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廊》:如何理解数字艺术?
张海涛(以下简称“张”):我觉得数字艺术和新媒体有区别。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旧的媒介),和时代、科技有关系,新媒体艺术除了数字艺术之外:生物和嗅觉、人工生命艺术也是新媒体艺术的范畴。数字艺术是新媒体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电脑数字或电子影像、多媒体技术只是数字艺术的媒介载体,就如我们常说的装置、行为媒介一样要成为艺术,必须进行艺术经验和语言的转换,这样数字艺术就与科技有了很大的区别。数字艺术分为设计运用类和当代观念类,就如我们常说的产业设计和纯艺术的区别,其作品的意图和功能不同。
第二,国内数字新媒体艺术从90年代录像艺术中的行为观念向2001年后数字虚拟化转型。数字媒介艺术表达方式有很多,比如说计算机图形技术与虚拟影像、网络远程通讯艺术、人脑计算机接口、虚拟现实技术。新媒体艺术慢慢从一个实像往虚像转型,由虚拟的人和事物来关注真实现实中的人和事转换。
第三,数字艺术开始成为一个人类新的生活方式,是这个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它会改变我们的时空感:我们交往的方式愈来愈快捷甚至具有同时性,这是一个新的时空观;还有数字时代会带来一个新的伦理观,人和人开始与虚拟人交往,虚拟现实的交往正在改变了人与人交往的结构。
《画廊》:数字艺术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历程?数字艺术在国际的状况是怎样的?
张:国际数字艺术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逐渐有个人作品本体向数字艺术生态链融入和拓展。
60年代 便携式录像艺术出现,成为数字艺术的早期形态;
70年代 西方实验电视节目开始播放实验录像艺术;
70年代末 基金会开始转向赞助非盈利数字媒体艺术中心,数字艺术展出方式转入博物馆和画廊;
80年代开始 录像艺术成为主要的媒介活跃在国际各类大展上;
90年代 录像艺术展览部门建立,主办各种录像艺术节;
电脑、互联网和互动多媒体艺术出现,数字艺术由单频行为录像向虚拟互动艺术拓展;
多种数字艺术配套的培训、服务和研究机构应运而生,向艺术家开放。对数字艺术的资助大量来自高科技公司的文化基金,各国机构和展览开始运作、收藏,并与商业结合。
《画廊》:数字艺术在中国的状况是怎样的?与国际相比,有何优势和局限性?
张:数字艺术在国内正在处于上升阶段,急需建立数字艺术的机制和体系,我想从几个方面回应上面的问题:第一,我们现在新媒体数字艺术在中国急需建立一个艺术生态:包括教育、收藏、资金、技术、推广、策展和批评体系,现在我们好象最重要的就是资金推广和观念转变问题,资金怎么解决,怎么突破?国外有很多模式有他们的优势,比如说像汉堡录像艺术靠西门子赞助,柏林录像艺术节是苹果电脑资助;还有国外西方的各种机构,他们开始关注、收藏、展示、推广新媒体艺术,比如德国的ZKM(音)、日本东京ICC(音)、奥地利AEC(音);国内像中国数字艺术协会这样的机构独立运转、北京世纪坛做的国际新媒体艺术展正在起步,上海电子艺术节主要运作模式是靠政府支持,另外中国美术馆的“合成时代”新媒体艺术展跟瑞士基金会的支持是分不开的。在中国没有这个体系,没有这个机制,我们怎么突破?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学院,因为学院现在有各种项目和资金合作,包括我们前一阵在北服做的活动就很成功,以后还可能合作。另外,政府的资金如何申请,现在各地都在搞动漫产业,包括宋庄也在做动漫基地,我们也可以将这种商业与当代数字艺术结合,大型项目如世博会、奥运会都运用新媒体艺术,这也是一个突破口。
还有,如果我们资金很少的话,是不是就不做事情了?如果国外的技术和资金达不到,是不是我们就停滞了?与西方数字艺术领域相比,我们缺的是良性的数字艺术生态,其实我们技术方面稍微弱一点,但可以侧重中国的情境的感受, 新技术与自然的回归思想的结合更加迫切,与东方文化和现实背景结合是中国数字艺术的优势,而非一味 追赶高技术。资金少的时候,做一些资金少的项目,资金多的时候做资金多的项目,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些突破口。
《画廊》:在当代艺术的格局中处于何种地位?
张:数字新媒体艺术在未来可能成为“火爆”的媒介艺术,这种趋势现在还未充分显现出来,但已开始出现很大的苗头。这个势头的形成除了在自由艺术家中占一定的比重之外,更多的会在90后出生的学生所在艺术院校中充分呈现,因为新媒体是与科技有关的艺术,除了电子数字技术之外生物技术也是重要媒介方式,这些技术实验的条件在学院内实施起来比较充分:一个是有设备资金基础,第二有很大的生源,第三技术的学习比较系统化,第四这些学生从小接触多媒体,自然对其有特殊的感受。目前全国有几百所大学都开了多媒体和数字艺术系或专业这将是成为未来新媒体艺术最大的一股力量。
数字新媒体艺术只是对主流当代艺术媒介的拓展,它们不会是替代关系。从作品质量上看任何媒介都可以充分表达感受和思想,不会带来对主流当代艺术的冲击,任何新的媒介出现都会短期受到关注,媒介不可能“引领”主流艺术,因为它只是媒介,即一种表达的手段,在短期内受到关注成为热点原因也可能是大家求新思想或运作的结果。任何媒介都会出现滥作品,新媒介也不例外,重要的是艺术家自身适合用什么样的媒介来表达你的艺术价值和经验。
与其他的艺术媒介类型比,新媒体的技术语言更具有时代感和未来感,也具有再造和传播快等特征,因为它的技术更适于年轻人的一代人,他们从小与多媒体打交道,是他们心理的内在需要和表达。新媒体的技术也会带来不同于其它媒体的语言结构,这种语言结构可能带来新的感受。如:虚拟人、交互、遥在技术等都可以给我们带来了不同以往的空间思维和伦理关系;当然新媒体艺术也可以表达永恒的生命体验和传统经典的思想,会给观众带来新的体会和思考。
此文曾发表于《画廊》杂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