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史魔术师 素描
在开放的时代,没有人能够躲过大气候的主导作用。现代科技的发展彻底打破了自然格局的地理屏障,工具理性开启了充满诱惑的历史洪流,不再有意外,不再有差异。当艺术成为揭示、批判、抗争的观念工具,其结果可能导向揭示、批判、抗争的反面。人,没有谁能够拒绝末日,面对那个终点,唯一能做的就是通过自我救赎以寻求生命过程的最大通畅。
张滨与叶洪图虽然经历了从绘画学习者到美术教育者的身份转换,但无论是作为学习者还是教育者,他们所面对的课堂教学内容无非是素描透视、静物模型、美术史料和名画临摹这些套路,服膺的是同一套学院教育制度。这种僵化的美术教育方式早已令两位教师感到忍无可忍,他们梦想着把照本宣科的教学课堂变成艺术创作和思想启蒙的灵魂殿堂,实现人生与艺术的双重救赎。于是,他们在2004年组成“艺术教育小组”,从反思教育转向艺术自救,对教育方式、艺术语言、日常现象、公共生活进行超图式实验,如他们2010年创作的装置作品《救生衣》就表达了对教育危机的焦虑不安,转而从自我救赎再延展到社会关怀,把大量日常问题引入美术课堂。
2009年,他们完成了《美术教育——美术史》系列组画101幅,通过把美术史上的历代名画与现实媒体中的时事图像进行挪移切换,打破美术史与日常生活的时空壁垒,将艺术教育、美术史教材置于生活现场,使学生或观众在艺术中体验到生活本身。如将《主要生物群系的全球分布图》与卢梭的《睡着的吉普赛人》、2009年2月24日《环球时报》的头版新闻图片与塞尚的《浴女》、普陀山南海观音广场新闻图片与达维特《苏格拉底之死》、《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刊登的生命元素图文与委拉斯开兹《镜前的维纳斯》、Espnstar网站体育广告与尼德兰的《雪中猎人》进行切换。这些素描手绘作品,把教学与创作、名画与现实进行语境重构,通过图像转换启发人们的思想转向,打破艺术史文本与日常现实各自孤立的叙事模式。
基于对艺术教育、艺术历史、社会现实种种问题的思考,张滨和叶洪图发掘了创作上的丰富线索。2010年,他们及“艺术教育小组”成员创作了《美术教育——另外的历史》系列组画80幅,通过对美术史内部语言进行转换,并切入网络的随机签名作为作品标题,完全打乱了美术史作品的固定名称、叙事结构、语境模式,造成历时性与同时性的整一转向。同年创作的《美术教育——魔术师》系列作品74幅,将经典历史名画与时事新闻图片进行切换重置,并植入无厘头的网络个性签名用语,创造出魔幻的视觉图腾,这种超图像的想象力使现实世界变成了既定艺术史,完全搅乱了现实与历史的时空维度,仿佛生活本身就是奇异荒诞的命运拼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