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资讯 > 教育

电影院将成为美术馆的新空间吗?

艺术中国 | 时间: 2012-03-09 09:35:32 | 文章来源: 外滩画报

《达·芬奇现场》可谓开了一个先河,是否能通过这种形式拓展艺术展出的受众面,是否能将定期结束的展出,通过大银幕甚至DVD等介质,变作永久留存的艺术体验?对此,各界反响不一。在《纽约时报》艺评人萝贝塔。史密斯(Roberta Smith)眼中,它不过是高雅艺术版的“春晚”,虽然给人“奇怪的乱糟糟的感觉”,但“偶尔会有点营养,有时甚至还能提供些真知灼见”。负责发行本片的BY Experience 公司主席朱莉。布罗查德-杨(Julie Borchard-Young)却有不同看法:“世界上绝大多数人都有过买电影票进影院看片子的经验,但能有机会飞去伦敦享受艺术展览的,或许就没那么多人了,我相信这就是我们这部片子的最大优势。”她还介绍说,已经有其他知名艺术机构在联系他们,“《达·芬奇现场》是第一部,但肯定不会是最后一部”。

用电影来呈现艺术展览,究竟是好是坏?为此网络杂志Salon专门采访了片中出现的纽约艺术评鉴专家罗伯特。西蒙(Robert Simon)。西蒙曾参与达·芬奇作品《救世主》(Salvator Mundi)的鉴定工作,这幅画原本一直被认定是达·芬奇的学生乔瓦尼。安东尼奥。伯特拉菲奥(Giovanni Antonio Boltraffio)所绘,正是有赖西蒙首先提出质疑,最终在去年年底经多位权威专家拍板认定,《救世主》实为达·芬奇本人真迹,随后就将它放在伦敦国家美术馆做第一次公开展出。这也是过去百年来唯一重新获得专家认定的达·芬奇画作。

Salon:第一次听到要把展览拍成电影,你怎么想?他们要你出镜,你是否犹豫过?

西蒙:当时我很好奇,没有完全明白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老实说,我并不很理解他们为什么要把它拍成电影,也不确定是不是真会有人买票进电影院看它。

Salon:现在你已经看过电影了,也看过展览本身,比较一下吧。

西蒙:展览我去现场看过好几次,电影虽然只看了一次,但看完之后,豁然开朗!用电影来呈现这次展览的做法,既创新又有趣。对于那些没能看到展览也不可能看到展览的人来说——他们要占到全部人数的99.9%——这真是一次奇妙的记录,而且很显然,这是一个永恒的记录。

Salon:对于那些愿意花大价钱亲临现场看真迹的人来说,这电影或许没法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对另一些人来说,去看电影,或许能免去买票、排队、人挤人的麻烦。它的优点与缺点分别在哪里?

西蒙:如果你本来就不打算去看展览的话,那就没什么缺点可言。至于面对面直接品味艺术品的体验,那确实是世上独一无二的事,是围绕艺术而发生的种种中最美妙的事情之一:你和艺术品直接相对,无需通过什么中介,无需科技的大银幕。问题在于,这样的好事情并非永远都能满足。那么,相比捧着一本展览目录或导览手册翻阅,抑或是上网浏览那些展览品,在大银幕上看电影,那就完全是另一个层次的体验了。他们拍摄的质量很高,而且银幕是一种无与伦比的载体,将画作放到数倍的大小,你能看到以前从来不曾注意到的诸多细节。此外,确实像你说的,没有人会挡到你,更不用人挤人。

另一个好处就是,能得到很多幕后的信息:怎么布展的,策展人最初的出发点,哪件作品摆在哪个位置上有什么讲究,等等。这些是展览目录上没法体现的,但在这部电影里都能看到。

归根结底,它没法取代亲自去看展出的体验,但至少比去不了、看不到要好得多。

   上一页   1   2  


 

凡注明 “艺术中国”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艺术中国”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中国,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

打印文章    收 藏    欢迎访问艺术中国论坛 >>
发表评论
用户名   密码    

留言须知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