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晓丹
2010年6月25日,吴冠中在北京因病逝世。遵照他的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在他那间老式居民楼的蜗居中,巨幅遗像下没有挽联、没有花圈。与他简朴一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他极为铺排的作品市场。至2010年11月底,吴冠中各类作品共成交1613件,均价135.2万元。他以21亿8020万元的总成交额,在兼擅油画和中国画的大家中位居第二,仅逊于徐悲鸿。
就在吴冠中离世前的一个月内,他的作品共有5件成交价超过千万元。其中的3件油画为:6月2日在“北京保利”以1232万元成交的1994年作《墙上秋色》、以2016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乞力马扎罗雪山》,6月6日在“北京翰海”以5712万元成交的约1973-74年作《长江万里图》;其中的2件中国画为:6月2日在“北京保利”以2800万元成交的1990年作《美国大峡谷》、以3584万元成交的1970-80年代作《山水花卉动物》。在他去世后不久,又有油画1994年作《西双版纳村寨》和1974年作《北国山村》成交价超过千万。
吴冠中不仅创造了中国艺术市场的一大奇迹,也书写了中国当代美术史的一段传奇。
一、吴冠中的美术史意义
1.中西互融的当代美术开拓者
吴冠中在中国当代美术的独特进程中,独树一帜。他以“油画本土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巨大成就,成为中国当代美术史的开拓者和领袖。
吴冠中在水墨和油彩之间的自由转换,是他于中西艺术间跨界的结果。
吴冠中求学时代,便中西兼修。1935年,他本已就读“浙江大学工业职业学校”,因军训时痴迷于“国立杭州艺专”前所未见的图画和雕塑,遂考入该校“从头学起”。该校由主张融合中西的林风眠创办,不同于其他学校国画与西画分立,将两个画种容于绘画一系之中,使吴冠中得以油画和中国画兼攻。不过,吴冠中对西画更为倾心。在那里,他受教于林风眠、吴大羽等欧派教师,并爱上了当时国人完全陌生的塞尚、梵高、高更、马蒂斯、毕加索等西方现代派画家。1937年日军侵华,“杭州艺专”向后方撤离途中,国画与西画分系。希望“鱼和熊掌兼得”的吴冠中一度转入国画系,但很快感到国画难以发挥色彩效果,又转回西画系。1946年底,他考取战后教育部的首批公派留学生,次年入读法国“巴黎国立美术学院”,与油画更为亲熟。
后来职业生涯的周折无奈,让吴冠中独辟蹊径。
1950年,吴冠中谢绝老师的挽留,回国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然而,由于他的创作观与当时为政治服务的“写实主义”相悖,他喜爱的现代派艺术是被反对的“资产阶级形式主义”,1953年,他被调往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水彩等纯技法课,1955年,他又调往北京师范大学。因为与主流格格不入,至1950年代末,他完全放弃了“用艺术震撼社会”的初衷,不再描绘现实人物,彻底投入到“被瞧不起的、不能为政治服务”的风景画。与当时流行的公式化、概念化创作相比,他的风景油画充满了激情。
吴冠中的绘画,开创出富有中国特色和传统精神的新途。
吴冠中不赞同“油画要姓油、国画要姓国”,通常看来泾渭分明的油彩与水墨,在他那里彼此融通。批评家贾方舟说:“吴冠中的艺术不易以画种区分。因为以吴冠中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实际操作,他面对的艺术客体是一致的,所不同的只是所使用的媒介材料。”1980年代,他在油画中的意象化表达,已经把油画的本土写意精神推向新的高度。至1990年代,他的作品古今技法任意而为,中西界限日益模糊。他在油画中植入中国水墨基因,又在水墨中融入西方现代造型观念。他立足于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交会点上,为读者建立起崭新的审美品格和审美趣味。
