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中国
您的位置: 首页 > 热点关注 > 观点

做当代中国美术转型的探索者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0-01-11 21:18:04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文/刘俊杰

一个城市文化的生存和发展,需要传承和积淀,更需要开拓和创新。在深圳,这两点显得非常明显和突出。深圳画院作为一个年轻的画院,一直在思考和实践着这些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们相继开展了“深圳画家画深圳”、“全国城市山水画”、“水墨与都市”、“深圳国际水墨双年展”、“深圳水墨论坛”等创作和学术课题,开辟了“深圳意念”的美术创作新历程,不断地进行着中国当代社会变革和当代中国美术转型的艺术实践。通过这些实践和理论的探讨,使深圳画院和深圳这块土地成为当代中国文化艺术发展版图中一个创新而又开放的平台。

在2009年,新中国六十华诞之年,深圳画院在创作、研究、展览、收藏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此外,画院还参与承办文化部、深圳市政府的多项重要文化活动,并获得国际、国家、省、市级多项奖项。

在艺术创作上,深圳画院画家富中奇的作品入选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国画展,于长江的雕塑作品《国际链锁》获广东省美展铜奖,潘喜良(深圳画院客座艺术家)、郑强的作品获优秀奖;王立兴的作品《银色的涟漪》荣获第二届观澜国际版画双年展最高奖项“观澜国际版画金奖”;任四四创作的设计作品《No Weapon》在“GOOD 50X70全球海报展”中获国际海报设计大赛年度最佳奖。

深圳画院一直秉承创作和研究齐驱并进的学风,策划的学术活动“第五届深圳水墨论坛”暨“传统意韵·创意文化”新媒体系列展,邀请了15位海内外知名理论家和30余位艺术家参加,围绕“图画与载体”的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并以视频、影像、摄影、多媒体、动画等新科技诠释和演绎中国传统经典文化,探讨新艺术形式和传统水墨、戏剧、文学、民间艺术的关系。由我院主编的学术刊物《2006年中国版画年鉴》和《第六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画册获得广泛的关注和好评,后者还获得“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综合设计类”银奖。

深圳画院开创了中国与非洲之间长期、深入的文化艺术交流模式,它伴随着深圳画院创新的“客座艺术家制度”而日渐成熟。2009年春,由国家文化部举办的“非洲艺术家来华创作计划”邀请来自喀麦隆、突尼斯、毛里求斯、塞内加尔、坦桑尼亚的5位艺术家到我院进行创作交流,并成功举办了“你好,深圳!——非洲客座艺术家作品展”。“客座艺术家制度”推行以来,共有来自16个国家、26个地区的35位艺术家来深进行创作,使画院形成开放、多元、兼容的学术环境,建立了一支长期保持活力的专业队伍,充分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势互补,形成一种以养项目、养事业取代养人头的运作机制。此外,2009年度举办的“水墨·双城——港深都市水墨画作品两地巡回展”,加强了深圳和香港艺术机构及艺术家的交流和联系。

与此同时,画院还大力加强公共文化服务的力度,举办公益性专业美术展览和以公共普及教育为目的的“美术第二课堂”活动。2009年举办了10个公益展览,受到广泛好评。

展望新的一年,恰逢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深圳画院将继续发挥专业美术创作基地的作用,组织“纪念深圳特区成立30周年”创作活动,继续深化“第七届深圳国际水墨画双年展”、“第八届深圳画家画深圳”等常设性品牌文化活动和研究课题;加强本土艺术家的扶持和客座工作,深化对外文化交流,继续探索客座艺术家制度和体制、机制上的创新,进一步做好中非文化交流工作,拓展深港两地跨地域间的文化交流空间。此外,还将在美术展览及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投入更多的精力,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手段和方式,做好网上美术馆以及多语种的翻译和导览义工工作等。我们憧憬和期待:深圳画院和特区、时代一并前行!

(作者为深圳画院执行院长)

注: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尚无评论

 

相关文章
· 人才外流和写意画的衰落是画院难题
· 画院面临多重危机
· 不愿只做“老人院” 浙江画院瞄准80后人才
· 面对质疑画院擦亮招牌 2009年画院探索之路
· 三画院花鸟画展亮相恭王府
· 浙江画院建院25周年庆首任院长陆俨少百华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