有共通的地方,那就是都表现出了文人士大夫寄情山水之志。

正如阿利谈到的:“如果想要享受一份安宁,不妨在这些画作中挑选一幅,成为其中的那个人物,那么就会忘记时间和空间,徜徉于中国古代山水画卷中流连忘返。”(来源:Smithsonian 编译:孟媛)

 

巨然 《万里长江图》(待考证) 宋摹本

李公麟 《龙舒河图》 (待考证) 南宋摹本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