2.中国画坛的最后一位大师
新时期以来,吴冠中是突破美术僵化模式的先锋,是中国美术走向现代的旗帜。
在1970年代末的思想解放运动中,西方现代主义是中国美术界摆脱禁锢、争取创作自由的有力参照。吴冠中作品中独有的唯美意识,对长期不讲审美、只讲政治的中国美术,产生了强烈的批判意义,也最先具备了前卫倾向。1978年,中央工艺美院为他举办回国后的第一次个展,第二年,中国美术最高圣殿——中国美术馆为他举办个展。他强化形式的风景油画,与流行的深刻社会主题完全绝缘,令人耳目一新。该展览在北京结束后,又受邀到多个省份巡回,他本人随展览到各地举办讲座。
随即,吴冠中在《美术》杂志连续发表了大量激进观点。
现代美术的核心“形式美”,是中国艺术几十年的禁区。1979年5月,《美术》刊出吴冠中的《绘画的形式美》一文,因最早公开谈论形式问题,引起美术界强烈反响。1980年3月,吴冠中在《美术》发表《造型艺术离不开人体美的研究》一文,指出人体美是造型艺术的基本功;10月,他在《美术》发表《关于抽象美》一文,阐述抽象美是形式美的核心。1981年3月,他在《美术》发表《内容决定形式?》一文,直接否定“革命现实主义”美术的创作公式,强调形式美的独立性。文章直接否定了高悬于画家头上的“主题先行”理论,迅速引发关于形式问题的激烈辩论。吴冠中为争取艺术自由所力倡的“艺术标准第一、政治标准第二”,成为葬送“文革”极左美术的里程碑,他从形式角度公然推崇现代主义艺术,对1980年代中期的“新潮美术”起到了引导作用。
1990年代,吴冠中又针对中国画的“笔墨论”直抒己见。1992年3月,他在香港《明报》发表《笔墨等于零》一文,深入中国画传统内部、对其核心体系重新审视。5年后,该文转载于北京《中国文化报》。他作为中国画创作成就不菲的画家、对中国画学颇有研究的学者,掀起了美术界的又一轮持久论争。
吴冠中以他在风口浪尖的数次直言,成为中国美术界的风云人物,他从1990年代起殊荣频至。
1991年7月,法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1992年3月,伦敦大英博物馆首次为中国在世画家办展,推出“吴冠中:一个20世纪的中国画家”。1993年11月,巴黎塞纽奇博物馆为他举办“吴冠中水墨新作、油画及素描展”。1999年11月,中国文化部破例为在世画家举办个展,推出“1999吴冠中艺术展”。2002年3月,他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的第一位中国籍“通讯院士”,该项荣誉被称为“艺术界诺贝尔奖”。2003年12月,中国文化部为吴冠中颁发“终身成就奖”。
吴冠中在中国绘画从艺术圣殿走向大众广场的当口,成为最后的大师。如同批评家黄苗子所说:“正如欧洲现代艺术没有、或不可能再产生毕加索一样的权威,今后的中国,也不可能在吴冠中之后产生艺术偶像”。吴冠中在中国绘画现代化的潮流里,引领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审美心态,这是他日益造就海内外市场神话的充分理由。
二、吴冠中作品的升值史
1.1980年代走向境外市场
1970年代,吴冠中作品在市场仅几十元一幅,甚至曾被夹在画框里“随框赠送”。他在引领国内审美趣尚的同时,首批被海外购藏者关注。
从1984年开始,吴冠中作品在日本、美国、香港等地展出,奠定了广泛的国际市场基础。1987年,由香港艺术中心主办的“吴冠中回顾展”在香港包兆龙画廊举行,共展出他40年间创作的彩墨画、油画等100余幅,香港媒体给予充分报道和高度评价,作品在40分钟内售罄。1988年,他应邀到新加坡博物馆举办个展,与“好藏之美术馆”主人郭瑞腾结识。郭瑞腾后来大量购入他的作品,使其市场扩散至整个东南亚及港台。同年,日本西武百货店举办中国博览会,由荣宝斋作中介的商业画展“现代中国绘画巨匠:吴冠中画展”处于中心区域,买气颇盛。1989年,香港万玉堂画廊举办“吴冠中画展:万紫千红”,展出画作74件,展览首日清晨4点便有人排队等候,开幕后一个半小时内成交50件。
