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建设的“六项举措”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项实实在在的事业。为了把实事做实,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文化建设的成果,得到“看得见、摸得着、享用到”的文化实惠,高淳采取了六项有力的举措。
一是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责任主体是政府,同时,还需要各领域、各部门和全社会共同参与。为了形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合力,统筹协调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开展公共文化服务,高淳成立了以区长为组长、分管区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长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突破部门、行业、系统、地域等壁垒,协调文化系统及全社会的资源和力量,统筹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和服务体系建设,使公共文化设施的布局更科学、合理,使公共文化服务更普惠、均等。
二是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根据高淳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照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苏南)标准和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东部)标准,高淳研究制定了符合自身现代化建设实际的高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管理服务技术标准、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标准,并按统一标准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和保障,促进城乡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以标准化促进均等化,以均等化体现公平正义。
三是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高淳建立了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增长的相关机制,区、镇两级财政不断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坚持做到财政文化事业支出增幅高于一般预算支出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从2011年起,区财政每年安排文化设施建设“以奖代补”资金1000万元,用于支持镇、村文化设施建设;设立文化事业发展资金1000万元,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开展、文化精品创作等。近3年,财政对文化投入保持了高于财政经常性支出2%的增幅。
四是完善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按照打造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同步推进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使区级文化设施成为城区文化新地标和市民重要的文化空间,镇综合文化站和村文化活动室功能齐全,能够做到免费开放,为群众提供符合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
五是认真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针对群众需求,认真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三送”(送书、送戏、送电影)、图书借阅“一卡通”等文化惠民工程。每年组织各类文艺演出1100场以上,免费放映数字电影1600场以上,送图书到基层1万册以上。全区公共图书馆人均藏书1册以上,实现区、镇、村图书借阅“一卡通”。全区8个文化站均建有标准配置的公共电子阅览室。
六是扎实开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高淳积极开展江苏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并以此作为重要抓手,整合各方面资源和力量,推动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
探索形成的“六大特色”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高淳十分注重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宝贵的经验。
一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主体地位。人民群众是文化的创造主体、享有主体、表现主体。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高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人民群众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依靠力量,做到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文化设施建设的类型和布局方面,他们尊重人民群众的文化意愿。在文化活动的策划和开展方面,他们顺应人民群众的文化期待。在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文化服务的提供方面,他们顺应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他们培养和激发了全社会参与公共文化的热情。全区每年社会力量捐助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开展的经费均在2000万元以上,由群众自发组织和参与的民俗表演、戏曲演唱等文化活动在800场以上。
二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高淳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新型城镇化有机融合,以公共文化产品和公共文化服务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价值引领、智力支持、人才支撑。在农民市民化和“美丽高淳”建设以及融入主城区、实现同城化的进程中,都能看到公共文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三是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坚持提升城市现代文明与保护乡村传统文明并重。高淳地处“吴头楚尾”,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未曾中断的文化传承使这里保持了相对完整的乡村传统文明。高淳可谓江苏民俗文化和村俗文化的“富矿区”,全区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项、省级13项、市级21项、区级99项,几乎每个村都有自己的“村俗”。高淳的“石臼与龙女”“卞和与望玉山”“伍子胥与浣纱女”“崔致远与双女坟”等传说流传千载。高淳有大马灯、小马灯、龙灯、跳五猖、踩高跷、打罗汉、打水浒、荡旱船、出抬阁、狮子舞、龙吟车、挑花担、采菱舞、蚌精舞、花扇舞、赛龙舟、送春等近百种民间表演艺术,形式之多样,为全国罕见。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高淳一方面注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高淳现代文明,一方面注重保护和传承乡村传统文明。他们建立了“江苏省高淳村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扎实做好固城镇蒋山村、漆桥镇漆桥村、桠溪镇大山村3个民俗文化村建设和跳五猖、杨家抬龙、羽毛扇等12个重点非遗传承基地建设,使得传统文明和现代文明相得益彰。
四是充分发挥古戏台及其他文物资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作用。高淳有句俗话叫“出门山歌进门戏”,高淳人特别喜欢听戏、看戏,全区有古戏台100多座,区内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中,有4处是古戏台。古戏台系仿宫殿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画栋雕梁,凸字形台面,建筑面积约160平方米,戏台前可容纳3000多人观戏。其中刘家垅戏台始建于元代,是江苏最早的戏台之一。高淳阳腔目连戏是古老的戏剧之一,也是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正月或是举办庙会时,村民们都会自发地捐资、筹资请戏班子在古戏台唱戏,京剧、越剧、锡剧、黄梅戏都有,有的一唱就是好几天。为了满足人民群众听戏、看戏的需求,高淳一方面对原有的古戏台进行修缮,同时,又建设了一些新戏楼。新戏楼一般都建在自然村和居民比较集中的地方,为两层,上面一层可以举行一些戏曲演出和小型文艺演出,下面一层则作为文化活动室,设置棋牌室、乒乓室、图书室、阅览室等。他们采取邀请名团名家进村演出、镇与镇区域联动、戏曲社团送戏下乡、镇村文艺团队展演等措施,组织开展“唱响古戏台”活动,使古戏台成为开展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此外,他们还加强了对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8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修缮与保护,并举办文化遗产保护知识咨询活动、文化遗产展览进社区进企业进校园活动、文化遗产知识竞赛活动等,使文化遗产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内容。
五是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建立基层群众文化需求意见征询和活动开展情况反馈机制。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设立公众意见箱、公开上级主管部门监督电话等形式,自觉接受公众监督。
六是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政府效能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建立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评价考核体系,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纳入镇党政领导“千分”考核,做到奖惩挂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