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海外

印度当代艺术家变身为观念的作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1-02-05 19:13:31 | 文章来源: 南方网

2010年是中印建交60周年,与中国一样在崛起的印度一时成为学界的关注热点。印度文化与艺术也纷至沓来,引发“印度控”们的热议。如何去认识印度这一神奇的魔幻国度,或许走近印度现代艺术是一条便捷路径。目前正在深圳博物馆老馆展出的“印度现代艺术展:现代性的气质”便为深圳的印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近距离观察印度、发现印度的机会。该展览由中国国家文物局、印度文化部、深圳市文体旅游局主办,深圳博物馆、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承办,在三个宽大的展厅里面,共展出来自印度的现代艺术作品97件(组),清晰地呈现了印度现代艺术的发展脉络,作为印度官方的文化推介项目,展览也基本上囊括了被官方认可的印度重要现代艺术家的各类形式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除了运用印度的传统文化元素做创作底色外,几乎有着与中国现当代艺术同样的发展征候,或许有心的观众,不仅能从这些作品看出些许印度文化艺术的发展端倪,也能从中反观自身的诸多问题与不足。当然,一切假设其实都是多余的,重要的是走进现场,切身去感受与体验。该展览将于2月28日闭幕。

展现印度一个半世纪以来的艺术发展轨迹

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对印度的印象,恐怕都是印度电影载歌载舞的画面,感觉那是一个用音乐与歌舞表情达意的民族,对其视觉艺术或者文化的深层了解,基本欠奉。而这次展览正好为普通观众从视觉艺术、从现代绘画开启了了解印度的一个窗口。

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馆长瑞杰夫·卢臣介绍,此次印度现代艺术展展现了自19世纪50年代以来印度艺术的概貌。展览融汇了诸多艺术大家的杰作以及他们在这一时代的视觉表达艺术。“印度现代艺术,借助于视觉媒体,社会、政治、文化和美学各方面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表达,文化史在画卷上栩栩如生。画卷代表着那些深刻影响社会发展的历程和人们的精神渴求,时刻提醒着人们。印度浸染了一部动乱喧嚣的历史,一些具有传统理念和概念思考能力的艺术家充分描绘了这段历史,成为这个国家独有的艺术形态。不同文化的交融创造出了独特的艺术展现手法和绘画语言,讲述着一百五十多年的视觉发展史。”瑞杰夫·卢臣说。

众所周知,印度曾是英属殖民地,其现代艺术的发展也深受英国殖民文化的影响。在瑞杰夫·卢臣的描述中,此次画展还浓缩了英国的艺术感知力。英国绘画作品对风景画和画室小型肖像画情有独钟,这被19世纪许多未知名的印度画家所关注,印度的职业摄影、绘画、雕塑艺术以及这些艺术对流行品味的影响也由此开始。

印度艺术家一方面受殖民文化的影响,一方面也在对自己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与再生性创造。这从画展所展示的20世纪以来部分主要思想流派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如孟加拉派艺术家对印度历史和神话痴迷,作品追溯了影响印度艺术发展历程的主要运动事件。瑞杰夫·卢臣认为,20世纪,印度绘画语言渐渐偏离浪漫主义,与抵制英货运动时期和高涨的民族主义相吻合。此后,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的《圣蒂尼克坦》出现了,艺术家们开始将艺术视作一种严肃和需要认真投入的职业。这个“职业”从山水中吸纳养分,并将艺术运用于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20世纪40年代,随着印度与外界接触增多,民族独立即将实现,进一步走向国际化、现代化的绘画语言驱动着绘画风格的转变。到60年代和70年代,印度绘画语言就经历了显著的变化。此次展览便呈现了印度艺术家对现代主义的追求和对当时流行的抽象语言的使用。

瑞杰夫·卢臣认为,艺术家对抽象风格的调适可以被视为西方和印度截然不同的艺术元素的结合。雕像和纪念碑的不同材料和感知在同时拥有现代和后现代风格的艺术家那里表现得淋漓尽致。“从19世纪起源到21世纪的发展,印度现代艺术所经历的历程是振奋人心的。艺术不断发展,以适应一个新兴的发展需要,对于政治和经济的发展趋势,每个时代的艺术家们都做了积极的回应。过去数十年里,出现了一些时代潮流所不可阻挡的趋势,过去人们强调艺术家的标志是艺术‘作品’,现在人们认为艺术家是不断实践后形成的一种观念的作者。”

像印度艺术家那样扎根于社会是中国艺术家所欠缺的?

此次展览是否就代表了印度现、当代艺术的最高水准,或都是最前沿的探索了呢?对印度当代艺术进行过研究的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认为不尽然。他曾经去印度国家现代美术馆做过访问,当他看到被官方所认可与推崇的这批印度艺术家的作品时,他有种很深的焦虑。他觉得那些作品并不能激起他的共鸣。反而是一些扎根在社会、在民间的艺术家所做的项目与作品,令他看到了印度当代艺术的价值与希望。他曾接触过一个做多媒体艺术的小组,小组成员在成为艺术家之前都是知识分子,都在思考问题,具有较深的思想性,他们扎根在自己的文化中、自己的现实中,对社会文化都有切身的感触与体验。而他们的工作室设在社会研究所的旁边,他们与印度最优秀的社会学家为邻,时常在一起探讨问题。所以他们做的艺术也有思想质量。在高士明看来,这些非主流的印度艺术家是印度最前沿的艺术工作者。所以他在做上海双年展策展时,会把这些印度艺术家的作品与思想引过来。

那么从这两种不同形态———代表了印度现当代艺术两极的创作(一方面是此次展览所呈现的被官方所推崇的主流艺术发展样式;另一方面是非主流的,带有前卫行动性的民间的艺术探索),是否也能看到中国当代艺术的一些问题与症状呢?答案是肯定的。

高士明就认为,印度艺术家比当下中国众多艺术界人士更能认清自己发言的位置,更加分得清楚地域,什么是真正属于自己民族性的东西。印度的艺术家、学术界要比我们在社会上扎根扎得深,因为印度学界有非常强大的社会思想或者说思想脉络,而在中国,更多的则是学术史和思想史。也就是说,他们的知识分子和社会运动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而我们不是这样。这也是中国的艺术家所缺乏的。目前中国的当代艺术是市场说了算,媒体价值等同于市场价值,大量的艺术家通过拍卖行一夜成名。印度没有这么嚣张,他们的艺术层面更丰富,自己的文化序列织得比较紧,社会形态也更多元与包容,艺术家创作时能跟传统文化有机结合,跟社会机制制衡,也不会在形式主义陷入很深。他们能长期、持续扎根于真实的社会,去感知、去创作的态度,对于中国的艺术家应是一剂补药。

深圳大学印度研究中心主任郁龙余在谈及印度艺术家植根于民间,来丰富与开阔自己的创作时,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他觉得印度艺术家擅于借现代的壳来包装传统的内容,当代的艺术家从民间基础中,找到节拍与可靠的谱。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