1980年代后期,吴冠中作品得 受到香港拍卖市场青睐。
吴冠中很多作品或以低价卖出、或赠送亲友、或回馈给资助他办展和出版的机构,成为拍卖市场的主体。1984年,吴冠中水墨画首登香港拍卖行,《劲松》和《北戴河》分别以0.9万、2.7万港元成交。1988年,他的《日照华山》在“香港佳士得”首破10万元大关。1989年,他的23幅水墨画在香港拍出,其中《高昌遗址》以187万港元成交、高出估价10倍,创中国在世画家最高价。同年,他的油画《庭园小景》、《黄山》在香港分别拍至20万、26万港元。1990年3月,他的油画《巴黎蒙马特》在“香港佳士得”以104万港元成交,开创中国在世油画家的最高价。1991年11月,他的水墨画《交河故城》在“香港苏富比”以260万港元成交,再创新高。
2.1990年代的“毁画事件”和“打假官司”
1990年代初,吴冠中油画市场从香港扩展至台湾、新加坡、北京、纽约等地。1992年,《万户炊烟》、《御花园》在台湾拍至187万、198万台币,此后,他的油画渐受台湾藏家喜爱,是台湾西画拍卖市场“九大天王”中唯一的在世画家。1990年代,新加坡蔡斯民的“斯民艺苑”、香港方毓仁的“一画廊”在两地数次举办吴冠中作品展,大力推广市场。1993年,郭庆祥的大连万达“玥宝斋”开始大量收藏吴冠中水墨画,成为内地拥有其作品最丰的机构。
对于自己的作品走向市场,吴冠中一向态度严谨。
吴冠中看到友情赠出的作品被大量出售,特别激愤,他在1988年立下规矩:“凡索画者,非公益性的博物馆、美术馆不赐;凡售画,必择热忱美术而有志光大者”。他非常憎恨在一时盛名之下,艺术价值不高的劣画也招摇过市。1991年9月,他整理家中自藏画作,将200余幅不满意者全部毁掉,媒体称之为“烧豪华房子”行为。吴冠中毁画的目的是“不愿谬种流传”,他说:“生命末日之前,还将大量创作,大量毁灭。”
对艺术市场的不规范行为,吴冠中深恶痛绝,不惜对簿公堂。1994年,他起诉“上海朵云轩”和“香港永成古玩拍卖有限公司”侵犯其姓名权、名誉权,原因是二者在香港拍卖了一幅署名吴冠中的国画《炮打司令部,我的一张大字报》。他通过文化部市场司通知二者该画系伪作,要求撤下,但对方仍坚持拍卖并成交。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经过慎重审理,判定吴冠中胜诉。该案是中国动用法律解决假画侵权的第一例,轰动一时,为规范市场敲响了警钟。
不久,吴冠中的油画在拍卖市场再现一波行情。1998年,他的《木槿》在“香港佳士得”拍至222万港元;1999年,他的《红莲》在“中国嘉德”拍至132万元。
3.新世纪的“吴冠中现象”
从2000年开始,吴冠中作品成为拉动中国绘画市场的主导力量,业界称之为“吴冠中现象”。
2002年至2005年,吴冠中的水墨画价格涨势迅猛,占成交作品中的大部分。2002年,他的《桑园》在“香港苏富比”以320万港元成交。2004年,吴冠中水墨画市场从香港回归内地,单价前11件中的9件成交于北京,其中《河塘小鸭》在“北京荣宝”以660万元成交,《三峡之歌》和《双牛图》的成交价超过500万元。同年,他的油画共有18件上拍并全部成交,总成交额近3000万元,其中《春筍》、《北京雪》、《墙上秋色》分别以300余万元成交,带动大盘强劲上扬。
2005年是艺术市场的“吴冠中年”,他“上海回顾展”的举办以及《吴冠中全集》的着手编辑,给市场再添热度。吴冠中作品现身在油画、西画、早期西画、新中国美术经典、当代水墨、当代书画、当代艺术、现代彩墨等多个专场,总成交额高达3.9亿元。在世画家中,他的作品单价升幅最大。其中水墨画《黄土高原》在“北京荣宝”以1870万元突破千万,《鹦鹉天堂》在“北京保利”以3025万元成交,创中国所有画家最高。他的油画涨势尤为显著,《景山公园白皮松》在“香港佳士得”以974万元首次逼近千万元大关,另有《大昭寺》、《江南园林》、《鲁迅乡土组画之二》等10件作品的成交价超过500万元。
