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带孩子看博物馆:卸下博物馆的“高大上”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5-15 14:46:30 | 文章来源: 北京青年报

七年前我还在读研究生的时候,投简历到一个当代艺术基金会,录取后的其中一个工作就是做展览讲解。有时同样的一个展览,参观群体会从3岁的小朋友一直到老年人,必须要用不同的方式将展览内容呈现出来。

我记得第一次要给十多个不到5岁的孩子讲法国新现实主义雕塑艺术家凯撒的作品回顾展时,我在开始前紧张得转圈,不知道该如何把这位艺术家的理念讲给孩子们。直到真正面对这群孩子时,他们突然给了我一个出口。有人问:这是什么?对啊,这是什么?这到底是什么?我开始放下所有所谓的“理念”,开始寻找另一种方式跟他们沟通。

“这是什么?”我反问他们,或者说“这像是什么?”这下热闹了,孩子们面对着不同的抽象雕塑,开始说这像是踩到脚下的口香糖,有人说:不、不,像我妈妈打出来的奶油,有人说这是大的棉花糖……而那些“理念”慢慢地在这一问一答中传递给了孩子们。

那次导览结束后,孩子们的老师过来跟我说了声谢谢,然后她说:“我可以给您提一个意见吗?”我说当然可以,她说一切都不错,但是我应该再更多注意去观察孩子们的关注点,并将他们及时地捕捉回来。说后怕我尴尬,补了一句:这只是个经验,您慢慢就知道怎么做了。在那次之后,我又带了很多次不同年龄的小朋友们参观展览,直到后来几个一起打工的同事看到小孩儿团就直接丢给我。

其实,我并非想炫耀自己是个孩子王,只是想告诉大家:带孩子看展览,不是将孩子带到博物馆就可以了。这一体验需要我们更多的准备及合理的引导和安排。我仅结合自己的一些经历和思考,给出一些个人观点:

做足功课有备而来

这听起来一下子让人气馁,觉得怎么跟布置作业一样。其实这真的很简单,博物馆都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参观之前登录一下网站,花10分钟来浏览,不仅可以了解最基本的开放时间及票务情况,有时还能惊喜地了解到某个特别活动会进行、临时展览的情况、博物馆的珍藏品推荐、博物馆内是否有餐饮休息处等实用信息。

了解孩子寻找共鸣

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同一作品面前,感兴趣的内容可能完全不同,所看到的内容也会有所不同。艺术是没有标准答案的,我经常跟朋友说,如果一幅画有苹果的画,让我看到的只是一个苹果,那这个作品可能真的没让我感动,让我觉得无趣。而如果这幅画让我看到的不只是一个苹果,还可以去幻想这个苹果的味道、长出这个苹果的果树、摘下苹果的那个人、苹果上带有的阳光的气息、咬下一口的水分……这是一种更立体、更多元化的体验。所以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因兴趣点不同,会将作品中的不同点作为他们跟作品的共鸣点。关于不同年龄段的感知方式,很多国外的书籍中都有提到,国内引进版的书中也有所涉及,大家可以按照孩子的年龄更好地去引导。

学会放弃轻装上阵

很多时候我们进到一个博物馆,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就是想要把整个博物馆都看遍,或是要把所有的珍品都看完,否则就觉得这门票不值,或是觉得来一次没看到哪件珍品就太过于遗憾。之前我还是学生的时候,有时去卢浮宫里晃荡,经常看到一些亚洲游客,急匆匆地看着导览图,跑到一个厅,拍了张照片,继续赶路……估计珍品是都拍到了,但是没有一件被他欣赏了。不欣赏也罢,但是带着孩子可千万不要这样做!

我们应该让孩子觉得参观博物馆是一件放松、愉悦的事情,而不是如通关游戏般去完成任务。参观中最好不要带过多的随身物品,大型博物馆一般都设有存衣处。看展览很累人,走走停停,还要阅读及欣赏,我建议带孩子参观展览,最好不好超过一个半小时,如果你和孩子都希望在博物馆里度过更长的时间,可以先去咖啡厅休息一下,给眼睛和大脑都换一下篇章,然后可以再继续看一点。总之,一味追求珍品是意义不大的,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它为什么是件珍品…… 在一次参观中,也许一件不起眼的作品抓住了孩子的心,那为什么不留下来多享受一下呢?

激发好奇创造互动

博物馆里最不缺少的就是艺术品,可是如果让孩子们一味地去被动地看这些作品,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脱离参观状态,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孩子从一种被动的状态转变为主动的发现。怎么做?我来举个实例吧,因为在巴黎期间正好遇到国内好朋友一家,我们有次一起在圣心教堂,当时有弥撒且圣心不许拍照,我们只能安静地聆听美妙的声音。教堂的祭坛后有一面很大的马赛克所拼出的包括耶稣像的丰富画面。我拉着小朋友往外走的时候,正好看到离我们很近的地方有一些马赛克构成的图纹,我带她走到跟前,告诉她这是石头做的“拼图”,叫马赛克,让她看离我们很远又在高处的祭坛后的大图,远近两种马赛克的认知感。我告诉她:画画不一定要用笔,其实石头也可以,不过好辛苦,你可以想想那幅大画要拼多久。她说:好几天呢吧。我说:嗯,有可能,但是那就得很多人一起,不吃不喝的,一直拼啊拼,不然好几天肯定不够,也许得好几个月、一年呢……让作品成为我们谈话的载体,让作品带孩子们去幻想一些场景,也可以让孩子带上一个小本子和笔,去记录自己喜欢的东西等等,这些都可以成为不同的引导方式。所以对事物能够产生正面的好奇心,就像是有了一把万能的钥匙,让孩子们去寻觅艺术的宝藏。

(侯伟,巴黎圣德尼第八大学造型艺术摄影学及当代艺术硕士,法国瓦朗西纳大学视听学硕士。于2011年初和法国艺术家StéphaneMaggiacomo在北京创建了小艺术家工作室,策划并实践儿童艺术教育活动。)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