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我国文艺界逐渐流行起一种清新审美风尚。这种清新审美风尚反映了当代人对清新审美需求的强烈渴望,表现了当代人对清新文化生活的期盼向往。清新音乐是清爽的曲风和随意的创作。清新文学总是弥漫着淡淡的哀伤,再兴高采烈的喜悦也写得很平和,再愤世嫉俗的情绪也写得很冷静。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里,一些人在追求富足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向往纯朴简单的情调,似乎厌倦了奢华浮躁的生活。而清新这种健康的审美风尚则在吸收偏于柔弱和单薄的小清新文艺的合理部分的同时,也容纳追求阳刚和浑厚审美风尚的大清新文艺。这不但有利于人的才能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而且有利于高尚人格的塑造。清新的审美风尚完全适应中国当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先,清新的审美风尚反对骄奢淫逸,崇尚节俭朴素,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发展需要。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建设一个“节俭的国度”。节俭不是忍饥挨饿、不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而是把人的物质消费定位在保障健康的水平上。过度消费对人的身心健康有百害而无一利。未来人类生活的理性选择应当是缩小剪刀差,将过度消费的部分降下来,把正当消费不足的部分补上去。数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崇尚节俭、反对骄奢淫逸。三千多年前,周武王伐纣的原因之一就是商纣王暴殄天物。在资源紧缺的今天,谁都没有挥霍浪费的权利。文艺批评家刘润为认为,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奢侈之风已经在很多领域蔓延,这不仅不利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对培养良好的社会风气也有百害而无一利。近年来,我国迅速发展成为世界奢侈品消费大国,一些人认为“奢侈是一种新的、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喊出了“拜金有理,奢侈无罪”的享乐主义口号。而“奢侈,尽管已为一部分人所热衷,但它不能代表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发展方向,也决不能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趣味和主流价值,我们要警惕和防止奢侈之风蔓延。”当今社会应当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节俭”的优秀传统。
其次,清新的审美风尚反对投机钻营,提倡精神寻根,符合中国当代社会固本强基的发展要求。中国当代有些知识分子发生了双重背叛,即不但发生了精神背叛,而且发生了社会背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一句流行颇广的话:“一年土,二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这句俗语在今天蕴含了更为深刻的思想内涵。中国当代不少知识分子就其出身而言是来自社会的基层,但是大多数都背叛了他们的社会出身。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可以超越基层,甚至可以离开基层,这种超越和离开是在社会分工上与基层民众有别。但是,精神的根必须牢牢扎在土地上,扎在基层民众中。
最后,清新的审美风尚反对媚俗下流,崇尚健康向上,顺应了中国当代社会正在崛起的发展势头。正如德国作家歌德所言:“一个时代如果真伟大,它就必然走前进上升的道路,第一流以下的作品就不会起什么作用。”当代中国正在迈向伟大的时代,虽然这个时代尊重各种各样文艺作品的创作,但是那些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不能淹没在众声喧哗中,而应该发挥积极引领作用。清新文化力戒随波逐流、左右摇摆、追逐狭隘利益,而崇尚求真务实。清新文化虽然强调创新,但这个“新”不是一些沉渣的泛起,不是一些老例的修补,而是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创新。清新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真善美战胜假恶丑的历史发展过程。即使偶有正不压邪的现象,也要表现出邪恶势力必将没落的历史发展趋势。中国当代有些作家艺术家不是弘扬正气,而是热衷于渲染暮气和邪气,极力描写小人得志和正不压邪。在一些反腐文学作品里,腐败分子花天酒地、顺风顺水,反腐英雄则是贫病交加、困难重重。人们感受不到基层民众反腐的力量,更看不到正义力量终将战胜邪恶势力的发展趋势。这些文艺作品令人泄气、丧气、悲观、颓废。
总之,清新的审美风尚不是暮气沉沉的,而是朝气蓬勃的;不是无病呻吟的,而是有感而发的;不是空洞无物的,而是充实有物的。在中国古代文艺发展史上,凡是提倡文艺清新之风的时期,都是进步的。在散文领域,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提倡古文、反对骈文,是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语言的革新运动。唐宋两次“古文运动”都提倡“言必近真”、“不尚雕彩”,不但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而且创造了平易畅达、清新自然的文风,出现了唐宋八大家,留下了不少千古名篇。在诗歌领域,唐代大诗人李白坚决反对初唐雕饰、艳丽、虚伪的诗歌颓风,认为绮靡不足珍,提倡“清真”诗风,和其他优秀诗人一道彻底廓清了浮丽纤弱、堆砌铺排、无病呻吟的倾向,开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局面。因此,随着清新的审美风尚的盛行,中国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一定会迈出更坚实的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