2006年,吴冠中的油画继续被追捧。8月,吴冠中继为多家公立机构捐出100余件精品之后,将油画长卷《1974年·长江》捐赠故宫博物院;4个月后,他的另一幅油画长卷1973-74年作《长江万里图》在“北京瀚海”以3795万元成交,再创中国在世画家油画拍卖价纪录。当年,另有《红莲》、《山花》、《江南乡居》、《舟山渔港》、《协和广场》成交价超过500万元。
4.2007年的“《全集》效应”
在中国绘画市场超前红火的2007年,《吴冠中全集》适时出版。《全集》历时2年编撰,是湖南美术出版社继《齐白石全集》之后的又一巨制,也是国内为在世画家出版全集的首例。出版社在向海内外收藏界征集作品的过程中,各方反响热烈、踊跃自荐。其中既有许多上乘之作,也不乏赝品,有的几乎可以乱真。由于入编作品均由吴冠中本人亲自甄别,全集为购藏者提供了最全面、最权威的资料保障。
当年和接下来的2年,吴冠中作品总成交额分别在《胡润艺术榜》高居第1、第4、第2位。
2007年,吴冠中的水墨画价格大幅反弹,《交河故城》在“北京保利”以4070万元成交,为在世画家最高。同年,他的油画价格继续冲高,1975年作《木槿》在“北京保利”以3920万元成交,1973年作《北国风光》、1973年作《桂林景色》分别在“香港佳士得”以3168万、1006万元成交,3件作品分列年度中国油画价格第4、第7、第63位。2008年,他的水墨画1990年作《长江万里图》在“香港苏富比”以1578万港元成交,油画《江南乡居》在“崇源抱趣”以1219万元成交。2009年,他的水墨画《柳荫沐牛图》在“中国嘉德”以1456万元成交,油画《坦桑尼亚大瀑布》和1979年作《北国风光》分别在“北京保利”、“中国嘉德”以3080万、3024万元成交。
2010年,吴冠中作品再次火爆。在“北京保利”春拍,一日之内便有4件作品以超过千万元成交,它们是油画1975年作《乞力马扎罗雪山》、1994年作《墙上秋色》,水墨画1990年作《美国大峡谷》、1970-80年代作《山水花卉动物》。4天后,他的1973-74年作《长江万里图》在“北京翰海”以5712万元成交,比4年前上涨2000万元。
三、吴冠中油画市场分类及价位
吴冠中一生创作极丰,作品的市场流通量庞大。与他的水墨画市场相比,油画市场后起勃发。至2010年11月底,他的油画共成交327件、占总成交件数的20.3%,而成交额高达9亿4545万元、占总成交额的43.4%。他的油画均价为292.8万元,是全部作品均价的2倍有余,在他的21件次1000万元以上拍品中,油画占12件次。
吴冠中油画的价格分布,呈现明显的“梭形结构”。
从成交件数看,100万—500万元区间是吴冠中作品市场的重心,成交数量多达145件,占总量的4成有余。在100万元以下的两个区间,成交数量相对较少。超过500万元的更为有限,500万—1000万元的不足总量的1/10,超过1000万元的仅占总量的3.7%。从成交金额看,100万—500万元区间的总成交额达3.8亿元,占总量的4成。500万元以上两个区间的总成交额更为可观,合占总量的半数有余,尤其12件1000万元以上作品,总成交额高达总量的1/3。100万元以下的作品,成交额极为微薄。
吴冠中作品几乎全部是风景画,贾方舟将其60年的风景画创作生涯概括为“水彩——油彩——墨彩”三个阶段,其中风景油画起始于1950年代、成熟于1960-1970年代、升华于1980-1990年代。据此,可将他在拍卖市场流通的油画分为1960年代及以前、1970年代、1980年代及以后、年代不详4大类,细致分析。
第一,从上拍件数看,数量最多的是年代不详作品。里面除了个别真迹本身没有款识,也包含大量来历不明之作。数量最少的是1960年代及以前作品,除了因为该类作品本身数量稀少,也与市场的挖掘不够有关。
