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
“人们总说是日韩漫画抢了连环画的饭碗,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业界自身造成的。”叶雄透露,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一个省市只能有两家出版社(一般为美术社和少儿社)出版连环画读物的禁令被打破,连环画进入了一个泡沫繁荣期。追求高利润,各地出版社一哄而上争相出版连环画读物;而冲着丰厚的稿费,原本主业国画、油画的画家纷纷画起了连环画。据说,最辉煌的时候,仅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汇聚了国内连环画绘画人才“108将”。
更有甚者,为赶工,原本3天画一张连环画的速度被一再打破,一再提速的结果是一天画10张!如此炮制的连环画书籍被戏称为“跑马书”,粗制滥造、大量繁殖。“当时没有人预感到潜在的危机,也没有人想去创新,创新根本没有时间。久而久之,突然有一天,连环画被曾经喜爱它的读者彻底抛弃了,一个一蹶不振的市场摆在连环画面前,无从选择了。”叶雄不无遗憾地说。
后来的种种努力都显得力不从心。尽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陆续重印了一批连环画作品,尽管在2005年中国嘉德四季拍卖会上,程十发的连环画原稿《召树屯和喃婼娜》以1100万元的天价成交,使连环画原稿的身价大增,但市场并没有因此改变走向,一番怀旧后,连环画依然落漠。
人才断层
“糟糕的是人才出现了断层!”上海中国画院画师杨正新告诉记者,当国画、油画价格成千上万倍地飙高时,连环画从36元月薪时期的5元一幅,到现在还基本停留在几十元至几百元的单价。除了个别画家不为所动地坚守阵地外,大部分连环画家纷纷转型画国画。“他们本来就有很好的素描功力,一出手就是一幅佳作。”
更加致命的是连环画在选题和绘画手法上的故步自封。以本次上海美术大展中的5幅连环画为例,选题依然多为古今中外名著和革命传统故事,过于“高、大、全”的主题多少有些拒人于千里之外;虽然每幅都讲究构图,但由于画面侧重表现故事,少了动感,少了细节表情,自然也就少了共鸣。
专家介绍说,在一些国家,连环画一直是个重要书种。之所以长期受欢迎,是因为它的绘画手法与现代审美感觉紧密相扣,比如一些连环画糅入了电影蒙太奇的表现手法,画面不局限于一幅画,特写、放大的拟声词、画面和文字的比例、画框的形状等都有无限变化的想象,让看连环画的人有看电影的感觉,“所有这些变化,都需要画者的激情、技法和不老的艺术心理。这正是我们目前的连环画创作所缺少的。”(记者 李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