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吴冠中:缤纷世界里的教育人生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3-07 10:21:13 | 文章来源: 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吴冠中与母校许江院长(右)亲切交谈

“培养慧眼”比“训练巧手”更重要

蒋南翔任教育部长时,在人民大会堂对高校教师作过一个报告,其间谈到:“给我足够的条件,我敢于承诺培养出50个杰出的科学家,但我不敢保证培养出一个杰出的艺术家。”这是我们多次听吴冠中说的故事。吴冠中一再强调艺术创新之难,他在摸索中走出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创新教育之路。

“培养慧眼”远远比“训练巧手”更重要。从潘天寿老师对学生作业的点头或摇头之中,吴冠中学到了潘老师的审美品位,感悟到“造型艺术最直观的教学关键是眼睛教眼睛”。吴冠中说,我竭力启发同学们的感受,指点那洁白雪山前倒伏了一颗将死的乌黑的巨大老树,疑是别姬自刎的霸王。

吴冠中的法国老师苏弗尔皮就是善于启发的,有一次课内用了一个女裸体,模特儿肥硕高大,坐下后臀部特别庞大,更显得脖子长,脑袋小。他问学生:“你们看到了什么?”大家摇头。他说:“我看是巴黎圣母院。”年轻人聪明,一经启示,便在作品中体现出了各自的敏感与独特的思维。

有一次,吴冠中带学生在苏州园林画太湖石,他联系了太湖石与人体、与亨利·摩尔的因缘,果然,学生们赋予笔底的太湖石以生机,而不是仅画出死的石头。吴冠中招生有独特办法,就是准备一些作品,让考生自由选择,以此来考测考生的眼力和审美品位。中国有句俗话,人的品位入俗难医。艺术上,继承而后叛逆,是艰巨的创新。吴冠中说:“我有一个构想,我想挑选几位我教过的有才华而肯钻研的学生,为他们组织一次展出,作品要出色,而且不得像我,甚至有背叛意味。1992年,我终于下决心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一次‘吴冠中师生展’,目的是展示学生叛逆老师,提倡艺术中的叛徒道路。参展的学生大约十几人,但风格还是近我的较多,突出的叛逆者是王怀,全不像我,李付元也不像我。”

“艺术家要创作出成功的作品,感情的真挚比脑袋重要!年岁不饶人,我90岁了,现在走路慢了,不像从前了,但是在感情上更纯真,就像又回到了童年。我一向是边缘人,但我的心愿在人民心中。要创作出不朽的作品,就要不怕穷,要把感情都投入到艺术里面去,一句话,就是要忘我。”这就是一位90岁老艺术家的心声。

吴冠中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近年来,我对作品的精神、思想的感染力更重视了,这似乎是年龄大了以后的自然规律,人会更多地追求思想的力量。我到晚年越来越强调鲁迅,是因为我成长的那个时代是鲁迅的时代,非常激进的,我认识中华民族就是因有鲁迅,中华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是鲁迅告诉我的。我们现在仍需要鲁迅精神,永远需要。鲁迅告诉我们要讲真话,要看到自己民族的优点,也要看到本民族的缺点。看到缺点,就要克服缺点,就要去创新,一个不懂得创新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捐赠作品奉献人民实现教育理想

活着时便对社会给予最大的捐赠,从20世纪到今天,这样的画家只有两位:一是徐悲鸿,另一位便是吴冠中。在抗战烽火中,从南洋到祖国大地,一匹良马不过卖几十块银元,而徐悲鸿的“一匹马”能卖到300大洋,他不断地为国家民族的抗战事业义卖作品支援前线,据不完全统计,徐悲鸿直接义卖捐出去的钱款高达数千万银元,折合今天的人民币达数亿元之巨。今天,吴冠中的作品在国内外市场频频拍出数百万美元、上千万人民币的高价,但这位28年居住在几十平方米小屋里的老人,却向社会捐赠了数百幅价值连城的名作。这28年,吴冠中把全部精力给了艺术创作,他纵情于艺术创作的海洋之中,其创作热情令人震惊。

