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资讯> 教育

1949年以来中国美术体制的发展与管理的变迁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10-09 14:30:48 | 文章来源: 中央美术学院资讯网

一、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迎来了博物馆、美术馆建设的第二个高峰期。许多时被迫关闭的博物馆得到恢复,在新的形势下,博物馆、美术馆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了相当大的发展。根据1988年底的统计,全国文化系统共有博物馆903个,也就是在10年间增长了2.6倍。特别是在1980—1985年的五六年间,平均每10天全国新添一座博物馆,其中1984年,每2.4天全国就诞生一座博物馆。而即便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博物馆在发展时期,诞生一座博物馆的平均天数还要3.3天。美术馆建设加快的同时,美术展览的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除了全国美展以外,各种艺术团体,如画会、艺术研究会、画院的展览也纷纷登场。更为重要的事,外国的美术作品展,特别是西方国家的美术展览被大量引进,这在新中国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

二、专业画院的大发展。1979—1989年是中国的画院第二个大发展期,各地纷纷成立画院 。1986年10月,由中国画研究院发起,中国画研究院、北京画院、上海中国画院、江苏省国画院共同主持的、由28个省市画院参加的交流活动及联展,展现了新中国画院发展的第二个历史时期的创作成果。新中国画院体系的建立,使得中国画成为了表现现实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画院的画家们深入到生活中,图江山多娇,写山川巨变,使中国画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8〕

三、美术出版的大繁荣。1979年以后,《美术》、《美术研究》等专业刊物复刊,并新创办了如《世界美术》、《新美术》、《美术译丛》、《美术史论》、《中国油画》等等。除了对一些美术理论问题展开学术讨论外,还开始大量翻译、介绍西方艺术,特别是自印象派以来的现代艺术。与此同时,全国各主要省份的专业美术出版社,都是从20世纪80年代初以后的几年里成立的,全国出版的各种画册、美术史与美术理论著作、外国美术译著,这种繁荣景象是建国三十多年以来所从未有过的。

尽管20世纪80年代美术体制总的来说是恢复与重建,其基本格局没有摆脱五六十年代所形成的基本框架,但却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首先,在恢复原有艺术体制的同时,解放思想成为了这一时期的关键词,人们对于艺术有了更为包容的态度,在体制的框架内已经不再是一种声音,而是可以容纳讨论和争鸣,这样的艺术体制已经可以在一定限度内允许多种思潮和多种风格并存,这不能不说是体制的更新与进步。其次,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体制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不同思潮的挑战,这种挑战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星星画会”,盛于85新潮美术运动,终于89现代艺术大展。事实上,这些“在野”美术运动是由西方思潮的引进,中国美术界民主思想的觉醒所导致的,对艺术自由的向往转变为对意识形态的反感与反抗,长期的压抑使得他们在行为上表现为与体制的对抗。

以上特点使得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体制的重建者们承受了巨大的压力。一方面要对10年所造成的瘫痪状态进行恢复,需要做大量的思想上和物质上的工作;另一方面又要面对来自新的思潮的挑战。后者,也就是对美术体制的质疑与对抗,是新中国以来从未有过的。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体制的重建过程中出现了一种极为有趣的现象,那就是美术体制的构建者们(指的是实际管理者们)很难把握解放思想与各种新思潮之间的关系,尽管这两者有着必然的联系,因此,在很大程度上,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体制成为85新潮美术运动的共谋,尽管这些运动是体制外的。有一系列事件可为此证明:1979年末的“星星”美展,中国美协《美术》杂志在1980年第12期和1981年第1期组织了连续的讨论。1985年的黄山会议本是一个由美协等官方机构举办的座谈会,但却直接引发了新潮美术运动在全国的蓬勃兴起,全国出现了数百个自发组织的、非官方的画会、美术社团。1989年现代艺术大展也是由官方艺术机构如中国美术馆、《美术》杂志、《中国美术报》直接支持和举办的展览,但却被视为新潮美术的总结。所有这些都表明,20世纪80年代美术体制的恢复是中国变革的过渡时期的产物,既有其保守的一面,又有它开放的一面,这是20世纪80年代官方的美术体制的独特现实,于是“体制内”和“体制外”的划分开始出现在中国美术界,以今天全球的艺术视野来看,这种划分也变成了中国美术发展的独特现实。

     1   2   3   4   5   6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