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罗万象的神话
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英语教授詹姆斯-西顿说,文本主义曾经是一种只有研读德里达的作品的人才知道的概念,它认为应该把世界看做文本。现在,它跟心理分析和新历史主义等理论一样,从炙手可热变得不那么流行了。但文本主义获得了新生,成了一种向大学新生教授的世界观。文本主义读本《世界是一个文本:写作、阅读和思考文化及其背景》2008年出了第二版,宣称“我们应该把整个世界看做某种能够也应该解读的东西。简而言之,我们能够把世界看做一个文本”。该文集序言中说:“世界是一个向阐释开放的文本这一观念源自符号学,符号学的主要观念是,一切事物都是一种符号。”掌握了符号学的学生解读对我们的世界这一文本时会更加具有批判性,更有想法。书中提到的文本包括人际关系和人。编辑甚至说连读者也是一个文本,值得或有待于他人的解读。
无疑,把事物、情境或人看做文本有些用处,但人的身体跟文本不同,传统的文本一旦印好就不会变化,人却在生长变化,有时会生病,最终会死亡,人的死亡可以跟书的绝版相比较,但也有很大差别。另一方面,世界是一个文本这一概念很大程度上源自对德里达《论文字学》中一段原文的误译,他的原话更准确的翻译应该是“没有外在文本”,而非“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后者之所以著名是因为它比前者的表述更加极端,与我们的常识相矛盾。美国哲学家理查德-罗蒂说,这无异于误导性地说我们不应该把现实看做清楚明白、不戴面具的、赤裸裸的东西。
“文本之外别无他物”另一个吸引人的原因是,现在年轻人在寻找其身份认同,广告提供了一种回答。广告告诉我们吃什么、穿什么、玩什么游戏,我们购买的一切都是一个符号,告诉别人关于我们自己的信息。一种认为我们都是文本的哲学是与这个时代合拍的。学习与这种哲学有关的技巧,我们就可以熟练地发送我们希望别人去解读的信息,并熟练地解读我们接受到的信息的言外之意。
苏珊-桑塔格曾经认为癌症是一种文本,表明一个人有着严重的负罪感、紧张、压抑,即很小资。她因此宣称“白种人是历史的癌症”。但她自己身患癌症后她得出结论说,有些东西,像癌症和任何疾病,不应该被看做是隐喻,癌症不过就是疾病,不是诅咒、惩罚,或令人感到尴尬的事物,没有什么含义。文本主义对大学教授特别有吸引力,既然一切都是文本,评论家是最擅长解读文本的人,他们就最具备理解一切现象的能力,文本主义使评论家有理由不需要费心去理解物理学或化学就可以评论科学理论。
|