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09 14:30:48 | 文章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资讯网

三、20世纪90年代市场经济背景下美术体制的转型

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体制的构建与发展,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呈现出极为复杂的景象。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运动之后,美术体制在20世纪90年代被视为前卫艺术反抗的标杆,换言之,那些被打上或希望被打上前卫艺术标签的艺术家,都是以体制的反抗者或挑战者的面目出现的。反体制虽然与前卫艺术的根本性质有关,〔9〕但20世纪90年代中国前卫艺术对体制的反抗由最开始对意识形态的挑战,逐渐转变为一种经济策略,显然20世纪90年代艺术市场的兴起为这种转变提供了根本动力。

20世纪80年代的新潮美术还曾与官方美术机构共谋创造新艺术,这为官方的美术体制带来了自我更新的生机和短暂的繁荣。而90年代的前卫艺术则完全把官方体制作为其对立面,采取了不合作的态度,资本的介入使这种对立愈演愈烈。而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经济主导一切的情况,使得官方美术体制不得不处于守势,美协的权威不断被质疑,官方美术机构权力不断被挑战,这种困境构成20世纪90年代美术体制建设的最大特征。这其中许多问题当然是体制改革自身的问题,特别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的矛盾与变动,使得体制建设无法有确定的目标。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政府在体制改革过程中对于机构的定义处于变动之中,在政策表述上多有自相矛盾之处,这使得美术体制改革方向不够明确。例如,长期处于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美术体制几乎没有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划分,而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新世纪初,政府才对事业单位有明确的定义,且这种定义非常宽泛,概念模糊,以至于对机构的性质难于区分。〔10〕处于经济变革时期,艺术机构在管理和运营上的突出矛盾,使其自顾不暇,无法把主要精力投入到美术事业发展中去。

其次,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体制改革,直接导致许多文化艺术机构拨款减少,政府鼓励这些非营利的文化事业单位自负赢亏,从事多种经营。这使得许多美术机构忘掉了其机构的宗旨,而专心于创收。20世纪90年代曾出现过许多大美术馆把场地租出去办服装或家电展销的案例;美术家协会也因抓经济收入,不顾质量,出卖展览的冠名权和主办权。

20世纪90年代末,美术体制建设出现了一种新的情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已经开始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管理要求,特别是对于前卫艺术所带来的西方艺术体制有了一定的适应能力,并开始由与前卫艺术保持距离转变为与之联姻。这表现在一系列的官方美术展览对于前卫艺术有了更大包容,也表现在一些国际性的当代艺术双年展中出现了“体制内”与“体制外”的策展人和艺术家共存的局面,美术批评界发出了要警惕前卫艺术被体制化,以及保持当代艺术的野生状态的呼声。无论如何,这些似乎都可以说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重大变革之后,中国的美术体制的建设与发展慢慢走向成熟。

     1   2   3   4   5   6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