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艺考路 明星梦 名利场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4-02-21 13:27:28 | 文章来源: 中国文化报

2014年,全国高校艺术类专业招生考试仍旧火爆。与往年一样,在明星脸扎堆、美女如云的考场花絮外,一些更实在的话题备受关注:艺考“高烧”,好事乎?坏事乎?那些“赶鸭子上架”的考生,艺术之路能走多远?艺考路上,谁来保障考生公平?

热浪背后:

“潜规则”令人咋舌

每年二三月间,最“热”的事儿当属艺考。考场内横七竖八的画板、考场外推销考试材料的培训班、马路上如临大敌的交警……嘈杂的考场内外,考生及家长们试图用汗水、心血与金钱敲开心仪高校的大门。

由于艺考的低门槛、高诱惑,越来越多的学生“半路出家”,因此火了一些培训班、速成班。不少学生甘愿砸钱,“每节课600元至1000元不等,加上住宿、吃饭、路费和绘画材料的开销,一个培训周期下来起码要10万元。”一位美术考生如是说。

相比这些看得见的开销,被“吐槽”更多的是艺考中的“潜规则”。在某些论坛、贴吧中,网友爆料的艺考暗箱操作现象令人咋舌。“衬布明明是红的,旁边一人怎么画成蓝的?这种情况,如果不是色盲,就应该是考生按校方‘内应’要求,故意画成蓝色,以便判卷辨识。”“即便是挂帘考试,也有可操作的空间,很多情况下,考官与考生已经对好暗语,只要发挥正常,拿到有效名次不成问题。”“只要关系够硬,文化课小分也可以取消限制。”

面对艺考中的“潜规则”,不少家长虽然没有加入“贿赂”行列,却也抱着一定的侥幸心理。考生小肖学习舞蹈数年,考某校之前仍特意聘请与考试有关的专业教师进行考前辅导。“考官掌握着孩子的‘生杀大权’,起码让孩子跟老师混个脸熟,我们不求被照顾,只求不吃亏。”该生家长告诉记者。

择业冷遇:

艺术生缘何不受欢迎

“当初忙着找关系入学,毕业后忙着找关系工作。”这是许多人对艺术生境遇的描述。某艺术学院毕业生小阮告诉记者,大四下学期,学校就通过辅导员催促学生与用人单位签约,目的是使学校就业率达标。“多数是小公司,四联单大多为了应付检查,早晚都会毁约。”据其描述,辅导员也必须完成本班级的就业率指标考核,其中水分很大。

在一些学校忙着搞就业率猫腻、制造虚假繁荣的背后,却是现实中艺术生四处碰壁的择业现状。尽管一些高校设有大学生创业基金、辅修第二专业等激励机制,但除北影、中戏、中传等名校毕业生社会认可度较高外,地方省市尚没有足够岗位容纳大量艺术类毕业生就业,更有一些招聘单位宁愿招聘三流大学的普文、普理学生,也不会考虑艺术类毕业生。

在一些省份,对艺术类毕业生的偏见一直存在。“在我们印象中,艺术类毕业生‘混’出来的成分比较多,文化课成绩处于弱势,学识与学历不能成正比。”多数用人单位存在类似的顾虑。看来,解决艺术类毕业生就业冷遇,还得从“艺考”这个源头做起。

冷热之间:

教育职责去哪儿了

“没有学生和家长的南征北战,哪有艺术院校的财源滚滚?”“择业难归难,最起码拿到了一张本科文凭。”“明知艺考是巨坑,但也得往里跳,谁让咱文化课没别人好。”不管现实如何惨淡,多数艺考生仍拿出迎头出击,不计后果的架势。而造成考试热、就业冷的根源正在于高校的盲目增设专业、家长的名利心切、招生培训机构的推波助澜……各种利益的驱动,共同催生了艺考“高烧”不退的现象,更让考生的追梦路变成了现实的名利场。

作为本该净化灵魂的艺术,却成为最功利的领域,对此,专家呼吁:面对艺考过旺的虚火,教育主体当反思责任、正本清源。对于家长而言,考不上大学并不意味着孩子比别人差,应该为孩子提供正确的价值引导;对于高校而言,争抢招生带来的利益份额不是长久之计,“虚肿滥胖”既害学生,又害学校。而作为教育主管部门,为保障招录过程尽可能的公平、公正,出台政策的同时更应对一些不合理乱象果断说“不”——建立高效便捷的考试制度,规范杂乱的培训市场,打掉“抱团”的利益链锁,早日让艺术回归本体。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