第二,从成交件数看,数量最多的是1980年代及以后作品。主要原因是此类作品上拍量较大,并且代表了吴冠中油画的最高成就。数量最少的是1960年代及以前作品,主要因为上拍量有限。
第三,从成交率看,最高的是1970年代作品,主要因为该期作品写实性强,比较符合国民的欣赏口味。成交率最低的是年代不详作品,原因不言而喻。
第四,从成交金额看,数量最多的是1970年代作品,占总量半数有余。数量最少的,自然是年代不详作品。
第五,从均价和单价看,1970年代作品均价高达478万元,超过百万元的有79件,超过千万元的高达9件、占总量的3/4。均价其次为1980年代及以后作品,该期作品超过百万元的多达83件,超过千万元的有3件、占总量的1/4。均价最低的为年代不详作品,只有66万元,值得注意的是,其中超过百万元的仍有16件。
四、吴冠中各类油画的投资建议
1.1960年代及以前的探索性作品:有待挖掘
吴冠中涉猎风景画很早,他在“杭州艺专”学习期间,常到西湖边练习写生,在巴黎留学时更是到处画风景。他1950年回国后迫于环境压力,专事风景画,1950年代多作水彩、兼及油画。1950年代初期,他以严谨的写实手法画遍北京大街小巷。1950年代中期,他的写生范围扩展至五台山、绍兴、井冈山、瑞金、洪桐、海南岛等地。1961年,吴冠中以入藏创作的藏民题材,步入主流视野。1962年2月,《美术》杂志发表了他的西藏写生《扎什伦布寺》,使他以风景画家身份跻身于诸名家行列。他在同期发表的《谈风景画》一文中认为:风景画要以“创造意境”为第一要义,风景画要在写生中对自然加以创造。二者标志着他风景画探索的初步成功。
吴冠中早年油画历经浩劫,多已损毁,当前市场流通不多。仅有的20余件成交作品多在2006年之前成交于北京(见表4),其中价格较高的是:2005年在“北京保利”以770万元成交的1961年作《大昭寺》、2010年在“中国嘉德”以605万元成交的1959年作《鸡冠花》。此类作品中有多次成交记录的是1960年代作《井冈山风景组画之五》,该画在1998年、2004年、2006年3次上拍,成交价分别为28万、66万、199万元,涨幅明显。
此类作品的稀缺决定了其价值不菲,投资者应该把握买入机会。未来如有代表性作品上市,价位很可能有所突破。
2.1970年代的写实性作品:高位运行
吴冠中1970年代的油画风景创作量很大,以写实为特征。
“文革”开始后,吴冠中先被禁止绘画、撰文和教学,接下来的3年是接受批判、学习“毛著”、检讨思想。1970年,他随学院师生下放到河北获鹿,在军队管理下接受“再教育”。2年后,他被准许在节假日作画。他买来放在田间写语录的小黑板替代画布,借来老乡的柳条粪筐当画架和画箱,到麦田村舍里寻找素材,作品充满了真挚情感和浓郁的乡土情调。1973年,吴冠中被调回北京,为给北京饭店创作巨幅壁画《长江万里图》,赴长江沿岸写生。至1978年,他先后到过苏、皖、川、鲁、浙、桂、闽、赣、湘等地,作大量油画。期间,他完成了《迎客松》、《长江三峡》、《一九七四年长江》等巨幅油画。
目前,此类作品的行情最旺。因为上拍量大、成交率最高,总成交额占总量的近六成。
此类作品均价最高,达478万元。其中单价前7件次是:分别于2010年、2006年在“北京翰海”以5712万、3795万元成交的1973-74年作《长江万里图》,2007年在“北京保利”以3920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木槿》,2007年在“香港佳士得”以3168万元成交的1973年作《北国风光》,2009年在“北京保利”以3080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坦桑尼亚大瀑布》,2009年在“中国嘉德”以3024万元成交的1979年作《北国风光》,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2016万元成交的1975年作《乞力马扎罗雪山》。它们分列个人作品价格排名第1、3、4、6、7、9、11位。
