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方敏儿:不做策展人,我一定去做艺术教育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3-08-06 09:30:53 | 文章来源: 雅昌艺术网

艺术不是纯粹做给别人看

大学时,方敏儿在香港理工大学学习摄影设计,画人像素描在全系数一数二,后来上摄影课拍片子,一直坚持摄影创作。毕业后,她到老师推荐的全香港第一家当代摄影艺术中心帮忙,这段时间,她既搞创作又做策展助理,用她的话说,“什么都试过,才知道哪个是我的菜,哪个更适合我。”

虽然最后放弃了做艺术家,选择了策展,但是玩过摄影、做过艺术帮助她在看到一件作品时,能够立刻看到作品试图传达的多个层面。

“我并不会像批评家一样照本宣科告诉艺术家你这哪哪哪好,我会直接跟他说,这个很明显,你就多做吧。”

方敏儿用直觉说话。

青年艺术家马玉江还记得第一次给方敏儿拿新作品看时忐忑不安的心情。

2010年,马玉江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同年7月参展千里之行优秀毕业生展。他的巨形装置作品《看不见的面孔》摆在了美术馆一进门的位置,两件仿古木磙上用钉子钉满网络流行语,两条宣纸用佛香烧上主流网络媒体的标志,宣纸的20米长卷竖挂,好像直通天顶。学公共艺术的马玉江毕业创作很自然想到要探讨公共性,“我不认为中国存在哈贝马斯所说那种理想的公共空间,网络上常常众声喧哗,但实际上有多大影响力不得而知,往往沦为自媒体或者网友的自我陶醉。”他在展览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说。

不过马玉江给方敏儿看的新作品不是这件,尽管两人是因为《看不见的面孔》认识的。“方敏儿看完展后主动联系了我,了解了一下我大学时期的作品。”

从接触当代艺术起,马玉江对它的感知就是要透过作品反映社会议题,“关注这块是重要的,但是我心里有隐隐的更想创作的东西。”毕业半年后,马玉江搬到了京郊的工作室,一个他口中“更能让自己静下心”的地方,酝酿出了一段影像作品《妈妈,我想离你更近一些》。视频里他平躺在床上,倒挂的燃香滴下的香灰滴在他的身上,他用这种方式来跟生死相隔的母亲对话。

“这件作品跟我之前做的截然不同,我做出来了心里真没底。它不符合当代艺术的主流,又很私密、个人,有点阴暗,我做完了都不好意思看,只知道这是自己想做的。”闭关半年的马玉江除了方敏儿不认识任何策展人,没底的时候他想到了敏儿。“没想到,拿给方敏儿一看,她就说‘好喜欢’,还说自己要收藏这个作品。”

方敏儿的直率给马玉江很大鼓励和动力,此后,马玉江把与妈妈的对话做成了一个系列,包括这次“我有问题吗?”的参展作品《给妈妈的信》和油画《与妈妈唯一的合影》。

方敏儿倒不认为她帮助完成了一个艺术家的创作转型有多么重要,她认为更重要的是,她告诉艺术家这样一个理念——“艺术不是纯粹做给别人看的,首先是做给自己看的”。

“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需要理清自己的童话或者经历中让他纠结、痛苦的地方。我一直都在跟艺术家沟通,创作对一个艺术家本人也是是一种释放,一个心理的自疗。”

“感动自己的作品,才会感动别人。这是最基本的道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