在创作之余,吴冠中更是写下了上百万字的艺术散文,抒写自己的创作感想,表达对艺术、对时代的忧思。

从20世纪80年代初的“绘画形式美”、“关于抽象美”、“内容决定形式”,90年代的“风筝不断线”、“油画民族化”、“美盲比文盲多”,到21世纪提出的“笔墨等于零”、“破除中国画的围墙”等等,吴冠中的观点紧扣时代,匡正时弊。

改革开放之初,他针对一味强调政治主题决定论而长期忽略艺术形式的状况,提出了“形式美”的问题。著名艺术家叶浅予在回忆录中说,形式美的问题是自己想写文章提而当时还不敢写的。

“风筝不断线”是针对当时社会上一些人在国门乍开之初鼓吹全盘西化、否定民族和实际生活作为艺术源泉的偏见而写的。

针对一些画家一味强调形式,特别是片面强调古人的笔墨程式,去抄袭、因循,而完全无视当代人的情感和火热的生活,并自居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宗师,以此来打击对艺术的创新和对活生生的当代生活的提炼,吴冠中大声疾呼,艺术情感的真诚才是艺术的本质,虚假的、抄袭别人的、离开了具体画面的笔墨等于零。

针对当前社会上“大师”满天飞,“国字号”遍地跑的陋习,吴冠中提出“破除中国画的围墙”之主张。“国画”这个名称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被周恩来总理批评过,他当时说:“记得几年前,我们在庆祝齐白石先生的生日宴上,我就说过‘国画’的说法有些不合适,好像‘只此一家,别无分号’,好像别的画就不是国画。我是很爱好国画的,但我对国画这说法感到它有独霸思想,我是不赞成的。”

在艺术上求新,在思想上求真,这就是吴冠中。他说:“人到晚年不讲真话,将来一辈子遗憾,永远遗憾。历史上讲了假话的人,一辈子遗憾,到晚年再不讲真话,就没有改正余地了。”

个人的坎坷与自我价值的实现,系于祖国的命运;“探索”割不断民族的传统;“叛逆”是生存的挣扎,传统的发扬。“吃的是草,挤的是奶”——草是长在祖国土地上的草,奶也是属于民族和人民,这就是吴冠中的艺术和教育理想。

他的岁月

吴冠中,现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顾问,全国政协委员。

1919年生于江苏宜兴。从无锡师范初中部毕业后,考入浙江大学代办省立高级工业职业学校。

1936年转入杭州艺术专科学校。

1942年,从杭州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毕业,任国立重庆大学建筑系助教。

1946年,考取国民政府公费留学美术第一名。

1947年赴法国留学。

1950年,留学归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

1953年,任清华大学建筑系副教授。

1956年,任教于北京艺术学院。

1964年,任教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1970年,被下放到河北农村劳动。

1973年,调回北京参加宾馆画创作。

1978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主办“吴冠中作品展”。

1979年,当选中国美协常务理事。

1987年,香港艺术中心主办“吴冠中回顾展”。

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其“法国文艺最高勋位”。

1992年,大英博物馆打破了只展出中国古代文物的惯例,首次为在世的中国画家吴冠中举办“吴冠中——20世纪的中国画家”展览,并郑重收藏了吴冠中的巨幅彩墨作的《小鸟天堂》。

1993年,法国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举办“走向世界——吴冠中油画水墨速写展”,并为其颁发“巴黎市金勋章”。

1994年,当选为全国政协常委。

1999年,文化部主办“吴冠中画展”。

2000年,入选法兰西学院艺术院通讯院士,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籍艺术家。

2006年12月26日,香港中文大学授予吴冠中教授“荣誉文学博士”衔。

2007年8月,湖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吴冠中全集》。

   上一页   1   2   3   4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吴冠中:没有与朱德群相遇,我也许远离艺术天堂
· 独立风骨─吴冠中捐赠展
· 总有一种力量推动我向前——吴冠中先生2010新春访谈
· 画里有“话”
——吴冠中捐赠作品展观感
· 吴冠中:年青艺术家没有殉道精神,就改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