此类作品共114件成交,其中在港台成交比重较大,而高价者多成交于北京,在9件千万元作品中占6件。单件涨幅最大的是1975年作《木槿》,该画1998年的成交价为238万元,至2007年为3920万元,9年间上涨16.5倍。另一件涨价最多的是约1973-74年作《长江万里图》,该画2006年的成交价为3795万元,至2010年为5712万元,3年半上涨近2000万元。不过,也有相反的记录,1975年作《紫竹园风景》在2005年的成交价为396万元,次年成交价降至385万元。
此类的高价作品大幅较多,且多成交于2005年之后。近一两年出现单价的迅猛增长,多件在拍卖前难以确切估价。《长江万里图》等创造的天价引领了此类作品冲高,但价格的持续高位运行也积蓄了上行压力。投资者对此需要谨慎跟进,毕竟它们并非处于吴冠中的最高成就期。
3.1980年代及以后的写意性作品:有望突破
1980年代开始,吴冠中油画以写意方式向现代转型。
1973年,吴冠中返回北京前海“会贤堂”的陋室。第二年,他因为家里空间狭小,无法创作和存放大幅油画,开始同时用宣纸作大幅水墨画。至1980年代,他的水墨画日渐成熟,其中的写意因素渗透到油画当中。因为再次走出国门,他的油画创作不再局限于对中国乡土的直接写生、不再注重景物的深入刻画和具体描绘,而是依据速写在画室经营,极具表现性。1990年代,吴冠中从异域景观和民俗中开阔了视野,油画题材从乡村转向城市。他用大笔表现城市的山水诗意,抽象因素增强,更意象化、更具表现色彩。1990年代末开始,吴冠中作品呈现大量的家乡和童年回忆,淡化传统静物、人物及风景画概念,进入了殷双喜称之为“心象风景”的境界。
此类作品的成交件数最多,达到总数的近四成;高价作品较多,超过百万元的多达83件。
3件超过千万元的作品是:2010年在“北京保利”以1232万元成交的1994年作《墙上秋色》、在“上海泓盛”以1104万元成交的1994年作《西双版纳村寨》,以及2008年在“崇源抱趣”以1219万元成交的1980年作《江南乡居》。此类作品近半数成交于北京,其中高价作品几乎全部成交于内地(见表4)。此类作品多有重复上拍的记录,其中涨幅较大的2件是1998年作《山花》和2000年作《又闻杜鹃》,二者分别在5年间上涨4.4倍、5.3倍。个别作品出现下跌,其中1985年作《门户》在2007年的成交价为660万元,2年后的成交价降为425万元。另有一些的成交价在三五年间基本持平,如1989年作《春雨》和1994年作《送子观音》。
此类作品处于吴冠中的艺术升华期、特色鲜明,所以未来增值潜力极大,下一波行情很可能在其中产生。建议投资者寻找机遇,赢得获利空间。
4.年代不详作品:沙里淘金
年代不详作品是情况最为复杂的一类,其上拍量之大,成交率、总成交额、均价之低,为其他类所不及。该类作品近半数成交于香港,且价位极低,比如在香港某拍卖公司的多件成交价仅为数千元、甚至数百元。另有一些高价拍品,多成交于北京以外的内地城市,其中超过百万元的16件大多成交于2006年之前,最贵一件是2005年在“北京保利”以550万元成交的《西藏寺庙》。
依据价位和图录判断,此类作品中多数质量可疑。但其中仍有不少真迹精品,投资者如果做足功课,仍可以沙里淘金。
五、结论
在中国油画第二代画家中,毕业于“杭州艺专”者被海内外藏家格外看重。他们秉承林风眠的中西融合思想,在油画中吸收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因素,充满东方意蕴。其中吴冠中与赵无极分别引领内地和海外市场,堪称该板块的绝代双雄。近年,内地艺术品市场空前繁荣,为吴冠中作品的回归奠定了深厚基础。随着内地买家需求的增加,他的作品市场而会更加稳固。吴冠中以其为人、为艺的高贵品格,已经获得了巨大声誉,他的作古,为藏家的继续追捧增加了又一条理由。
难能可贵的是,出版社在吴冠中生前完成了他的《全集》,为市场辨明真伪优劣提供了可靠依据。尤其质量上乘的晚期作品,因为还没有经历整体暴涨,现在正是不错的买入时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